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立法表达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立法是法治社会的头等大事。立法结果为法治社会提供治理规则;立法过程保证立法结果的正当性、合宪性,保证法律质量,提高法律实效。立法观念、思想、制度、机制、行为等任何一个方面、一个环节一旦偏离了民主、科学和宪政,即使立法者怀揣制定“良法”的美好愿望、为民请命般地追求立法质量,也难以保证立法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也很有可能“创造”出“恶法”或“劣法”。没有“良法”的社会,必将是一时有序而积存隐患的社会,必将是损害人民民主制度和公民利益的社会。
     公民是社会的主人,当然拥有立法权力。在人民民主国家,无论是从政治主张上,还是从国家基本制度上、宪法规定上,公民不仅仅是整体意义上的国家主人和立法主体,更是个体意义上的国家主人和立法主体,公民绝对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国家主人和立法主体。没有公民立法,法律既没有正当性可言,又违背民主制度要求,还造成法律脱离社会生活、远离公民利益、背离具体的立法目的,成为完全由立法机关掌控的国家行为。公民是立法权力的所有者,但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公民直接行使立法权力显然无法实现。依据社会治理实践需要和宪法规定,公民把立法权力委托给专门从事立法活动的国家权力机关,由民选的立法代表集体行使立法权力。虽然专门的立法机关掌握了立法行使权,但公民的立法主体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公民时刻监督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
     在国家主导立法的体制下,公民立法与国家立法应当和谐统一。在“有权立法”——立法机关立法的体制下,公民主导立法与国家主导立法的最佳融合,犹如物理学中的寻求合力,是完全可能之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公民表达立法意愿,立法机关把公民立法表达充分集中、恰当抽象,发现公益和公意,设计法律规范,保护公民利益;公民通过具体的立法表达行使立法权力,反映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要求立法机关启动立法程序,要求立法机关公开全面的、具体的立法信息和立法过程,监督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公民所具有的立法所有权、立法表达权、立法监督权与立法机关的立法审议权、立法表决权、立法决策权密切结合,将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牢不可破,将使公民立法权变为现实,将弥补立法代表的能力缺陷,使立法制度、执政党、立法机关所追求的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真正得以实现。实现公民立法表达权,必须相应地树立公民乃立法主体的观念,立法机关乃公民立法匠的观念。国家应当在此立法观念指导下,转变立法模式,以法治的方式保障公民有充分的立法表达机会、条件、渠道、方式,并保障公民立法表达权得以实现,立法表达内容在法律中得以体现。
     我国公民立法表达权利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在理论上、实践中、观念里,公民立法权利的行使方式极少有或不会有抗议、示威、不服从、全民公决等【表达方式】,唯有最符合社会稳定需要、最可能实现“有序”表达的是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形式的公民立法表达。公民立法表达将长期是我国民主立法的基本形式、人民代表机关立法的基石、公民参与立法的实质、法律规范的根源和沃土。
     公民立法表达权利意识的唤醒、行为的激起、效果的实现必将推进公民意识的完善和增强,必将推进立法体制的改革和立法质量的提高,必将推动与立法相关的诸如立法代表制度完善、公民政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立法表达权研究》分上、下两篇八章,主要以法社会学和实证研究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制度设计渐次展开研究。相对而言,上篇理论性较强,下篇实践性较强且设计了立法表达权实现的制度和机制;引言部分虽然没有独立成章,但简要地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相关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起点和前提,实际上起到了限定研究范围的作用。
     第一章研究的是立法表达权的宪政基础、理论基础,即表达自由。综述、分析了表达自由的概念。在立法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法理学范畴里,下定义的意义不但在于概念的精确程度,而且在于把基于此而提出的原则、理论加以展开和应用;事实上,在理论研究和表达实践中至今没有唯一确定的表达自由概念,不但是因为研究难度所致,而且恰恰是制度设计者、实践者、研究者的聪明所在,更是社会开放性实践的需要。研究中外表达自由的行使方式,透析表达自由的价值,以期引起对表达自由的深度认识,指导公民立法表达权研究和实践。
     第二章提出了立法表达权概念,并对它下了定义。立法表达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媒介手段与方式,将自己的立法思想、主张、愿望和意见公开表达给立法机关和社会,并要求立法机关把自己的立法意愿体现在立法过程和立法结果中的权利。我国公民立法表达权行使的方式主要是言语表达。把握立法表达权的特征,了解立法表达权的构成,掌握立法表达权的价值,区别立法表达权与表达自由的不同,既有助于民主立法研究,也能够促使公民立法权力得以实现。通过公民与立法机关之间、公民之间的讨论和立法机关的审议,集中公民意志,完善代议制立法缺陷,阻止行政部门利益法律化,提高立法质量,制定“良法”。
