文化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远在勾建立以前就已经形成。泰伯奔,被后人尊为文化之祖,是指泰伯在三让王位的同时,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地,并与当地原有的古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与重组,终于形成了新的文化,至今仍在发展壮大。这一承前启后之创举,正是泰伯奔后对文化的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引文
(1)(82)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 的古代铜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
    (2)唐兰:《宜侯矢簋考释》,《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
    (3)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 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4)陆澄:《江阴祁头山发现大型马家浜文化遗址》,《江阴文 博》2000年第2期。
    (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
    (6)(10)南京博物院:《近十年来江苏考古的新成果》,《文 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7)牟永抗、魏正瑾:《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太湖流域 原始文化分期问题》,《文物》1978年第4期。
    (8)夏鼐:《三十年来的中国考古学》,《考古》1979年第5期。
    (9)安志敏:《略论三十年来我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考古》 1979年笫5期。
    (11)常州市博物馆:《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遗址的发掘》,《考古 学报》2000年第1期。
    (12)苏州市博物馆、张家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张家港市 东山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0期。
    (13)(20)黄宣佩:《关于河姆渡遗址年代的讨论》,《上海博 物馆集刊》第七期。
    (14)《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述评》,《文物天地》 2000年第4期。
    (15)陆建方、唐汉章:《江阴高城墩遗址考古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6期。
    (16)黄宣佩:《论良渚文化的分期》,《上海博物馆集刊》第 六期。
    (17)朔知:《良渚文化的初步分析》,《考古学报》2000年第 1期。
    (18)(38)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254、255页。
    (19)蔡卫东:《2000年佘城遗址试掘简介》,《江阴文博》2000 年第1期。
    (21)宋建:《嵩山地区与太湖地区文明进程的比较研究》,《上 海博物馆集刊》第六期。
    (22)宋建:《马桥文化探源》,《东南文化》1983年第1期。
    (23)宋建:《马桥文化二题》,《上海博物馆集刊》第7期。
    (24)《江阴高城墩佘城遗址考古队队长陆建方讲话》,《江 阴文博》2000年第1期。
    (25)俞伟超:《江阴余城城址的发现与早期文化探索—— 在江苏江阴高城墩佘城遗址全国考古研讨会上的发言》,《江 阴文博》2000年第1期。
    (26)(56)车广锦:《马家浜文化——东方文明的曙光》,《农 业考古》1999年第3期。
    (27)杨东晨:《周人秘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8)(30)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29)徐锡台:《周原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考古与文物》1988 年第5、6期。
    (31)徐锡台:《周原甲骨文综述》,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32)《论语·泰伯篇》。
    (33)(70)《越春秋》卷一《太伯传》。
    (34)转引自杨东晨:《周人秘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年。
    (35)郑光:《二里头遗址发掘——中国考古学上的一个里程 碑》,《夏文化研究论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 (36)《史记·殷本纪》。
    (37)张荷:《越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9)《潜夫论·志氏姓》。
    (40)《六书故·人二》。
    (41)《唐书·百官志》。
    (42)《通志·食货略》。
    (43)南京博物院:《江苏兴草鞋山遗址》,《文物资料丛刊》 第3辑。
    (44)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年版。
    (45)(49):《马家浜文化的社会生产问题探讨》,《农业 考古》1999年第3期。
    (46)《韩非子·五(?)篇》。
    (47)(77)浙江省文管会:《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期发掘 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48)戴文进:《苎麻古今》,《农业考古》1993年第1期。
    (50)牟永抗:《关于良渚·马家浜考古的若干回忆——纪念马家 浜文化发现四十年》,《农业考古》1999年第3期。
    (51)《墨子·辞过篇》。
    (52)《新语·道基篇》。
    (53)彭适凡:《中国南方古代印纹陶》,文物出版杜1987年 版。
    (5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年版。
    (55)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 简报》,《文物》1986年第2期。
    (57)《礼记·仲尼燕居》。
    (58)(64)《史记·礼书序》。
    (59)《荀子》卷上《壬霸篇》、《壬制篇》。
    (60)见十三经注疏本《周礼》,中华书局1980年版。
    (61)《礼记·祭礼》。
    (62)徐日辉:《略论司马迁笔下的礼乐制度》,《学术月刊》2000 年第6期。
    (63)(69)《史记·太史公自序》。
    (65)《孔丛子·刑论第四》。
    (66)(68)《汉书·地理志》。
    (67)(87)《隋书·地理志》。
    (71)《史记·周本纪》。
    (72)汤陵华、张敏、李民昌、孙加祥:《高邮龙虬庄遗址的原 始稻作》,《中国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研究专集》,中国农业大 学出版社1996年版。
    (73)汤圣祥、闵绍楷、佐藤洋一部:《中国粳稻起源的探讨》, 《中国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研究专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74)丁金龙:《马家浜时期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农业 考古》1999年第3期。
    (75)《汉书·五行志》。
    (76)河姆渡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 获》,《文物》1900年第5期。
    (78)周世德:《雕虫集——造船·兵器·机械·科技史》,地震 出版社1994年版。
    (79)宗如、周解清:《中国太湖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
    (80)《泰伯梅里志·山水》。
    (81)《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
    (83)(85)李学勤:《宜侯矢簋与国》,《文物》1985年第5 期。
    (84)(86)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 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88)《越绝书·地传》。
    (89)《史记·货殖列传》。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