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概述建筑隔震原理和基于此原理设计的常用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分类、力学性能和实用范围,重点介绍国内建筑隔震橡胶支座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隔震橡胶支座的配合体系、橡胶与金属的粘合和结构设计。建筑隔震橡胶支座主要分为夹层橡胶垫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和高阻尼橡胶支座等,具有受压时纵向承载能力强、受拉时弹性刚度小和耐久性能好的特点;隔震技术使用具有局限性,对硬土场地比较适合,只具有隔离水平地震的功能,要求有安装隔震橡胶支座的空间和足够宽的隔震沟;隔震橡胶支座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其中铅芯橡胶支座正由单铅芯向多铅芯发展;隔震橡胶支座隔震技术与摩擦滑移隔震技术复合使用,抗震能力大大提高,是隔震技术的发展趋势。
引文
[1]于清溪.橡胶建筑材料发展现状与展望(下)[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5,31(4):7-8.
    [2]黄永林,孔建国.8级大震的地震安全性与隔震设计[A].中国八级大震研究及防震减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264-269.
    [3]杨林,周锡元,苏幼坡,等.FPS摩擦摆隔震体系振动台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J].特种结构,2005,22(4):43-46.
    [4]楼杨,潘金生.既有建筑结构隔震加固原理与应用现状[J].特种结构,2003,20(1):51-53.
    [5]王志强,陈新亮.房屋橡胶隔震垫施工技术与应用[J].山西建筑,2001,17(2):29,30,43.
    [6]孙武,杨树标,吴斌,等.并联复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4,21(1):52-54.
    [7]祁皑.层间隔震技术评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24(6):114-120.
    [8]日本免震构造协会.图解隔震结构入门[M].叶列平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9]杨媛.隔震抗震技术[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9(2):236-238.
    [10]庚晋,白杉.发展中的减震橡胶制品[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2,28(10):16-20.
    [11]郑文博,吴文彪.减震橡胶支座的技术改进[J].橡胶工业,2001,48(12):728-730.
    [12]刘兴衡.橡胶减震制品的技术现状及进展[J].中国橡胶,2005,21(20):21-25.
    [13]唐家祥,刘再华.建筑结构基础隔震[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32.
    [14]曾德民,苏经宇.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概况[A].基础隔震技术与应用[C].北京:中国建筑研究院抗震所,1993:34-35.
    [15]刘英利,王绍杰,苏幼坡,等.底部两层框架基础隔震建筑非线性动力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26(6):190-195.
    [16]庄学真,周福霖,冯德民,等.1200型大直径建筑叠层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性能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0(3):368-374.
    [17]江宜城,叶志雄,聂肃非,等.四铅芯桥梁隔震支座非线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其显示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08,25(7):11-17.
    [18]夏飞,邓杰.叠层钢板橡胶垫隔震结构的发展及应用[J].辽宁经济,2006(7):77.
    [19]别慧中,王金光,黄宝平.并联复合隔震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2003(8):59-61.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