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鼠标移动切换图片
 
1949金门战役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49~2007年间,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年代,中国由专制独裁走向民主富强,由落后步入现代化,国人在政治力的作用下,移民海内外,形成移民史、教育史、海商史、军政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巨大变动,完成了百年来追求现代化的夙愿。
     这一切都透过战争与和平的手段来呈现,当政治斗争无法解决政治路线的分歧时,内战就成了解决、争夺政治权力的唯一方式,它以中国人的热血洒在政治的大祭坛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1949金门之役是一个代表性的战役,此役标志着国民党军、解放军斗智、斗力的斗争,使中国人从烈火中复活、再生。这一切将透过中、美的公文书、档案、学者专家的著作、作者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
     1949金门之役笼罩着战争、历史的迷雾,解放军、国民党军在小岛对决,激战三天。双方出兵若干?如何备战交火?伤亡生俘虏获几许?近60年来各说各话,莫衷一是,本论著即在重建以上历史事实,澄清历史真相,影响现在,启示未来。本役所获历史教训至为宝贵。以后的小岛、沿海游击战之成败即为明证。以人民为主的军队战胜了依靠外力贵族型的军队。未来两岸是和是战,不待智者可知矣。金门人士呼吁建立「金门古宁头战役两岸阵亡将士、和平统一纪念碑」极具意义。
     21世纪,中国人极可能以武力、外交、法律、舆论、心理战拒斥外力介入,实行和平统一,新一国两制。
     将近50年前的战争、历史的迷雾,至今仍笼罩在战争史、军事史的领域中,本战役解放军出征近4个团9086人,面对国民党军3个军5个师10个团、战车营、海空军约61455人之攻击,以寡击众临危不怯,坚持苦战造成国民党军重大杀伤,虽以后援不继,慷慨捐生,全员玉碎金门岛:但其英勇雄风卓越战具(术),以少胜多,奋战到底,从容就义之精神,在世界军事史、中国军事史上均将永垂不朽,留取丹心照汗青;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民族精神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写下神哭鬼泣、光辉灿烂的历史新章。
During 1949-2007, are the desperately changing periods of china, china, from dictatorship to the democracy, rich & strong. Chinese, under 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power, imigrating to domestic & oversea, forming the great changing of imigrate history、education hisstory、ocean merchant hisstory、military & political hisstory、economic hisstory、culture hisstory..., fulfillment the final desire of modernization's searching for hundred more yrs.
     All of this, are shown through the method of war & peace. When political struggle couldn't resolve the difference of political struggles. Civil war turns to be the only way to resolve/grasp political powers. It spread Chinese's blood to the big rite of political & forming the new life of Chinese.
     Kinmen war of 1949 is a represent war. It shown the Chinese KMT Forces & PL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s struggle of wit & strength. Let Chinese revival from fires, turns to phenix. It'll shown three the documents、vision of scholars、& the research fruit of the author of china、US.
     Kinmen war of 1949, Covers with the mist of war & history. PLA、KMTF dispatch all forces, wants to search life from dying, they fought for 3 days, it's one of the historical war. How many both of them despatched? How to prepare for the war & fight? How many men wownd、die & captives? ...., they speaker different words for yrs. The dissertation is try to rebuild & clarified the histoncal facts, influence modern, hint & teach the future. The war's histoncal teach was very precious. The victory & fail of islets wars are the proofs. The people's army win the army depend foreign power & nobles. Does Us war/peace for Taiwan strait in the future? It is need not to ask the wit. Kinmenese suggest to build「Stone memorial of the martyrs of Kinmen war 1949&the peaceful urification」, it's meaningful!
     In the 21th century, it's most possible that Chinese could use forces/diplomacy to deter foreign power, fulfill peaceful unification, neo-1 state (one china with different names of state) 2 system(under existenced).
引文
[1]《先總統蔣公全集2》(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1984.4)頁1938.1941。
    [2]《先總統蔣公全集2》(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1984.4)頁1938.1941。
    [3]《金門戰役》(臺北:史政局1957.7)頁59。
    [4]《22兵團部戰鬥要報》《金門戰役》(臺北:史政局1957.7)。
    [5]向德《饒漱石的罪狀》(香港:明報月刊17)1967.5。
    [6]《青年遠征軍(含陸軍第201師)第201師簡介》(臺北:史政局1970)頁6。
    [7]《金門保衛戰》(臺北:史政局1975.10)。
    [8]張楓《古寧頭大戰》(臺北:全國1979.4)頁128-130。
    [9]胡璉《泛述古甯頭之戰》(臺北:自印1977.10)。
    [10]田興柱《金門戰役:古甯頭之役50周年紀念文集》(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10)頁105-106。
    11 劉毅夫<細說古寧頭大戰>《傳記文學》1979.10頁16-21。
    12 王禹廷<旋幹轉坤的古寧頭之役>《傳記文學》1979.10頁22-31。
    13 劉雲瀚<泛論古寧頭之役及其時代意義:古甯頭之役28周年紀念作>《光復大陸月刊》1977.12頁9-14,1978.1頁14-1。
    [1]李守孔<金門古寧頭奏捷10周年>《傳記文學》1979.10頁11-15。
    [2]三軍大學研發室沈良編《蔣緯國上將主持國軍深造教育16年軍事論叢5》(臺北:三軍大學1979.10.10)頁74-75。
