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赈恤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赈恤是我国古代临灾救济的主要措施。元朝是个多灾害的时代,为应对各种灾害,元朝官方的赈恤是很频繁的。官方赈恤分为蠲免和赈济两大项,赈济又分赈给、赈贷、赈粜三种形式。民间亦有救济的活动,是官方赈恤的重要补充。官方和民间的临灾救济对减灾救灾有相当大的效果,但亦存在很多弊端,有时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
引文
[1]《中国社科院学术咨询委员会集刊》第3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年。
    [2]关于元代赈恤制度的研究,迄今专论有高文德《元代赈恤制度浅谈》(《中国民族史研究》第1辑,北京,中央民院出版社,1987年),苏力《“有补于王政”:元代江南民间赈灾浅论》(《元史论丛》第11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在论述元代各种灾害时涉及,比较简略。最近出版的《中国灾害通史.元代卷》(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篇幅宏大,全书680页,90余万字。但此书正文247页,而附录《元代灾害年表》则有428页;正文五章,第四章“防灾救灾”仅24页,约为正文的十分之一。如此结构,不免令人有比例失调之感。此书第四章设有“蠲免赈济”一节,叙述赈恤制度,不到2页,过于简单。
    [3]《元史》卷九六《食货志四.赈恤》,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经世大典序录.赋典.蠲免(恩免差税)》,《国朝文类》卷四,《四部丛刊》本。
    [2]《经世大典序录.赋典.蠲免(灾伤免差税)》,《国朝文类》卷四。
    [3]《元史》卷二《太宗纪》。
    [4]《元典章》卷二五《户部十一差发.减差.被灾去处量减科差》,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元本。按,原文作“中统五年”,误。应是中统元年。
    [5]王恽:《中堂事记上》,《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八,《四部丛刊》本。
    [6]《元史》卷五《世祖纪二》。
    [1]参见陈高华《元代灾害发生史概述》。
    [2]《元典章》卷二五《户部十一差发.减差.被灾去处量减科差》。
    [3]《元史》卷五《世祖纪二》。
    [4]《元史》卷一一《世祖纪八》。
    [5]《元史》卷一四《世祖纪十一》。
    [6]《通制条格》卷一七《赋役.科差》,方龄贵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7]《唐律疏议》卷一三《户婚》,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8]《宋刑统》卷一三《户婚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9]《元史》卷一六《世祖纪十三》。瑏瑠《元典章》卷三《圣政二复租赋》。
    [1]《元史》卷一九《成宗纪二》。
    [2]《元史》卷二四《仁宗纪一》。
    [3]《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二》。
    [4]《通制条格》卷《赋役.田禾灾伤》。
    [5]《通制条格》卷一七《赋役.田禾灾伤》。
    [6]《宪台通纪.设立宪台格例》,《永乐大典》卷二六八。
    [7]《南台备要.立行御史台条画》,《永乐大典》卷二六一。
    [8]《通制条格》卷一七《赋役.田禾灾伤》。
    [9]《吏学指南.体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1]《元典章》卷二三《户部九灾伤.检踏灾伤体例》。
    [2]《元典章》卷二三《户部九灾伤.水旱灾伤减税粮事》。
    [3]《通制条格》卷一七《赋役.田禾灾伤》。
    [4]《元典章》卷六《台纲二体察.寺家灾伤体覆》。
    [5]《元典章新集.田宅.灾伤.儒学灾伤田粮》。
    [6]《元典章》卷五四《刑部十六杂犯一.虚妄.虚报灾伤田粮官吏断罪》。
    [7]《元典章》卷二三《户部九农桑.灾伤.水旱灾伤减税粮事》。