     第三章认为公民立法表达权行使应坚持必要的基本原则,如坚持我国立法的根本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立法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本质,实行民主立法,鼓励并保障公民行使立法表达权,对公民立法表达免于责任追究。同时,法律要对立法表达权主体实行平等保护,保障公民行使立法表达权的各种渠道和方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公民立法表达权利范围,必要时才可依据宪法制定法律对立法表达权加以限制。
     第四章对公民立法表达存在问题从观念与理论、制度与机制、环境与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在理论研究和立法实践中加以解决。在我国立法表达权研究、立法观念和实践中,极少把公民作为立法主体,更多地把公民立法表达作为“有权立法”的辅助方式,公民被动表达立法意愿,甚至仅仅是为了增加点立法中的民主色彩。没有专门的保障公民立法表达权的制度,国家与公民之间在立法中力量和作用不均衡,立法互动少;同时,公民意识欠缺,立法表达积极性不高。
     从第五章起,侧重研究立法表达权实现的制度构建。第五章着重分析了公民参与立法这一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的实质、国外公民参与立法的形式。与外国相比,我国立法实践中公民参与立法的形式不丰富。认真剖析公民参与立法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内容,发现参与立法只是以言语的方式向立法机关表达立法意愿,其实质仍然是立法表达。而且,使用立法表达权概念要比使用参与立法概念更能揭示公民民主立法的实质,有助于转变立法观念,廓清研究方向,有效地推进民主立法,真正实现公民立法。
     第六章是关于公民行使立法表达权的研究。在以公民为立法主体的立法观念下,公民除了被动行使立法表达权外,还有权要求立法机关提供更多、更便捷的表达方式。虽然立法要求公民具备一定的立法表达条件,但是公民立法表达条件的优劣不影响公民立法权的行使。公民有权直接表达立法意愿,有权开展和参加立法辩论,有权申请立法论证,有权申请立法公开和立法救济。立法表达环境的优劣能够促进或阻碍公民立法表达权的实现程度,国家应当积极为公民立法表达营造良好的表达环境。
     第七章认为公民立法表达权利能否实现,根本上在于立法机关。立法机关应全方位公开立法信息和过程,实施立法宣传和教育,认真受理和处理公民立法表达信息,并实行立法表达权利救济制度,对受侵犯的立法表达权和立法表达内容未被采纳这两种情况实行国家救济。
     第八章为了保障立法表达权的行使,设计了立法表达自由制度、鼓励保障保护立法表达制度、依法及时有效处理立法表达信息制度、立法表达责任制度、立法表达奖励制度。特别是比较详细地设计了立法表达权的实现机制,设定了立法表达程序和立法表达信息处理步骤。
     结论部分通过回顾和总结,概要认为《立法表达权研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权力属于人民,公民是立法主体,不但在宪法上拥有立法权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享有立法权力;立法表达权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通过行使立法表达权,展现立法意愿,实现立法表达权的价值;立法应更新观念,树立立法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公民能够实现立法权力的观念、立法表达自由的观念等等,改进立法方式,促进立法表达权利充分实现,推动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其中,提出立法表达权概念,并认为其基本理论基础是表达自由,揭示立法表达权的价值,重构立法制度并设计出立法表达信息处理的主要程序等应属创新之处。但由于认识能力有限,还存在理论依据不足、概括高度不够等问题。但无论如何,立法表达都将势不可挡,将成为具体立法的根本基础、公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立法表达权理论与立法表达实践的兴起,必将推动民主立法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动相关立法制度乃至政治生活方式的改革。
Legislation is the issue of the prime importance in law-governance society. The legislative consequence provides the administrative rules of the law-governance society. Meanwhile,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will ensure the legitimacy and constitutionality of the legislative consequence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law an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aw. If each aspect or link in the legislative ideology, thought, system, mechanism, act etc. deviates away from democracy, science and constitutionalism, the legislator, who is with the will of establishing goo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hope to pursue the quality of legislation as in the effort as pleading for the people, has difficulty in ensuring the affinity to the people and scientificity or they will enact the immoral or wick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A society without sound laws will be a temporally ordered society yet actually full of potential risks and it will damage people's democratic system and destroy the public's interest.