    [3]高魁元<金門保衛戰之回顧:明恥教戰的驗證>(臺北:近代中國雜誌12,1979.8)頁11。
    [4]胡有瑞等<金門之役30周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臺北:近代中國雜誌12,1979.8)頁13-69。
    [5]金湯池(鄭傑光)<台海兩岸軍力對比研究>《時報雜誌》1979.12。
    [6]李一山(鄭傑光) <古寧頭大戰內幕大公開)《民主政治》1984.12。
    [7]《中國人民解放軍戰例選編7》(國防大學1986)頁7-1。
    [8]《解放軍戰史簡編》(國防大學1986)頁8-1。
    [9]《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卷3》(軍事科學1987.7)頁340。
    10 杭世騏(鄭傑光)<那兩天我們在古寧頭拼命>《古寧頭之役40周年紀念文集》(臺北:史政局,1989.10)頁83-90。
    11 韓懷智、譚旌棋編《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頁237。
    12 《葉飛回憶錄》(北京:解放軍1988)。
    13 諸葛文武(鄭傑光)《台海十大戰役》(臺北:風雲論壇1988.2.20)
    14 《金門縣誌》(金縣縣府1991.6)大事志。
    15 徐焰《金門之戰1949-1959》(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2.2)頁61。
    16 蕭鋒、張震等《回顧金門之戰》(北京:人民1994.12)頁2、12。
    17 張火木《兩岸關係發展對金門地位發展之研究1949-94》《古寧頭戰役與佚事》(胡璉將軍與金門社區營 造》。(臺北:培英2002.4,金金縣文史工作協會1999.7,金门縣文化局1995.3)頁95注16,頁21。
    18 薛國安《鐵流:共和國陸戰紀實》(北京:西苑2004.7)頁50
    19 沈衛平《823炮擊金門》(北京:華藝2004.1)頁15
    20 劉亞洲<金門戰役檢討>《香港商報》2004.6.18。
    21 《中國內戰秘史》(北京:中國軍事2004.7)頁101。
    12 鄭義《中共建國以來十大戰爭真相》(香港:文化藝術2005.3)頁60附表注
    23 鄭傑光<1949金門之役的歷史教訓>,金門學學術研討會2006.11.11。
    [1]漆高儒《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臺北:黎明)。
    [1]蕭鋒等《回顧金門登陸戰》(北京:人民,1994)15、37.41,「(海)空軍史」(北京)(海)空軍司令部。
    [1]鄭義《中共建國以來十大戰爭內幕》(香港:文化藝術2005.3)頁17。
    [2]三軍大學《国民革命軍戰史第五部戡亂八》,(臺北,史政局.1989.11.30)頁195-197,李錫回、楊誠友《太武雄風,英烈千秋》(金門國家公囤管理處,2003.10)頁3、105-109、114。
    [3]三軍大學《国民革命軍戰史第五部戡乱八》,(臺北,史政局,1989.11.30)頁195-197,李錫回、楊誠友《太武雄風,英烈千秋》(金門国家公园管理處,2003.10)頁3、105-109、114。
    [1]三軍大學《國民革命軍戰史第五部戡亂八》,(臺北,史政局,1989.11.30)頁195-197,李錫回、楊誠友《太武雄風,英烈千秋》(金門国家公园管理处,2003.10)頁3、105-109、114。
    [2]李鍚回、楊誠友《太武雄風,英烈千秋》(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10)頁3、105-109、114。
    [1]《葉飛回憶錄》(北京,解放軍,1988),張火木《胡璉將軍與金門社區營造》(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2002.4)頁21、51、注21,徐焰《金門之戰1949-59》(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2.2)頁61。
    [2]《葉飛回憶錄》(北京,解放軍,1988),張火木《胡璉將軍與金門社區營造》(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2002.4)頁21、51、注21,徐焰《金門之戰1949-59》(北京:中国廣播電視,1992.2)頁61。
    [1]習賢德《統獨啓示錄》(臺北:亞太圖書,2m4.3)。
    [1]《解放軍戰史簡編》(北京,国防大學。1986.12)頁598。陳宇《最後大決戰》(濟南:黃河1993.5)頁2、3。
    [1]柯遠芬<有臺灣,便有中華民國!>《西北杂誌》十期,頁15。
    [2]蔣柳青,《落潮,金門戰俘沈浮記》(江蘇人民,1999.1)。
    [1]隙先義、李懷、吳輔佐,《台海戰事大寫真》(南昌,白花洲文藝,1998.1)頁16。
    [2]《大江南北》雜誌(北京):老周,《金門大戰》,頁55-6。
    [1]鄭爲元,<組織改革的權力、實力與感情因素,撤台前後的陸軍整編1949-58>《軍事史評論》12,頁76。
    [2]《金門縣誌》(金城,金門縣政府,1993)、《金門縣誌》(金城,金門縣文獻委員會,1922)、林學增等修、吳鍚璜篡《同安縣誌》(臺北,成文,1929);<飛訪金門戰場>《中央日報》1949.10.29。
    [3]胡璉,《金門憶舊》(臺北,黎明1980):<飞訪金門戰場>《中央日報》1949.10.29。
    [1]沐巨樑,《金門戰鬥經過》,(台中:自印);蔣經國,《負重致遠》(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6)頁231。全國政恊《文史資料選輯》32(81)頁144(64)。
    [2]《国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軍史》(臺北,史政局1988)頁11;《國民革命軍戰役史第5部戡亂》(臺北,史政局1989);廖汀《力挽狂瀾的勇者:胡璉傳》,(臺北,近代中國1989)頁64-6;<胡璉部隊整編>,《国軍部隊整编三》,史政局570.3/6015.4.
    [1]老周,金門大戰。頁43、45。蕭鋒《回顧金門之戰》頁69-70,(北京:人民.1994.12)頁28-29。
    [2]王地久,克峰編,《潮漲潮落:国共角逐臺灣海峽紀實》(臺北,中華工商聯合,1994.5)頁83。《當代中国軍隊的軍事工作9章1節第5部份》(北京:中国社科.1989.2)頁221-271。
    [3]沐巨樑,前引書。軍事科學院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卷3(北京:軍事科1987.8)頁340-341。
    [4]金門之役擄獲槽史政局。
    [5]蔣柳清,前揭書。頁57。
    [6]老周,前揭文。頁57。蕭鋒,前引書,頁31、32、60、112-113、128、183、239、240、277-278。
    [7]蔣柳清,前揭書。頁12-3。苟啓英<老虎荣譽旗>《63通訊》42,2005.12.1。頁87。蕭鋒,前引書'頁31、183。《當代中国的軍事工作》頁221-71。
    [1]2006.1.24 沐氏稱,吳国楝,《古寧頭前1老兵》,(臺北::中國時幸勖,1979.10.25。
    [2]郭文熙,<也談53年前的金門之役>《63通訊》36.2000.12.1。頁43。沐巨樑,前揭書:樊英士<從昆侖關、瓦魯班到古南頭>國史館《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續集(金門之戰史料續集)》(臺北:国史館1982.5)頁326。《中國報導》903.1980.12-1921.1。頁30。
    [3]老周、(蔣柳清),前揭文書,頁45、(19、22)。蕭鋒。前引書,頁31、131。
    [4]蔣柳清,前揭書,頁21-22。蕭鋒,前引書,頁132-3。
    [1]蔣柳清,前揭書,頁21、22。蕭鋒,前引書,頁132-3、148。《當代中国的軍事工作》頁9。劉亞洲,前揭文。
    [2]沐巨樑,前揭書。史政局,《大、二膽保衛戰》,(臺北:自印1961.4.30),頁14。樊英士,前引文,頁332。蒼鋒,前引書,頁111、184-5。
    [3]老周。前揭文。頁45。
    [4]章鐡軍,<古寧頭戰役瑣記>《青年戰士報》1979.10.27,国史館,前引書,頁171。
    [5]大、二膽之役擄獲檔,<海島攻擊十大原則>《大、二膽保衛戰》,(臺北:史政局,1961.4.30)。頁229。
    [1]蔣柳清,前引書,頁22-3。劉雲瀚,<追述金門之戰>,国史館,前引書,頁229。
    [1]鄭果,<金門之役回憶>《中外》26卷4期,1969.10 雷開瑄,<金門古寧頭戰役講稿>,国史館,前引書,頁62、68。季明江《老兵憶往》(台南:自印)1984.6頁244:副連長陳華開溜、代連長梁振彪侵佔魯連長挺仁遺物均依法判刑。