    [8]《元史》卷八五《百官志一》。
    [1]《元典章》卷二三《户部九农桑.灾伤.赈济文册》。
    [2]宋濂:《郑公墓志铭》,《宋文宪公全集》卷二五,《四部备要》本。
    [3]至元七年十月,“以南京、河南两路旱、蝗,减今年差赋十之六”(《元史》卷七《世祖纪三》)。“差赋”应指科差而言。
    [4]陈高华:《元代户等制略论》,《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1期。
    [5]《元史》卷二三《武宗纪二》。
    [1]《元典章》卷一七《户部三户计.籍册.灾伤缺食供写元籍户名》。
    [2]张光大:《救荒活民类要》“救荒二十目”,《北图古籍珍本丛刊》本。
    [3]黄藩:《倪公墓志铭》,《金华先生文集》卷三二,《四部丛刊》本。
    [4]黄藩:《湖南道宣慰使于公行状》,《金华先生文集》卷二三。
    [5]《元典章》卷五四《刑部十六杂犯一.违慢.饥饿不即赈救》。
    [6]《至正条格.断例》卷七《户婚》“灾伤不即检覆”、“地震不申”,首尔,韩国韩国学研究院,2007年。
    [7]《至正条格.断例》卷七《户婚》“饥荒不申”、“水灾不申”。
    [8]《元典章》卷二三《户部九农桑.灾伤.寺水旱灾伤减税粮事》。
    [9]《救荒活民类要》“救荒二十目”。
    [1]《元典章新集.田宅.灾伤.儒学灾伤田粮》。
    [2]谢应芳:《上周郎中陈言五事启》,《龟巢稿》卷一六,《四部丛刊》本。
    [3]见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三《检田吏》,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4]《至正条格.断例》卷七《户婚》“检踏灾伤”条。
    [5]《至正条格.断例》卷七《户婚》“灾伤不即检覆”、“饥荒不申”等条。
    [1]魏初:《故四路屯田达鲁花赤王公墓铭》,《定襄金石考》卷二,民国二十年排印本。《青集》卷五,《四库全书》本。
    [2]胡祗:《蒙古公神道碑》,《紫山大全集》卷一五,《三怡堂丛书》本。
    [3]王恽:《论钞息复立常平仓事》,《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八。
    [4]《元史》卷一三《世祖纪十》
    [5]《元史》卷四《世祖纪一》。按,《元史》卷九六《食货志四.赈恤》“水旱疫疠赈贷之制”载:“中统元年,平阳旱,遣使赈之。”世祖时平阳路辖泽州、潞州。两者实为一事。
    [6]王恽:《中堂事纪上》,《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八。
    [7]京师赈粜与一般赈粜有所不同,见下。
    [1]宋濂:《侍御史周府君墓志铭》,《宋文宪公全集》卷三一。
    [2]《元史》卷八《世祖纪五》。
    [3]《元史》卷一六《世祖纪十三》。
    [4]《元史》卷六《世祖纪三》。
    [5]《元史》卷《世祖纪十一》。
    [6]《元史》卷一三《世祖纪十一》。
    [1]《元史》卷三四《文宗纪三》。
    [2]《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
    [3]《救荒活民类要》“救荒二十目”。
    [4]《吏学指南.救灾》。
    [5]《吏学指南.救灾》。
    [6]《元史》卷一五《世祖纪十二》。
    [7]《至顺镇江志》卷二《杂录.陈策发廪》,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
    [8]《吏学指南.救灾》。
    [9]《元史》卷一九《成宗纪二》。
    [1]《元史》卷二一《成宗纪四》。
    [2]《元史》卷二七《英宗纪一》。
    [3]《救荒活民类要》“救荒二十目”。
    [4]王恽:《论借贷饥民米粮事状》,《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八七。
    [5]《元史》卷一九一《良吏.田滋传》。
    [6]《元史》卷一八五《盖苗传》。
    [7]《元史》卷四一《顺帝纪四》。
    [8]《元史》卷一一《世祖纪八》。
    [9]《救荒活民类要》“救荒二十目”。
    《吏学指南.救灾》。
    《元史》卷六《世祖纪三》。
    《元史》卷一五《世祖纪十二》。
    《元史》卷一五《世祖纪十三》。
    《元史》卷二五《仁宗纪二》。
    [1]《元史》卷九《世祖纪六》。
