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及聚煤特征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张巍;鲁静;李英娇;王建勇;邵龙义
  • 单位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 单位2: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出生年:1987
  • 学历:学士;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鲁西南;石炭纪;二叠纪;层序地层学;聚煤作用
  • 起始页:00090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973项目(编号:2006 CB202202);2008—2009年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联合资助
  • 刊名:古地理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9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物石岩地球化学学会
  • 主编:冯增昭
  • 电子信箱:jpalaeo1999@163.com
  • 卷:12
  • 期:1
  • 期刊索取号:P516.066162
  • 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根据钻井、测井和地质等资料,对鲁西南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学与聚煤作用研究。识别出以区域不整合面、古土壤层底面、海侵方向转换面、下切谷砂体底面为代表的4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划分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中的4个三级层序,从下到上依次为SⅢ1、SⅢ2、SⅢ3及SⅢ4。通过对比研究不同层序的含煤性及煤层的发育特征后认为,形成于分流间湾沼泽环境的SⅢ3煤层发育最好,形成于潟湖与沼泽环境的SⅢ1及SⅢ2煤层发育次之,SⅢ4没有煤层发育。在同一个层序内部,泥炭聚集速率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之间的平衡状态决定了煤层的厚度,这种平衡状态保持较长时间是煤层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与泥炭聚集有关的可容空间的持续增加需要基准面的不断抬升,因此,发育较好的煤层最可能形成于海侵体系域末期,如SⅢ3的TST末期的3号煤层。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