    [2]雷開瑄,前引文,国史館,頁68。劉雲瀚,前引文,国史館,頁229。
    [3]雷開瑄,前引文,頁68-9。柏樹澤<漫談古寧頭大戰>,国史館,前引書,頁116。
    [1]雷開瑄,前引文,頁69。
    [2]劉霎瀚,前引文,頁234。甘健民,前引文,頁203。
    [3]蔣柳清,前引書,頁26。蕭鋒等,前引書,頁185。
    [4]雷開瑄,前引文,頁65-6。
    [1]雷開瑄,前引文.頁58。蔣柳清,前引文,頁26-7。蕭鋒,前引書,頁32、243。
    [2]蔣柳清,前引書,頁27。
    [3]蕭鋒,前引書,頁67。
    [1]<201D620R激戰7小時半士氣如虹>,國史館,前引書,頁110-1。
    [2]蔣柳清,前引書。頁27-8。劉雲翰,前引文。頁361。
    [3]蔣柳清,前引書。頁28。依前文132高地並未被攻下。
    [4]劉雲瀚,前引文,頁71、224、230、234-5。甘健民,<古寧頭之役的幾個小故事>,国史館,前引書,頁202。
    [5]雷開瑄,前引文,頁69。
    [1]老周,前引書,頁46。
    [2]蔣柳清,前引書。頁28。依前文132高地並未被攻下。蕭鋒,前引書,頁32。
    [3]蔣柳清,前引書,頁30。蕭鋒,前引書,頁243。
    [1]劉雲瀚,前引文,頁230-1。
    [1]劉雲瀚,前引文,頁232。
    [2]劉雲瀚,前引文,頁232。
    [3]林君長,<古寧頭大戰>1969.10.27-8 青年戰士報,國史館,前引書,頁184-5。但戰車連中士沐巨樑、樊英士則稱奉連長命自動在車待命至天明:沐巨樑、樊英士前引書、文,頁305。
    [4]劉雲瀚,前引文,頁233。
    [5]<新軍打垮了陳毅>《中央日報》1949.10.31、《中國時報》1969.10.25:<201D602R激戰7小時半,士氣如虹>《中国報導》834,1979.9.頁28。
    [1]何顯邦,<古甯頭之戰>《中央日報》1979.10.25.26,雷開瑄,前引文,頁66。
    [1]趙樹澤<古寧頭大戰>《暢流》60卷4期,979.10。頁32.雷開瑄,前引文。頁70-1。
    [2]儒林,<飛訪金門戰場>《中央日報》1949.10.29,諸葛文武(鄭傑光)《台海十大戰役》(臺北,風雲論壇1986)頁67。劉亞洲,前引文。
    [3]雷開瑄,前引文。頁71。
    [1]甘健民<古寧頭之役的幾個小故事>《青年士報》1979.10.28,廖光華<赫赫功勳閃耀金門>《青年戰士報》1979.10.29諸葛文武(鄭傑光),前引書,頁72。
    [1]胡璉<呈国防部長俞大維報告>《傳記文學》35卷4期。金門防衛部政戰部《20年》(金門:金門防衛金門,1969),鄭義,前引書,頁144。
    [2]廖光華,前引文,田興柱《金門戰役:古甯頭之役50周年專輯》(金城: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03.10)頁262-3。
    [3]楊柳清,前引書,頁43。蕭鋒,前引文,頁37:2時00。
    [1]蔣經国《負重致遠》(臺北:幼狮文化事業公司,1976.01)頁232。
    [2]胡璉《泛述古甯頭之戰》(臺北:自印1952.8)頁20-1。田興柱,前引書,頁100-1。蔣柳清,前引書,頁48。
    [1]蔣柳清,前引書。頁53-6。陳先義,前引書,頁26-7。
    [2]劉雲瀚,前引文。頁245-6、蔣柳清,前引書。頁53。甘健民,前引文。
    [3]劉雲瀚,前引文。頁113。
    [4]田興柱,前引書。頁98。劉開埴,前引文。頁72-73。
    [5]雷開瑄,前引文。頁73。
    [1]蔣柳清,前引書。頁56。
    [2]蔣柳清,前引書。頁57。
    [3]蔣柳清,前引書。頁60。
    [4]蔣柳清,前引書。頁61,據國民黨軍史料,無坦克被打傷。
    [5]陳先義,前引書。頁24。
    [6]王地久,前引書。頁85。
    [1]樊英士,<古寧頭之役榮獲首功之戰車營>,國史館,前引書,頁327;《中國報導》849,(197.12.16-22)頁29-31。
    [2]樊英士,前引文,頁327-8,林君長<古寧頭大戰>《青年戰士報》1979.10.27.28。
    [3]蔣柳清,前引書。頁61-63、全1。
    [4]劉霎瀚,前引文。頁247。
    [5]雷開瑄,前引文。頁73。
    [1]雷開瑄,前引文。頁73。蔣柳清,前引書。頁63。樊英士,前引文。頁328。
    [2]蔣柳青,前引書。頁63-6。
    [3]蔣柳青,前引書。頁63-6。
    [4]劉雲瀚,前引文。頁247。
    [5]劉雲瀚,前引文。頁247。
    [6]蔣柳清,前引書。頁66-7,陳先義,前引書。頁27。
    [7]蔣柳清,前引書。頁67-8:5人,陳先義,前引書。頁27:8人,閻熔,未見之相關著作,不知為何許 人;此處資料係來自偷渡歸俘張寶林之口述。老周,前引文。頁51:古洋房。
    [1]陳先義,前引書。頁20。
    [2]陳先義,前引書。頁27,老周,前引文。頁48。
    [3]雷開瑄,前引文。頁73。
    [4]蔣柳清,前引書。頁68。王地久,前引書。頁86。蕭鋒,前引書,頁39。
    [5]劉雲瀚,前引文。頁247。1.雷開瑄,前引文。頁73。
    [1]蔣柳清,前引書。頁68-70。
    [2]蔣柳清,前引書。頁247-8。胡璉《泛述古甯頭之戰》(臺北:自印1977)、鄭義,前引書,頁22。
    [3]雷開瑄,前引文。頁73。
    [4]力行<参加金門戰役的回憶>,国史館,前引書。頁49。《暢流》56卷12期(1978.2)頁13-15。
    [5]蕭鋒等《回顾金門登陸戰》,北京:人民1994.蔣柳清,前引書。頁96.263-5。
    [1]建国以來毛澤東文稿》1(北京:中央文獻,1987),《毛澤東選集》1-5(北京:人民1952.7、1969、1977.4.15)。
    [1]蔣經国,《負重致遠》(臺北:幼狮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1月)頁232。
    [1]"Foreign Relations of U.S(FRUS) 1949.VOL.1X",Warhington:D.C(1979) P.419-21、451-2、457-60。
    [2]《蔣總統全集》<敵我雙方優勢之分析>1949.11.3(壹北:国防研究院,中華學術院,84.8)。
    [1]臺北國軍歷史文物館,一江山之役50周年史跡特展,2005。
    [2]强春英,《海峽兩岸關係史卷3》(福州:福建人民,2004.12)頁656。
    [3]國防部,《一江山戰鬥檢討》(臺北:國防部,1955.3)頁14.、30(大陳美軍首席顧問Col.Walton報告:無線電SOR-300偵聽資。
    [4]张炎寭等《臺灣獨立運動的先聲:臺灣共和国》下(臺北:台湾史料中心2002.2)頁598。
    [1]老周,<金門大戰>《突擊》1.2005.10,頁49、52、58-9;田興柱,《金門戰役:古甯頭之役50周年紀 念專輯》(金門:國家公园2005),頁79.222-7。陳先義等,《台海戰事大寫真》(江西:百花洲文藝),頁23-4。蕭鋒,前引書,頁25、30。
    [1]臺北国軍歷史文物館館藏展示史料,右展覽室中展示櫃2006.1.23。
    [2]蔣柳清,《落潮:金门戰俘沈浮記》(江西:江西人民1992)。頁254。陳惠方《海漩》(北京:華文1994)。
    [1]田興柱,前引書,頁110。張楓,《古寧頭大戰》(臺北:全國1988),頁31。
    [2]史政局,《金門保衛戰》,(臺北:史政局1975.9)頁14-5。
    [3]張楓,《古寧頭大戰》(臺北:全國:1988),頁114-20。
    [1]力行,<參加金門戰役的回憶:記述古寧頭之役>,”暢流56卷12期,1978.2,頁13-15。
    [2]胡璉,<泛論古甯頭之戰>《傳記文學》1977年11-12月.
    [3]胡璉,<泛論古南頭之戰>《傳記文學》1977年11-12月。
    [4]胡璉,<泛論古甯頭之戰>《傅記文學)1977年11-12月。
    [1]本節參考張楓《古寧頭大戰》(臺北:全國1979.4.5)頁114-6,201D丘十口述.
    [1]本章參考張楓,前引書.頁69-71。周自強(金門之役之回憶)(中華日報)1979.10.26。田興桂,前引書。頁110。
    [2]本節參考張楓,前引書.頁72-7。
    [1]本節参考張楓,前引書.頁92-7。
    [2]本章節参考張楓.前引書。頁88-97。田興柱.前引書。
    [3]何顯邦,前引文,《中央日報》.1949.10.26.
    [1]胡璉,《泛述古甯頭之戰》(臺北,自印.1975)。
    [2]蔣柳清,前引書。頁263.《當代中國軍隊的工作(上)》(北京:解放軍1989).
    [1]本節参考張楓,前引書.頁102-4.
    [2]本節參張楓,前引書。頁107。史政局《金門保衛戰》(台北:史政局1975.9)頁14-5.
