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引领爆裂动力学理论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汶川地震揭示了震源包体的存在,体积在2500万m~3至7700万m~3之间,推动了以力学定则和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的严格的地震理论——爆裂动力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地震是断裂结构包体内积聚的能量达到爆裂压力经触发发生的爆裂-塌缩链锁过程,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5颗百万吨TNT当量的核弹。震中的分布遵循波叠加规则。地震结构体内的高压高温流体对围岩的作用,将引起力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震中理论同这些变化监测相结合可以对地震作出预报。中海油林昌荣查油气储体的方法值得推广于地震包体的诊断。地震研究一定要从块体"挤压"的误区中解放出来。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occlusion body in seismogenetic fault with a volume of 25 million m~3 to 77 million m~3,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urst - dynamics theory - a stricter seismic theory based on the rule of mechanics and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Earthquake is a burst-collapse chain process triggered when the accumulated energy inside occlusion body in a fault structure reaches the rupture pressure,and the energy released in an M8 earthquake is equivalent to 15 nuclear bombs each with a yield of 1 megaton of TNT.The distribution of epicenter follows the rule of wave superposition.The action of high-pressure and high-temperature fluid inside a seismic structure on surrounding rock will cause mechanical,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nges.The combination of the monitoring results of these changes with the epicenter theory can help forecast an earthquake.To diagnos oil-gas reservoir method proposed by Lin Changrong from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CNOOC) is a recommended method for diagnosis of occlusion body in seismogenetic fault.Seismogenetic research must come out from the erroneous cognition of plate"extrusion".
引文
[1]曾雄飞.新原子论及其应用研究——油气成矿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M].广东科技增刊2008年6月
    [2]曾雄飞.中国大地震规律初探——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R].2008年7月2日
    [3]曾雄飞.地震结构爆裂动力学理论[J].广东科技2008年第18期26-28
    [4]李国玉,金之钧等.新编世界含油气盆地图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5]中国江西省广播电视今视网.2005-11-2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图(1:5000000)编辑委员会.中国地质图.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年12月
    [7]佛山防震减灾网.中国地震震中分布
    [8]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
    [9]候康明,李丽梅,黄耘.对汶川8级特大地震主要灾害及发震断裂的现场调查.孟宪来主编《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2009年10月227页
    [10]邓起东.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源断裂的破裂机制[J].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纪念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成立2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摘要集》.北京2009年10月164页
    [11]彭华,马秀敏,姜景捷.龙门山北端青川断层附近应力测量与断层稳定性.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6月第15卷第二期114-129
    [1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训练教材编辑工作委员会,郝保田.地下核爆炸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2002年6月
    [13]丁健民.梁国平.高建理.沉积盆地深井孔隙压力测量[J].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7).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年12月
    [14]郭启良.丁健民.梁国平.松辽盆地油井水压致裂应力测量研究[J].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7).93-105.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年12月
    [15]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亚洲地震概要[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年10月
    [16]张诚.修志刚.邱同芝.全球强震震源机制[M].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1993年10月
    [17]张耀培.张道仪.朱万宁.四川汶川8.0级地震地应力异常——来自压磁频率应力测量系统的记录.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汶川8.0级地震地壳动力学研究专辑[M].371-388.
    [18]刘耀炜.马王川.任宏微.汶川8.0地震对大陆地下流体影响特征分析.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汶川8.0级地震地壳动力学研究专辑[M].346-360.北京:地震出版社2009年5月
    [19]杨修信.陈沅俊.傅子忠.幂函数型地热动态变化与地震.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7).111-118.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年12月
    [20]姚宝树.同井不同埋深地温探头的地震前兆观测效应.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15).107-112.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年1月
    [21]赵文津.就汶川地震失报探讨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再论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纪念李四光诞辰120周年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成立2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摘要集》北京2009年10月171页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