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结构剪力墙最优刚度的数学模型法——兼论科研中的唯物辩证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正>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确定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最优刚度数学模型的建立1、问题的提出随着高层建筑设计理论的发展,如何合理地确定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刚度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课题。国内一直是采用先凭设计经验设量后验算的方法,这样需经过反复繁冗的计算才能达到目的。且设计方案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技能;有的学者也提出了确定剪力墙合理数量的方法,但没有涉及到剪力墙数量不同对地震作用大小的影响,再加上传统设计方法的局限性,这样得到的所需剪力墙数量往往不是省的,在国外,日
引文
[1] 、王全凤、施士升,框架-剪力墙高层建筑结构抗地震荷载剪力墙数量的优化分析,土木工程学报,14,3(1981) ,1-12.
    [2]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学院,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出版社,(1981) .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71) ,219.
    [4] 、张吉平、裘宗廉、傅平均,框筒结构的动力特性研究,清华大学抗振抗爆研究室科研报告,No.8009,(1981) 。
    [5] 、樊小卿、张维岳,高层建筑筒体结构动力特性的分析方法及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5,4(1983) 1-11。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