    [3]本節参張楓,前引書.頁101-107。
    [4]本節参張楓,前引書。頁110。實則有10團反攻,以前之研究者均漏列14師40團;另9團為31.42.52.54.352-4.601。
    [1]本節参張楓.前引書.頁121-2。
    [2]王鼎鈞,<匪諜是怎樣造成的?>《自由時報》2006.4.12.E6。
    [1]張楓,前引書.頁130.4。
    [2]本節参考張楓,前引書。頁128-30。
    [3]梅釧編,<登陸部隊彈盡糧絕>《國共秘事》(北京:中國文史1997)頁103。
    [1]周自強,<金門之役之回憶>《中華日報》1979.10.26.周自强<名(謗)滿天下的湯恩伯>《自由談》1979.4頁10.18。例如參加金門戰役的周自強評<泛述古甯頭之戰>《暢流》56卷12期(1978.2)頁13-15。
    [2]陳以惠<1978(?)2.1函>、張楓,前引書。頁200:大嶝、古甯頭之戰,31團參戰經過,胡公《泛述古寧頭之役》多失實,曾以長信申訴,副本呈高部長。
    [1]<不出版《毛澤東》王榮文悵然若失>《中國時報》2006.4.20E8。Jon Chiang Jone Holiday.”Mao:The Unknow Story”。
    [2]楊展<我的作戰經驗>《古寧頭之役30周年紀念文集》(臺北:史政局.1979.10.25)頁199。
    [3]田興柱,前引書。頁170。
    [1]沐巨樑、歐陽濟《古寧頭之役戰門經過寫真》(台中縣,大雅鄉,自印1990)頁9-16。
    [2]杭世骐.詩,史政局《古寧頭之役30周年紀念文集》頁210。樊英士<古寧頭之役榮獲首功之戰車營>《中國報導》849.979.12.16-22。
    [3]歐邱芳<不重要的1年>《中國時報》2006.4.22C8。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三聯書店:臺北:食貸).
    [4]《金門保衛戰》頁31-2。力行,參加金門戰役的回憶:兼評《泛述古甯頭之戰》:《暢流》56卷12期1978.2,頁13-15。田興柱,前引書。頁57-8。高魁元<金門保衛戰之回顧>《近代中國》12.頁11-2。國史館,前引書初輯,1979.<高魁元將軍訪問紀要>《古寧頭之役40周年紀念文集》(臺北:史政局1989)。
    [1]田興柱,前引書.頁143-4.
    [2]胡璉,《紀述古甯頭之戰》(臺北:自印1975.8)頁61。
    [1]杜維運[史學上的純真精神]《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1982.10)頁267-273。
    [2]胡璉《金門憶舊》頁112;田興柱,前引書。頁114。
    [1]田興柱,前引書。頁122-7。
    [2]蕭介堂(期盼戰爭不再發生)《台海第一戰:古寧頭戰役50週年紀念文集》(臺北:青年日報,1999.10)。頁207。
    [1]毛澤東.「沁園春」,「鐘山風雲超蒼黃,百萬雄師渡大江,虎踞龍蟠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常朔、侯魯良《破曉》(北京:軍事科學2000.1)頁362.
    [2]《石覺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6年)頁208《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野戰軍戰史》(3野戰史)(北京、解放軍1996年)頁369-70。
    [3]《3野戰史》頁369-70。
    [4]鄭為元<組織改革的權力、實力與感情因素,撤台前後的陸軍整編1949-58>《軍事史評論》12期,頁64-99。
    [1]劉開政、朱書奎<國關學院>《中國曾參加一場最神秘戰爭》(北京:紅旗,1993)頁46。
    [2]同上頁46、118;張世瑛《不再流浪的孤軍》(孤軍)(臺北,國史館,2002.62)頁7、8《史政局檔案》(雲南反共救國軍由緬回國案)0520.3418,406-52.7。
    [3]《古寧頭之役》(臺北,史政局),老周<金門大戰>《突擊》2005.7.頁53.
    [1]張世瑛,前揭書頁23.244.251.263、鄧克保(柏楊)《異域》(臺北,星光1971),覃元相(姜穆)《異域烽火》(臺北,廣城1976),於衡《滇緬遊擊邊區行》(臺北,中國文化企業1955)。
    [2]胡台麗紀錄片《石頭夢》2005。
    [3]史政局檔案,陸軍各單位轉進由臺灣經過報告書(轉進臺灣報告)(一),543.517421。
    [4]2005.12.7鄭傑光訪金承普将軍。
    [5]諸葛文武(鄭傑光)《台海十大戰役》(臺北,風雲論壇,1988.2.20)頁99。
    [1]許逖《孫立人傳》(臺北,懋聯文化基金會1993.8.7)頁324。
    [2]6.許《百戰軍魂孫立人傳》(臺北,懋聯文化基金會1993.8.7)頁234-5。楊維真<蔣中正複前後臺灣的軍事佈置與重建(1949-1950)>《中華軍史學會刊》2002.7頁369-70,唐振豐編<總裁辦公室工作紀要>(民國41.10)陳鹏仁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資料彙編》中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及總裁辦公室,頁274-5。近代中國社編《先總統蔣公遺像墨蹟集珍》(臺北,自印1954.2)頁226,作者研究成果。
    [1]1951.9.27「陸軍總部整編會議記錄」,見「陸軍軍師整編案(三)」。
    [2]蔡斯致周總長,1951.11.2及1951.7.23函正式中文譯本,見「陸軍軍師整編案(三)」。
    [1]陸軍總部第三署(作戰),「臺灣防衛司令部所屬步兵師無形戰力序列」(1951.9.14)。各為師排名指標之一,見「陸軍軍師整編案(三)」。
    [1]見「陸軍總司令部中美合作紀錄」1951.11.29/12.3。陸軍軍師整編案(三)頁168-170。
    [2]陸軍孫總司令1951.10.1呈周總長(40)志渭字505號。「陸軍軍師總編案」(三)。
    [3]孫立人,魏雷,五廳發言見1951.9.27陸軍總部編會議記錄,「陸軍軍師整編案(三)」。
    [1]1951.9.27陸軍總部整編會議記錄,列席指導的參謀次長徐培根發言。「陸軍軍師整編案(三)」。
    [2]孫立人呈周總長,1951.10.1。
    [3]周總長1951.11.5(40)剛經字712號令。「陸軍軍師整編案」。
    [4](40)志渭字393號,1951.8.6。「陸軍軍師整編案(三)」。
    [5]「台澎區陸軍軍師(以軍為單位)各項等第排列名次表」。「陸軍軍師整編案(三)」。
    [1]台澎區名次為引用人所加「陸軍軍師(以軍為單位)各項等第排列名次表」。「陸軍軍師整編案(三)」。
    [2]林照真,1996,《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台秘史》(臺北:時報)頁127.
    [1]6A排名363D與339D戰績並列第二,但363D前身臺灣警備旅成立較339D早。
    [1]1951.9.27「陸軍總部整編會議紀錄」。「陸軍軍師整編案(三)」。
    [2]鄭為元前揭文,頁86-92。
    [1]鄭為元前揭文頁93。
    [2]Kellett,Anthony,"Combat Motivation:The Behavior of Soldiers in Battle"(Boston:Kluwer.Nijhoff,1982)。
    [3]1949.2.19孫立人呈顧總長「339D、340D編成報告案」。
    [4]孫立人(40)志渭字393號及周至柔總長(40)剛經字559號代電「陸軍軍師整編案(三)」。
    [1]「陸軍步兵257D沿革史」,國軍檔案1864.22/7421.31。
    [2]軍系分類依據姜克夫,《民國軍事史略稿》四卷下,頁425-428,678-682.
    [3]劉鳳翰<國軍陸軍在台澎金馬的整編經過(民國39年-70年)>《中華軍史會刊》7,2002.2頁277。
    [1]「國防部陸海空軍聯席會議紀錄」1952.1.5「陸軍軍師整編案(三)」。
    [2]「74A撤銷案」。國軍檔案583.2/7.