    [2]《元史》卷九六《食货志四.赈恤》。
    [3]《救荒活民类要》“救荒二十目”。
    [4]《元史》卷一六《世祖纪十三》。
    [5]《元史》卷二七《英宗纪一》。
    [6]《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二》。
    [7]《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
    [8]《元史》卷三《泰定帝纪二》。
    [9]《元史》卷三三《文宗纪二》。
    姜渐:《崇明州常平仓记》,《吴都文粹续编》卷一,《四库全书》本。
    黄藩:《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王公墓志铭》,《金华先生文集》卷三一。
    [1]《元史》卷二《成宗纪三》。
    [2]《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
    [3]《上奉使宣抚书》,《龟巢稿》卷一二,《四部丛刊》本。
    [4]苏天爵:《国朝名臣事略》卷一一《参政贾文正公》,姚景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5]《元史》卷一八五《盖苗传》。
    [6]许有壬:《孙丞事去思之碑》,《圭塘小稿》卷八,《三怡堂丛书》本。
    [7]马祖常:《礼部郎中王君神道碑》,《石田文集》卷一三,《元四大家集》本。
    [8]《元史》卷三三《文宗纪二》。
    [1]黄:《石首县尹曹公墓志铭》,《金华先生文集》卷三三。
    [2]马祖常:《胡魏公神道碑》,《石田文集》卷一二。
    [3]马祖常:《邢公神道碑》,《石田文集》卷一二。
    [4]陆文圭:《策问水旱》,《墙东类稿》卷三,《常州先哲遗书》本。
    [5]孛术鲁:《姚公神道碑》,《国朝文类》卷六八,《四部丛刊》本。
    [6]陆文圭:《送乔州尹序》,《墙东类稿》卷六。
    [7]陆文圭:《江东肃政廉访使孙公墓志铭》,《墙东类稿》卷一二。
    [8]宋:《宋公行状》,《燕石集》卷一四,《北图珍本丛刊》本。
    [9]黄:《黄公墓志铭》,《金华先生文集》卷三二。瑏瑠《元史》卷三四《文宗纪》。
    [1]宋:《宋公行状》,《燕石集》卷一四。
    [2]《元史》卷三三《文宗纪二》。
    [3]参看陈高华《元朝的常平仓和义仓》,见《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98—218页。
    [4]苏天爵:《庆都县尹尚侯惠政碑铭》,《滋溪文稿》卷一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5]姜渐:《崇明州常平仓记》,《吴都文粹续编》卷一。
    [6]《元史》卷一七《世祖纪十四》。
    [7]《元史》卷二《成宗纪三》。
    [8]《元史》卷二三《武宗纪二》。
    [9]《元史》卷三四《文宗纪三》。
    [1]黄:《湖南道宣慰使于公行状》,《金华先生文集》卷二三。
    [2]邱树森、何兆吉:《元代奏议集录(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3]许有壬:《苏公神道碑铭》,《至正集》卷四七,《北图珍本丛刊》本。
    [4]《元史》卷三三《武宗纪一》。
    [5]《元史》卷四《顺帝纪三》。
    [6]宋濂:《江东佥宪郑君墓志铭》,《宋文宪公全集》卷四九。
    [7]《元史》卷二三《武宗纪二》。
    [8]《元史》卷一四《世祖纪十一》。
    [9]《元史》卷一六《世祖纪十三》。
    《元史》卷三《泰定帝纪二》。
    吴师道:《宁国路修学救荒记》,《吴礼部集》卷一二,《金华丛书》本。
    《元史》卷一五《世祖纪十二》。
    《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
    [1]《元典章》卷一七《户部三户计.籍册.灾伤缺食供写元籍户名》。
    [2]参见陈高华、史卫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1—23页。
    [3]《元史》卷八《世祖纪五》。
    [4]《元史》卷四一《顺帝纪四》。
    [5]《元史》卷一四《世祖纪十一》。
    [6]《元史》卷一六《世祖纪十三》。
    [7]《元史》卷二四《仁宗纪一》。
    [8]《元史》卷一五《世祖纪十二》。
