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带褶皱构造力学解析及其地震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提出了“串珠状”褶皱构造体系的概念,用弹性稳定理论、数学力学方法以及流变学得出了这种构造系的力学解析、褶皱挠度与时间和外力的关系以及应力和应变能密度分布,藉以说明褶皱地震发震的构造力学机理
引文
邓起东,冯先岳,尤惠川,等.1991a.新疆独山子—安集海活动逆断裂-褶皱带的变形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见:《活动断裂研究》编委会编.活动断裂研究1.北京:地震出版社,17~36邓起东,冯先岳,尤惠川,等.1991b.新疆独山子-安集海活动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古地震.见:《活动断裂研究》编委会编.活动断裂研究1.北京:地震出版社,37~55冯先岳,邓起东,石监帮,等.1991.天山南北缘活动构造及其演化.见:《活动断裂研究》编委会编.活动断裂研究1.北京:地震出版社,1~16刘和甫,梁慧社,蔡立军,等.1994.天山两侧前陆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地球科学,19(6):727~741汤良杰.1996.塔里木盆地演化和构造样式.北京:地质出版社,69~73张培震,邓起东,徐锡伟,等.1994a.天山北麓玛纳斯活动逆断裂-褶皱带的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见:《活动断裂研究》编委会编.活动断裂研究3.北京:地震出版社,18~36张培震,邓起东,徐锡伟,等.1994b.盲断裂“褶皱地震”与1906年玛纳斯地震.地震地质,16(3):193~204张培震,邓起东,杨晓平,等.1996.天山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球动力学问题.中国地震,12(2):127~140周承倜.1981.弹性稳定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86~108AlenMB,WindleyBF,ZhangC,etal.1993.EvolutionoftheTurfanbasin,ChinesecentralAsia.Tectonics,12:889~896TimoshenkoSP,GereJM著.1961;张福范译.1965.弹性稳定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369~381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