    [1]《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頁132。
    [2]見秘書周宏濤回憶錄《蔣公與我》頁407-8關於孫立人,關於陳誠見421-22頁.Jay Taylor,The Generalissiomo's Son: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頁250敍述蔣經國監聽陳誠與陳系將領的聚會,索引Sun Li-fan《陳誠晚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51頁,經查作者為孫宅巍,151頁並無記載。
    [3]*師所屬之軍為來台前所屬之軍。#軍系:陳,陳誠:何,何應欽:孫,孫立人:湯,湯恩伯;胡,胡宗南;北,東北軍;粵,廣東;蘇,江蘇地方部隊。不包括在金門撤銷的25A(直魯)和來台就撤銷的21A(川)、55A(西北)、68A(西北)。**32A在山東新建,改編為32D,後改稱146D,國軍146D沿革史稱原為晉軍32A,其實並無淵源。
    [1]鄭為元前揭文,頁98-9。
    [1]《國民革命軍建軍史,第五部:復興基地整軍休戰(三)》(臺北,史政局1987.3)頁1548-9。
    [2]劉開政.朱當奎,《中國曾參加一場最秘密戰爭》(北京,紅旗,1993)頁117;「滇緬邊區遊擊部隊作戰狀況及撤運來台經過」:國防部史政局檔案0520.3418、40.6-52.7;New York Times,1961.4.6/12:4.2006p.6
    [3]New York Times,1961.4.6/12:4.2006p.6。以第一手史料為是。
    [4]《國民革命軍建軍史,第五部:復興基地整軍休戰(三)》(臺北,史政局1987.3)頁333-4。
    [5]《第6軍團沿革史》,作者鄭傑光1966-1970就讀政校。
    [6]《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上)》(臺北,史政局1996)。
    [7]作者鄭傑光曾任教該校。
    [1]《陳守山口述歷史(下)》(臺北,國史館,2002.11)頁571-580。
    [2]《戡亂戰史14》(晝北,史政局)頁335-7.
    [1]李震,《國軍軍事教育史》,(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02.12)頁.543.548.550.555。《清史記事本末》(臺北,新興)。
    [2]李震,《國軍事教育史》頁576-7.廖和永《晚清自強運動軍問題之研究》(臺北,文史哲,1987.06)。
    [3]王爾敏《清季軍事史論集》(臺北,聯經,1980.05)頁.230-4。王爾敏《淮軍志》(臺北:著作獎委1967.11)頁14。
    [4]唐德剛『晚清70年(五)』(臺北,遠流1998.6.1)頁.117,RalphL.powell.The rise of Chinese military powers 1895-1912(Princeton Univ.Press)1955。頁235-236。黃德福《袁世凱政權與英國》(臺北,元氣齋1994.8)。
    [1]呂芳上《先總統 蔣公與黃埔軍校的創立黄埔建校60周年論文集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史政局),1984.6.16)頁30。
    [2]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一》(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79.7)等相關史料、論著。
    [1]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上》(臺北;商務1985.3)頁213-7劉鳳翰<黃埔早期組織及其人事分析>《黃埔建校60周年論文集上(黃埔60年文集)》頁213-321、本人研究成果。
    [2]參劉馥《中國現代軍事史》(臺北'東大圖書1986.4)、林照真《覆面部隊》(臺北,時報1996):朱浤源,《孫立人言論選》,(臺北,中研院近代史所2000)、《黃仁宇回憶錄》,(臺北,聯經,2001.1)頁.152。《蔣緯國將軍紀念文集》(臺北,中華戰略學會2000年11月)。
    [3]《陸軍官校大學部課程設計架構》,軍事院校核心課程規劃研討會[臺北:臺灣師大],2002.10.14《陳守山口述歷史》(臺北,國史館2002.11)頁71。
    [4]中國時報,2002.7.21.3。
    [1]許逖《孫立人》(臺北,樊聯文化基金會1993.8.11)頁124.
    [2]《黄埔軍官學校校史簡編(黄埔簡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史政局)1986.1.1頁441-2。
    [3]朱浤源《孫立人言論選集》(孫言選1933-1943)(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研近史所)2000.11編序。
    [4]張玉法,序,朱浤源編《孫言選》。
    [1]朱浤源,編『孫言選』序。
    [2]朱浤源《孫立人言論選集》(孫言選1933-1943)(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研近史所)2000.11編序。
    [3]楊碧川『白團物語』(臺北,前衛,2000.7)頁.48。
    [4]楊碧川《白團物語》,頁48。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近代史論文集》8-10(臺北商務,1985.8)、《白團物語》(東京偕行社1992、4)。
    [5]朱浤源《孫言選》頁324。
    [1]朱浤源《孫言選》,頁31、35,41、43、51-69、93-123、129-156、165-208、241-302、339-347、356-358、368-370、390-422。
    [2]許逖,《孫立人傳》(臺北,聯文化基金會,1993.8.11)頁.133。
    [3]《慶祝校慶和應有的努力》,朱浤源《孫言選》頁.390。
    [4]《明恥教戰》,鄭果《金門之役回憶》,(臺北《中外雜誌》)26卷4期),張力耕,孫立人《新軍》《中央日報》頁1950.2.20。鄭遠釗《為湯恩伯辯誣(金門之役回憶)》《中外雜誌》40卷4期.
    [1]許逖 頁.126《孫立人冤案平反》(臺北,新梅,1988.5.10)頁.236。
    [2]許逖 《孫立人傅》,頁126;《孫立人將軍因匪諜郭廷亮事件自請查處案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孫立人冤案平反》,(臺北,新梅1988.5.10)頁.231-236。
    [3]朱浤源。頁.126-7,陳鴻獻等.《第四軍官訓練官生訪問紀錄(四訓班紀錄)》(臺北:史政室,2003年3月)頁141、232.
    [4]諸葛文武(鄭傑光),《台海十大戰役》,(臺北,風雲論壇1988年2月20日)頁148。
    [1]《明恥教戰》,『四訓班紀錄』頁514。
    [2]朱浤源《孫言選》,頁414、劉毅夫《虎將劉玉章》(臺北,黎明1984.12。)頁162-3。
    [3]楊碧川《白團物語》頁57.60-1。
    [1]朱浤源《孫言選》頁124。
    [2]朱浤源,《孫言選》頁124-126、213。
    [3]《明恥教戰》,『四訓班紀錄』頁514.
    [1]朱浤源,《孫言選》頁213-214、321-2。
    [2]《陸軍軍官學校第4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臺北,史政室),2003年3月,頁.519。
    [3]"Foreign Relation s of U.S.1949" Vol.Ⅸ Washington D.C:Govenment Pdnting Office.頁327、338、330、344-5、364、380-1。
    [1]楊碧川《白團物語》頁57.60-1。
    [1]201師皮敏哲、沈承基口述史[J],基隆,2007.3.
    [2]<大、二膽保衛戰[J],臺北:史政局1961.4.30>
    [3]邊雲遐,朝鮮戰爭中的英美戰俘記事[J],北京,解放軍文藝,04.6.
    [4]于衡,滇緬遊擊邊區記行[J],臺北,中國文化企業1955。
    [5]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古籍,1956。
    [6]陳宇,最後大決戰[M]。濟南:黄河,1993.5。
    [7]陳耀亭,飛鳴鏑,中國地空導彈部隊作戰實錄[M],北京,解放軍05.6。
    [8]陳書方'二戰大海戰海上稱雄,戰略舉兵,攻島之戰3,解放軍6,海魂之夢4本[M],北京,中國長安05.6。
    [9]陳楓,4大野戰軍征戰紀實(含光碟)[M],北京,中央編譯04.8。
    [10]陳舟,一代名將,兵法,粟裕兵法[M],北京,中共黨史,2004.11.20。
    [11]陳先義、吳輔佐、李懷等,台海戰事大寫真[M],南昌,百花洲文藝,98.1。
    [12]張學林,戰爭藉口[M],北京,解放軍文藝,05.5。
    [13]張曉軍,美國軍事情報理論寫作,[M]北京,時事,05.6。
    [14]張鷺,一代名將、兵法-毛澤東兵法[M],北京,中央黨史04.11.20。
    [15]常朔、侯魯良《破曉》[M],北京,軍事科學,2000.1。
    [16)朱顯龍,臺灣軍事部署最新解密[M],北京,九州島2004.12。
    [17]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Z]81、32。
    [18]三軍大學,國民革命軍戰役史5:戡亂8[M],臺北:國防部史政局(史政局)1989.11.30。
    [19]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次戰役[M],北京:解放軍,1996.
    [20]中國人民解放軍戰例選編4[M],北京,國防大學,1986。
    [21]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3卷[M],北京,軍事科,1987.