     The citizens are the master of a society. They are surely to have the legislative power. In a people's democratic country, no matter in the political perspective or the fundamental system of a nation and the stipul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citizens are not only the master the nation or the main body of the legislation in the overall sense, they are also the master of the nation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legislation. The citizens are not the master of the nation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legislation in abstract sense. Without the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on, law won't convey the meaning of legitimacy, but it is also against the requirement of people's democracy, which will make the law detach away from the social life, interest of the public and the specific legislative purpose and therefore becomes the act of a country utterly mastered by the legislative body. Citizen is the owner of the power of legislation. However, obviously it is hard for the citizen to directly realize their legislative right in the modern social administ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actice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citizens entrust the special legislative body of state power with the legislative power an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electorates exercise the legislative power. Although the special legislature has the power of legislation,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legislation of the citizens has not change and the citizens will strictly supervise the legislative action of the legislative body.
     In the state legislative oriented system, legislation by the citizen and the states should be in harmony and unity. Under the structure with legislative right, there exists the optimum combination of the citizen-oriented legislation and the state-oriented legislation, just like the resultant force in physics, which is absolutely possible.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citizen's will of legislation at the maximum degree, the legislative body will fully express the citizen's legislative intent with proper abstract meaning to find the public's interest and general will and design the legislative norms to protect the public's interest. Through the specific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the citizens can exercise the legislative right, which reflects the public and individual interest. It requires the legislative body to initiate the legislative procedure and it demands the legislature to open the overall and specific legislative information and procedure in order to supervise the legisl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body. The citizens have the listed rights such as legislative ownership, expression right on legislation and legislative supervision right. The legislature has the power of legislative deliberation, legislative vote and legislative decision power. The aforesaid rights of the citizens and the legislative body are closely connected, which makes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to be more stable and makes the citizen legislative power to be realized. It can also remedy the deficiency of legislative representatives' competence. It will truly realize the legislative system and the pursuit of ruling parry's and legislature's democratic and scientific legisl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citizen's legislative expression right is the concept of the dominant legislator. The concept of the legislative body reflects the citizens' wills on legislation. A state should change the legislative mod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foresaid legislative concept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citizens have enough legislative opportunities, conditions, sources and methods, and protect the realization of citizens'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e system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n China is still not perfect in theory, practice and concept. The citizens' legislative methods have less or no protestation, manifestation, rebellion and referendum. The only acceptable legislative expression of the citizens in written or verbal should be in accord with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sequential expression in most probably. In long term the legislative expression of the citizen will be China's fundamental democratic legislation forms, the cornerstone of representative organ of the people lawmaking, the essence of citizens' participation of legislation, and the source and fertile soil of law norms.
     The citizens' legislative awareness in waking, legislative action in stimul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legislative consequence will boost the complet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citizens' concept, will advance the legislative reform and improve legislative quality, will carry forward the activities concerning with legislation such as the improvement of legislative system and the change of citizens'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style.
     This dissertation, named Study on the right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s composed of2parts with9chapters. It mainly adopts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of legal sociology and empirical study, which takes on the studies from practice to theory and then to systemic design. Relatively speaking, the first part concerns more on the theory and the second part concerns more on the practice which designs the express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on legislation. The introduction, without separated in one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udy background and releva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explicitly defines the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and premise, which sketches out the clear research scope.
     In Chapter1, it studies the co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 which is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It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the concept of free expression. In legislation, which stresses most on practice in the scope of legal field, the meaning of given definition does not only on defining the precise concept, but also it is for the expa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on this concept. In fact, there is no definite concept to express the meaning of free expression in theatr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roblem is not due to the difficulty in research, but it is also the wisdom of the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Furthermore, it is als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social openness. In this chapter, it focuses on the execution of freedom expression, analyses the value of freedom in detail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freedom and to guide the citizens' legislative express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Chapter2proposes and also defines the concept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refers to the right that the citizens enjoy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ws and the convey their legislative ideologies, opinions, will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legislative body and society through various sources, media and methods and it also requires the legislative body to reflect the citizens' legislative will and intend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dure and consequence. In China, the citizens' main legislative expression is in verbal. The grasp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s character,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 grasp the value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 distinguish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egislative expression and free expression will assist the study of legislative democracy as well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itizens' legislative righ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between the citizens and the legislature, the discussion among citizens, and the deliber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body, it can gather the citizens' opinions, perfect the defects of the legislation, persist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to make their interest legall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legislation in order to enact conscience laws.
     In chapter3, it holds that the citizens'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For example, the adherence of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which is China's fundamental legislative system, is to insist on the essence of the legislative power belonging to the people, to execute the democratic legislation in order to encourage and safeguard people's expression right on legislation with the disclaimer accordingly. Meanwhile, the law should equally protect the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safeguard the citizens'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n various sources and methods in order to expand the scope of citizens'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t is in necessity to limit the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through lawmaking(by law)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titution.