    [9]《元史》卷二六《仁宗纪三》。
    《元史》卷三九《顺帝纪二》。
    《元史》卷四一《顺帝纪四》。
    [1]《元史》卷一七五《张养浩传》。
    [2]《元史》卷一九一、一九二《良吏传一、二》。
    [3]《上奏一纲二十目》,《元代奏议集录(下)》,第79页。
    [4]《元史》卷一八四《王都中传》。
    [5]危素:《古速鲁公墓志铭》,《危太仆文续集》卷五,《嘉业堂丛书》本。
    [6]刘:《呈州转申廉访分司救荒状》,《水云村泯稿》卷一四,《四库全书》本。
    [7]《论借贷饥民米粮事状》,《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八七。
    [8]《山东建白三事》,《滋溪文稿》卷二七。
    [9]《元史》卷一五《世祖纪十二》。
    [1]《上奏一纲二十目》,《元代奏议集录(下)》,第80页。
    [2]《元典章》卷二一《户部七仓库.缺少粮斛提调官罪名》。
    [3]刘基:《过东昌有感》,《诚意伯文集》卷一三,《四部丛刊》本。
    [4]吴师道:《后苦旱行》,《吴礼部集》卷四。
    [5]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670页。
    [6]《元典章》卷二一《户部七义仓.义仓验口数留粟》。
    [7]参看陈高华《元朝的常平仓和义仓》。
    [8]苏天爵:《杨府君墓志铭》,《滋溪文稿》卷一九。
    [9]陆文圭:《王德秀墓志铭》,《墙东类稿》卷一三。
    苏天爵:《关君墓碑铭》,《滋溪文稿》卷二。
    [1]虞集:《艾圣传墓志铭》,《道园类稿》卷四八,明初覆刊元本。
    [2]刘岳申:《贺府君墓碣》,《申斋集》卷一一,《四库全书》本。
    [3]王齍:《郑府君墓志铭》,《王忠文公集》卷二四,《四库全书》本。
    [4]苏天爵:《关君墓碑铭》,《滋溪文稿》卷二。黄:《湖南道宣慰使于公行状》,《金华先生文集》卷二三。
    [6]干文传:《知府王至和赈贷饥民记》,正德《华亭县志》卷八(转引自《全元文》第32册,第84页)。
    [7]宋濂:《俞先生墓碑》,《宋文宪公集》卷三一。
    [8]张枢:《元故礼部郎中吴君墓表》,《吴礼部集》附录。按,吴师道在《宁国路修学救荒记》(见前引)把救荒赈济的功劳都归之于廉访司官员,文中说:“首督郡募民粟六万石,食之。已,乃使诣江浙省言状,通予米四万石。施者八千,余平价而粜,而宣城得四之三焉。念民无以籴,则遂散之,而以旁邑所劝钞代输……遣僚属分劝徽、饶、信三郡,得钞三万七千七百八十定有奇。”《元史》卷一九《儒学二.吴师道传》则云:“会岁大旱,饥民仰食于官者三十三万口,师道劝大家得粟三万七千六百石,以赈饥民;又言于部使者,转闻于朝,得粟四万石、钞三万八千定赈之,三十余万人赖以存活。”三者互有出入,可以参证。
    [1]吴澄:《张氏太夫人墓碑》,《吴文正公集》卷三三,明成化刊本。
    [2]宋濂:《会稽陈君墓志铭》,《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四。
    [3]陆文圭:《吴侯墓志铭》,《墙东类稿》卷一二。
    [4]《元史》卷一九二《良吏二.刘秉直传》。
    [5]刘岳申:《周君墓志铭》,《申斋集》卷一一。
    [6]《元史》卷九六《食货志五.赈恤》。
    [7]《通制条格》卷一六《田令.理民》。
    [8]《元典章》卷三《灾荒》。
    [9]《元史》卷一七《尚文传》。
    孛术鲁:《尚公神道碑》,《国朝文类》卷六八。
    陆文圭:《故税使陈君圹志》,《墙东类稿》卷一三。
    《元史》卷二二《武宗纪一》。
    [1]《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
    [2]《元史》卷三三《文宗纪二》。
    [3]《元史》卷一七五《张养浩传》。
    [4]《元史》卷三四《文宗纪三》。
    [5]宋濂:《北麓处士李府君墓碣》,《宋文宪公全集》卷二五。
    [6]陈高华:《元朝的常平仓和义仓》。
    [7]谢应芳:《上奉使宣抚书》,《龟巢稿》卷一二。
    [8]黄:《建德县尹致仕徐君墓志铭》,《金华先生文集》卷三七。
    [9]《上奏一纲二十目》,《元代奏议集录(下)》,第80页。
    [1]《救荒活民类要》“救荒二十目”。
    [2]宋濂:《胡长孺传》,《宋文宪公全集》卷四八。
    [3]《书合鲁易之作颖川老翁歌后》,《青阳集》卷八。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