    [22]中國內戰秘史[M],北京,西苑2004.7。
    [23]王恩祥,蔣經國先生論著剳紀[Z],臺北:祥雲.1987.4.21。
    [24]不逾矩集(胡伯玉上將7秩壽慶文存),臺北,自印1976.12.1。
    [25]王禹廷(1949-59)等,台海大(之)戰<徐焰>[Z]上(下):大陸(臺灣)觀點[M],臺北:風雲時代,(北京:中國廣播電視),1992。
    [26]戴獨行《白色角落》[Z](臺北:人間1998)
    [27]王昊、王紀一,開國上將葉飛[M],北京,中共文獻,1990
    [28]王宗渠,訪問期待反攻的將領之一閔銘子將軍[J],臺北:中國報導834.1979.9.9,頁14-5。
    [29]王智方,金門大戰巨片開鏡[J],臺北:上。頁16-20。
    [30]王禹廷,古寧頭之役的歷史價值,臺北:中國時報1979.10.25;不逾矩集.
    [31]王鼎鈞,匪諜是怎樣造成的[J],自由時報2006.12.E6。
    [32]方劍雲,介紹古寧頭大戰[J],香港:香港時報,1979.8.6
    [33]中央日報社論,這是我們革命轉敗為勝的開始[J].臺北:該報,1979.10.24。
    [34]甘建民,古寧頭之役的幾個小故事J,青年戰士報1979.10.28。
    [35]老周,金門大戰,古寧頭之捷[J],突擊1.2005.7。
    [36]7刊史學圖書評論聯合工作小組,史學新書評[J](1998-9)2001.2。
    [37]佚名編《毛澤東思想萬歲》[J](北平:現代評論社1969.8)頁432.
    [38]殷海光譯,怎麼研究蘇俄?[M](Dr.Eshetar Jr;John S,Problems of analyzing & predicting.Soviet Behavior(Ny:Double Day)(PrincetonU.))臺北:桂冠1990.2。
    [39]白天霖,由「風雨生信心」想到「古寧頭大戰」[J],三軍聯合月刊15卷11期(1978.1)頁87-92.
    [40]菲力浦.塔布曼,神秘帝國:艾森豪威爾,中情局背後的美國空間大戰密使[M],哈爾濱。04.9。
    [41]古寧頭之役[M],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史政局)。
    [42]朱浤源、張瑞德訪、蔡說麗、潘光哲紀、羅友倫先生訪問紀錄[Z],臺北:中研1994.8.
    [43]石覺先先生訪問錄[Z],臺北:中興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研院近史所)1986.2。
    [44]先總統蔣公全集[Z],臺北,中華學術院,1984.4。
    [45]李福井,古甯頭戰記、古寧頭記事[M],臺北:稻田1997。
    [46]李明江,老兵憶往[M],台南:自印1984.6
    [47]李一山(鄭傑光),古寧頭大戰內幕大公開[J],民主政治1985。頁4-20。
    [48]丘宏義、吳大猷:中國物理學之父[M],臺北:智庫文化2001.5。
    [49]台海第一戰:古甯頭戰役50周年紀念文集[M],臺北:青年日報,1999.10.
    [50]古越,中華軍事五千年[M],北京,國防大學,05.6。
    [51]郭輝,戰爭回聲[M],北京,解放軍文藝。05.6。
    [52]郭乃日,失落的臺灣軍事秘密檔案、看不見的臺灣戰爭[M],臺北:高手專業。2005.5。
    [53]基斯丁惠勒,時代生活叢書編輯,太平洋底戰爭、轟炸日本、殺向東京等3本[M].北京,中國社科,2005.5。
    [54]張世煥訪、許伸弘、陳中禹記,不再流浪的孤軍忠貞新村訪談錄[Z],臺北,國史館2002.9。
    [55]張火木,古寧頭戰役與佚事[M],金門縣政府,1999.7。
    [56]張火木,兩岸關係(金門前途)發展對金門地位影響之研究[M],臺北,培英95.3.29<12.25>
    [57]台海軍事衝突紀實[M],臺北:風雲時代1994.9。
    [58]《先總統蔣公言論選集:反共複國的理論與實踐》[Z](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中央文供社)1984.5.6)。
    [59]費雲文《民國人物新傳》[M)(臺北:中外新法社)
    [60]芳鄰、紀荣仁、袁靜偉、孟慶全《世界軍武發展史、飛機篇一、二》[M](臺北:世潮2002.12)。
    [61]阮文達,在談古寧頭大戰[J],聯合報1979.10.28副刊。
    [62]Gosta Esping-軍ndessen,古光文譯《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The 3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M](臺北:巨流圖書1999.6 polity preels 1990)。
    [63]古光文譯《福利國家的政治經濟學》[M)(臺北:巨流圖書1995)。
    [64]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史要[M],北京,軍事科學2005.1。
    [65]吳大猷傳[J],國史館館刊復刊30。
    [66]吳國棟,古寧頭前一老兵[J],臺北,中國時報1979.10.25。
    [67]吳昌,金門之役參與記[J],臺北,現代國家178-9(1979.11-12)頁18-20。180(1980.9)頁18-19。
    [68]高輝述范立達記《情治檔案》[M](臺北:商周文化1995.3)
    [69]高文閣,《臺灣與大陸風雲40年》[M]長春:吉林文史1991。
    [70]高尚仁、楊仲芳編《中國人(心):傳統篇》[M)(臺北:遠流910)。
    [71]高光《中國社會主義初級研究》[M](北京:黨校88)。
    [72]何顯邦,古甯頭之戰[J],臺北:中央日報1979.10.25-6。
    [73]近代中國[J]12.1979.10。頁7-27。
    [74]郝唯學,心理戰經典案例評析[M],北京:解放軍文藝10。
    [75]洪兵、汪徐和,中國野戰軍秘聞上、下[M],中共黨史,04.9。
    [76]侯傑、張國立、吳楊新,死神突擊隊:突擊作戰的故事[M],北京,機械工業04.5。
    [77]黃彬,扣開軍事殿堂之門-我在國防大學執教[Z],北京,國防大學04.7。
    [78]近代中國 先總統蔣公圖像墨蹟集珍[M],臺北,自印1984.2。
    [79]沐巨樑、歐陽濟,金門之役戰鬥經過寫真[M],臺北,自印1980.
    [80]杜維運,史學方法論[M],臺北:三民1982.10:5版。
    [81]沈建德,被統一前的掙扎[M],屏東:屏東公論1992.1.1
    [82]沈衛平,823炮擊金門[M],北京,華藝04.1
    [83]Dr.BALD,DETLEF,蔣仁詳、王宏道譯《核子威脅》[M](Hiroshima,6 August 1945:Dienukleare Bedrohungin Norbert Frei,Klaus-Dietmar Henks,Hans Woller edit,20 tage in 20.jahrhunderg 7,1997,1998 sesp 1999 Deutscher Tashcenbuch Verlag,Munich/Germany)(臺北:麥田2000.12.1)。
    [84]黃俊傑、何寄澎編《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M](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2.3)。
    [85]黃俊傑,「臺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M],廈澎金會編,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文集,臺北:海峽交流基金會出版社1999.1-32。
    [86]柯遠芬,《有臺灣,就有中華民國》[J],《西北》十期,1976.4.1。頁12-7。
    [87]柯遠芬,記古寧頭戰役[J],臺北:傳記文學34卷3期1979.3。頁139-42。
    [88]政治學院中共黨史教研室,中國共產黨60年大事簡介[M],北京:國防大學,1986。
    [89]金鐘編《毛澤東批判》[M)(臺北:克寧1994.11)。
    [90]金鐘編《共產中國50年1949-99》[M](香港:開放雜誌99.10)。
    [91]金門縣社教館《金門縣誌》[Z]上、下(金門:1993)頁116-8、154-5。
    [92]金門縣府,金門史跡源流[Z],金城:金門縣府1987。
    [93]金門縣府,金門縣誌,金城[Z]:金門縣府1991.
    [94]金門縣府,金門縣行政要覽[Z],金城:金門縣府1994。
    [95]壯烈殉國的李光前團長[J],金門戰役陣亡將士追悼大會特刊1949.11。
    [96]青年日報、紀念古寧頭之役30周年[J],臺北:該報社論,1979.10.25。
    [97]青年日報、高魁元、尹俊、紀念古寧頭之役[J],臺北:該報社論1979.10.10。
    [98]周自強,金門之役之回憶[J],臺北:中華日報,1997.10.26。
    [99]周自強,名(謗)滿天下的湯恩伯[J],臺北:自由談30卷4期。
    [100]周時練,先總統蔣公生勳業事蹟[J],寧波同鄉401.2002.8。
    [101]林君長,古寧頭大戰[M],青年日報,1978.10.27-8。
    [102]林君長,古寧頭之役記略[J],中央日報76,1979.10.16。
    [103]軍聞社,紀念金門古寧頭之役30周年,李光前團長壯烈成仁[J],該社1979.10.24。
    [104]胡璉,上國防部長俞大維先生函[J],臺北:傳記文學35卷4期,1977.11.12。
    [105]姚琢奇,悲壯的古寧頭史詩[J],中國時報1979.10.25。
    [106]苟啟英,老虎榮譽旗[J],63通訊42,2005.12.1。
    [107]姜道洪、劉會民,作戰協同概論[M],北京,國防大學04.1。
    [108]南京陸軍指揮學校黨史政工教研室,新中國初期人民解放軍未能遂行臺灣戰役計畫原因初探[J],北京:黨史研究;俞大維傳[M],台中:臺灣日報1992.1.5。頁337-56.
    [109]劉劍編,國共秘事[M],北京:中國文史1997。
    [110]孔德琪,劈波斬浪逐荷夷,鄭成功收復臺灣[M],桂林,廣西科技05.3。
    [111]唐振楚,總裁辦公室工作紀要[Z],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51.10。
    [112]陶涵jay Taylor作、林潻貴譯,臺灣現代史的推手,蔣經國傳[M]The general,simo's son:Chiang ching-kuo & the nevolutions in China & Taiwan.臺北:時報文化Harvard Univ.Press 2000.10.1。
    [113]陳惠方、海漩:兵進金門全景紀實[M],北京:華文1994。
    [114]Dennedy Caroline selected,A patriot's handbook[Z](Hyperion 2003.5)
    [115]郭文熙,也談53年前的金門之役[J],63通訊35.200.12.1。
    [116]章鐵華,古寧頭戰役瑣記[J],臺北:青年戰士報1979.10.27。
    [117]黄埔軍校同學會,黃埔軍校建校60周年紀念冊1924-84[Z],北京:長城1984。
    [118]國軍歷史文物館,一江山戰役50周年史跡特展[Z]2005。
    [119]張國英先生事略[J],國史館館刊復刊30.
    [120]張楓,古寧頭大戰[M],臺北,全國,1979.4。
    [121]高魁元,金門保衛戰回顧[J],近代中國12.1979.10.頁11-2。
    [122]劉敬忠、田伯伏,國民軍史綱[M],北京,人民2004.11。
    [123]許逖,百戰軍魂孫立人傳[M],臺北,懋聯文化基金會1993.8.7。
    [124]第6軍團沿革史[M]。
    [125]國民革命軍建軍史第1-5部[M],臺北,史政局,1987.3。
    [126]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M],臺北,史政局,1989.11.30.
    [127]羅先優,中蘇中印戰爭爭戰紀實[M],新疆人民2004.6。
    [128]習賢德,統獨啟示錄[M],臺北,亞太圖書,2004.3。
    [129]盧淩宇,雲南、復旦大學國際關係研究叢書,論冷戰後挑戰主權的理論思潮M2004.5。
    [130]李立,目擊台海風雲[M],北京,華藝2005.4三刷。
    [131]國防部史政局,台海戰役國軍將士忠烈錄[Z],臺北,自印,1959.10.
    [132]國防部史政局檔案0520,3418,406-52.7滇緬邊區遊擊部隊作戰狀況及撤運來台經過[J]。
    [133]國防部史政局檔案583.217421.2、1951.9.27陸軍總部整編會議紀錄[J]。
    [134]蔡斯致周總長1951.11.2/7.23函譯文,1951.9.14陸總第3署台防部所屬步兵師無形戰力序列,陸總中美合作紀錄1951.11.29/12.3。
    [135]陸軍軍師整編案3,頁168-70,1951.10.1,孫總司令成周總長,周總長令陸軍軍8.6師整編案辦法,台澎陸軍軍師(以軍為單位)各項等地排列名次表,1949.2.19「339D、340D編成報告案[J]」1952.1.5。國防部錄海空軍聯席會議紀錄陸軍軍師整編案[J]。
    [136]國防部史政局檔案陸軍步兵師沿革史[Z]1864.22
    [137]國防部史政局檔案7軍撤銷案[Z]583.2/7。
    [138]國防部史政局,金門戰役(古寧頭殲滅戰)(保衛戰)[戡亂簡史)[M],臺北:該局1957.7(1975)/1997.10.30。
    [139]陳鵬仁'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非常委會及總裁辦公室資料匯整[Z],臺北,近代中國。
    [140]國防部史政局,海島攻防戰史[M],臺北,1995。
    [141]國防部史政局,國民黨革命軍陸軍第5軍軍史[M],臺北,2002.12.31。
    [142]國防部史政局,國軍將校金馬外島回憶實錄[Z],臺北,1987.6.30。
    [143]國防部史政局,軍防軍事建設[M],臺北,1971.10.10。
    [144]國防部史政局,古寧頭之役(30)40周年紀念文集[Z],臺北,1989(79).10.25(8.30)。
    [145]福州綏靖公署戰鬥詳報[Z],12.22兵團部、18、19軍、201師、裝甲兵司令部、其他部隊等十多個單位之戰鬥詳報[Z],會議紀錄[Z],俘供彙編[Z],解放軍檔案: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Z],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案法處檔案[Z]、華東區軍區第三野戰軍第28軍電臺隊報務日記[Z],華東軍區副軍長蕭鋒日記[Z]、船工吳德成口述史[Z],我駕船送大軍到金門[Z],蕭鋒等,回顧金門登陸戰[Z],北京:人民1994。
    [146]國防部,一江山戰鬥檢討[M],臺北:國防部,1955.3。
    [147]國防大學,解放軍戰史簡編[M],北京,國防大學,1986.12。
    [148]國史館,金門古甯頭之戰史料初輯[Z],臺北:自印,1979。
    [140]國史館,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續輯[Z],臺北:自印。1982。
    [150]葉飛,征戰記事[M],上海:上海文藝1988。
    [151]葉飛回憶錄[Z],北京:解放軍1988。
    [152]毛澤東:「把國防線推進到德州…」[J](北京:<紀念抗美援期50周年>《黨的文獻》2000.6。
    [153]毛澤東選集卷1-5[Z],人民1952.7、1969、1977.4.15)。
    [154]楊維真,評從上海市長到臺灣省主席:吳國禎口述回憶[J],國史館館刊復刊30.
    [155]雷開瑄,金門古寧頭戰役講稿[Z],1978.4.25.頁59-82。
    [156]趙樹澤,也談古寧頭大戰[J],暢流60卷4期,1979.10。頁31-2。<新生營訪問記>《中央日報》1949.12.7。
    [157]戡亂戰史[M](14)、臺北,史政局。
    [158]董群廉、洪進業博士[M],金門風雲[M],金門縣府,2005.6。
    [159]廉正明,認識中國人民解放軍[M],香港,明報1996.12.
    [160]楊浚彥,美亞報告序文及毛共騙術下術語M,臺北:自印2005.7.7。
    [161]聶高民、李逸舟、王仲田《黨政分開理論探討》[M](北京:春秋88)。
    [162]趙百忍,懷念李良榮將軍[J],中國報導841,1979.10.21-7,頁34。
    [163]廖光華,吊念李光前團長殉國30周年[J],青年戰士報1979.10.29。
    [164]鄧晴文,緬懷吳嵩慶將軍生平重大業績[J],寧波同鄉425.2004.8.
    [165]彭懷東,戰鬥精神[M],北京,長征。
    [166]彭建東,十大元帥軼事將帥傳記人物記事[Z],北京:中共黨史04.6。
    [167]劉廣凱將軍報國憶往[Z],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1994.1。
    [168]劉傳標,中國近代海軍職官表[Z],福州:福建人民2005.3。
    [169]劉開政、朱當奎、中國曾參加一場最密密戰爭[M],北京:紅旗,1993.12。
    [170]劉鳳翰訪、李鬱菁記、溫哈熊先生訪問紀錄[Z],臺北:中研近史所1997.10。
    [171]蔣經國負重致遠[C],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幼獅公司,1971.6.1。
    [172]蔣經國,友誼、神聖的友誼[C],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黎明1977.6。
    [173]蔣緯國,軍事論叢5[C],臺北:三軍大學,1979.10.10。
    [174]蔣柳清,落潮:金門戰俘沈浮記[M],沐陽:江蘇人民199.1。
    [175]樓榕嬌等從古寧頭戰役之著作論軍事题材寫作之改變[C],政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討會2005.
    [176]鄭洞國,我的戎馬生涯[Z],北京,解放軍.
    [177]鄭傑光,823台海戰役研究[M],臺北,風雲論壇,2001,2005.6.24。
    [178]鄭果,明恥教戰,並述古寧頭戰役史實[M]。金門之役回憶,中外1969.10。
    [179]劉雲瀚,追述金門之戰[J],中外雜誌26卷5(6)期1979.11(12)頁46-51(42-55)、中外雜誌27卷1期1979.11頁36-42,國史館,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續集[Z],1982.5.頁212-73。
    [180]鄭義、中共建國以來十大戰爭內幕[M],香港,文化藝術,2005.3.
    [181]鄭遠釗,為湯恩伯辯誣:金門之役真相[J],中外43卷3.4期.
    [182]劉雲瀚,泛論古寧頭之役及其時代意義[J],光復大陸月刊133。頁15-6。
    [183]劉亞洲,金門戰役檢討[J],香港商報,2004.6.18。
    [184]劉光軍、王健,<尹俊二三事>[J],(臺北:《中外》2003.4,頁60-66)。
    [185]劉曉鹏,從一江山到臺灣,華府複製模糊政策[J]、(臺北:中國時報2005.1.22.15)。
    [186]李黎明<全球戰略轉變駐韓美軍調整部署>[J](《青年日報》2003.6.15.3)
    [187]李京宗編,臺灣總覽[C],北京,中國新科院台研所,中國友誼公司,91.10.頁537.
    [188]李懷、張嘉驊(正港臺灣人)[M](臺北:《遠流》2000.10.1)。
    [189]劉屏<與總統同飛>[J](臺北:《中國時報》2003.5.25.11)。
    [190]劉屏<尋找尊嚴>[J](臺北:《中國時報》2003.6.17.15)。
    [191]廖福特<台商間諜案之省思>[J](臺北:《自由時報》2004.41.1-2.9)。
    [192]廖文中<正視中共部署北斗定位衛星的戰略意涵>[J]
    [193]左右逢源的際遇[J]。(臺北:《青年日報》2003.6.22)。
    [194]李明峻<美日遏制北韓>[J](臺北:《青年日報》2003.6.22.3)。
    [195]李錫回、楊誠友、太武雄風,英烈千秋[Z],金門縣府04.11。
    [196]李秀美<新世紀,臺北:思想起>[M]上、下(臺北:臺北市新聞處2002.11)。
    [197]王培堯(雷寶華集科技文學於一身)[J](臺北:《中外雜誌》2002.8)頁107-110。
    [198]深天<鲠門海戰破浪屠鯨>[J](臺北:《中外雜誌》2002.12、2003.1)
    [199]陸之琳<儒將胡宗南的故事>[J](臺北:《中外雜誌》2002.8)頁13-15。
    [200]諸葛文武(鄭傑光)台海十大戰役[M],臺北,風雲論壇,1988.2.20。
    [201]曉岩(張蘊琛),從低潮中奮起[M],自印。
    [202]鐘漢波,駐外武官的使命[M],臺北:麥田1998.6.1。
    [203]蕭鋒、李曼村等,回顧金門登陸戰[Z],北京:人民1994.12。
    [204]當代中國軍隊的工作(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2。
    [205]戴國輝先生生平略傳[J],期刊,國史館館刊復刊30。
    [206]叢樂天,我所知道的金門血戰[J],傳記文學69卷2期1996.8。
    [207]舒鋌,戰爭召喚[M],北京,解放軍05.6。
    [208]師海波,斯騙戰術研究[M],北京'國防大學04.4。
    [209]雙石,開國第一戰上,下[M],北京,中共黨史04.6.
    [210]石斌,中華美國學叢書,杜勒斯與美國對蘇戰略,北京,中國社科04.6。
    [211]沈光華《毛澤東、史達林與韓戰:中國高機密檔案》[J](香港:天地圖書1998)頁385-6.
    [212]Swaine,Michae LD楊紫涵譯《共軍如何影響國家安全決策》M(7he Role of theChinese Military i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making)(RAND1996,臺北:史政局1999.9)。
    [213]蘇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1979-89》[M]臺北:三民81。
    [214]宋文明《世界50年大事日記1950-99》[Z]臺北:宋氏照遠2003。
    [215]謝益顯《折沖與共處:新中國對外國關係40年》[M](河南:人民1991)頁4-5。
    [216]謝慶奎、楊鳳壽、燕繼榮、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M],臺北:風雲論壇99.2。
    [217]山本勳《中台關係史》[M]東京:藤原書店1999。
    [218]石之瑜、李念祖《實踐兩岸關係》[M](臺北:正中書局,1994.1)頁47-50。
    [219]薛化元,臺灣史年表,終戰篇1[Z],臺北:國家政策研資心 1990。
    [220]薛國安,鐵流:共和國陸戰記實[M],北京:西苑1999.3。
    [221]李青《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M](北京:黨校1991)。
    [222]李廷郎小平三進(出)中南海[M]北京:中國大地1993.5.。
    [223]李育慈,譯。Laurie Burkitt,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宗譯Larry M.Wortzel《解放軍75周年之歷史教訓》[M]The Lessons of history:The Chinese Pepole's Liberation Army at 75(臺北:史編室2004.10)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S。Army War College,2003.7。
    [224]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記[M],臺北:風雲論壇1987。
    [225]王幸生等,中國解放戰爭大參考[M],北京京華,2006.3。
    [226]林衡道編,臺灣史[M],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
    [227]林孟欣,鄭天凱,鬥陣臺灣人[M],臺北,遠流2001.6.10。
    [228]連戰《連戰的主張:新疆土、新動力》[M](臺北:國家文教基金會2002.12)。
    [229]葉飛,共軍十兵團司令員葉飛,首次公開檢討攻金失利[J],傳記文學56卷2期1990.2。
    [230]葉師燕,金門之役[J],中央日報副刊.
    [231]葉師燕,奇功上等兵,金門之役首功袁琳戰友[J],中央日報復刊1981.10.27.
    [232]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1[Z],北京,中央文獻,1987。
    [233]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李淑雲等,毛澤東遺物事典[Z],北京,紅旗,1996.11。
    [234]地圖:《金門保衛戰》Z回顧金門登陸戰[Z];田興柱,金門戰役:古寧頭之役50周年紀念專輯[M]。金門國家公園2003.10
    [235]電影:《古寧頭之役》[J](中制)
    [236]兵器:《第二次大戰武器圖鑒》[J]
    [1]FRUS,1949Ⅸ Foreign Relations of U.S,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9[Z]
    [2]Holober,Frank,Raiders of the Chinacoas't s:CIA Cooperations during the Korean war[M]Annapolis:Naval Institute Press,1999.
    [3]Jung Chang,on Halliday Mao:The unknown story M.L.D:global flair Ltd.2005
 

© 2004-2012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信息技术室维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66554900、66554949;咨询服务:66554800;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