     Chapter4depict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n three aspects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i.e. ideology and theory, system and mechanism, environment and effect,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ve in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nd legislative practice. In the research of China's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legislative idea and practice, most of the researchers take the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as the assisted method rather than the legislative body. The citizens express their legislative will in passive way. Furthermore, it is only to add more democratic color in the legislation. Without the special system to safeguard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there will not be equal between the states and the citizens in the legislative force and function, with less interaction. Meanwhile, the citizens are insufficient of citizen awareness and are not positive in the activities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From Chapter5this disserta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zation system of the right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n Chapter5, it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China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and the participation form of the foreign citizens'legisl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e forms of citizens' legislation participation in China's legislation are not in variety. After the careful analysis on the method and content of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it finds that the participation is only in the verbal form to express their legislative will to the legislature, which is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n essence. The usage of the concept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can more clearly expose the essence of citizens legislative expression than the concept legislative participation. In this way it is helpful to convert the legislative idea, clarify the research field,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mocratic legislation and truly realize the citizens' right to legislation.
     In Chapter6, it concerns the study of the execution of citizens' right to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n the ideology taking the citizens as the legislative subject, the citizens are entitled to require the state legislature to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in a more convenient way, besides passively to accept the expressions on legislation. Though the legislation requires the citizens to have certain conditions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nditions of citizens'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won't impact the citizens' execution of legislative right. The citizens are entitled to directly express their legislative will, debate and participate in the legislative discussion, apply for the legislative evidence, apply for legislative publicity and legislative remedies. The quality of the environment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sound or bad, will promote or hinder the realization degree of citizen's legislative expression. Therefore, the state should actively construct the good environment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 for the citizens.
     In Chapter7, the realization of citizens' right to legislative expression fundamentally depends on the legislative body. The legislature should publicize the legislative information and procedures in all round way, execute the legislativ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carefully deal with and process the information on legislative expression delivered by citizens, and exercise the remedy system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n order to use the national remedy for the infringement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 right and unadopted legislative expression content.
     In Chapter8, with the purpose to safeguard the execution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t designs the system of freedom, encourages and protection, administrate in accordance with laws in time, liability, reward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 It is especially designs the mechanism to realize the right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s in details, make the procedure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 steps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
     The last part draws the conclusion of the whole dissertation through the review and summary. It mainly summarizes the basic viewpoints that legislative power belong to people and the citizens are the legislative subject. The citizens do not only have the legislative power in the constitution, but also enjoy the legislation power in the real life.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right of citizens. Through the legislative expression, it can present the legislative will and realize the value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 The legislation should update its concept, establish the concepts, such as the legislative power belonging to the people, citizens'can execution of the legislati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etc., improve the legislative methods, facilitate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right in order to motivate the democratic legisl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egislation. Among the aforesaid, it proposes the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and possesses the concept tha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s the freedom of expression. It also exposes the value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 and reconstruct the legislative system and design the procedures to realization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 which are the innovation poi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 in cognit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this disserta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inadequacy of summaries. No matter what happens, the impetus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can not be impeded irresistibly. The legislative expression will become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detailed legisl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izens' political life. The rising of expression on legisl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will promote the study of democratic legisl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motivate the relevant legislative system even to the reform of political life style.
引文
1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页。
    2[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第6-7页。
    3[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第1版,第4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
    5崔凯:《起个金字招牌——〈上海市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立法漫谈》,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83页。
    6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7孙佑海:《超越环境风暴——中国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299-305页。
    8布小林:《立法的社会过程——对草原法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7-27页。
    9石少华:《风雨十年磨一剑(上)》,《当代矿工》1997年第1期。吴晓煜:《孙越崎·煤矿·煤炭法》,《煤炭企业管理》2001年第10期。
    10布小林:《立法的社会过程——对草原法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65页。
    11白龙、周林刚:《立法官僚的兴起与封闭——以1979年-2010年全国人大立法为中心的考察》,《文化纵横》2011年第6期。
    12“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我国GDP6%。”见:http://news.xinhuanet.com/weekend/2005-11/27/content_3840934.htm新华网讯。
    13秦佩华:《精神障碍检查不得强迫》,《人民日报》2011年6月11日第03版。
    14如2008年5月12日《中国法制报》报道《电子垃圾回收立法“难产”的台前幕后》;2009年6月8日《大众日报》报道《从"举报污染4年无果"看环保执法困境》;2009年4月14日《中国海洋报》报道中国海监环保执法薄弱,海洋环境污染或面临高发,需《重拳出击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15李正斌:《北京市地方立法中的公共参与》,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6崔卓兰、于立深、孙波、刘福元:《地方立法实证研究》(前言),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17德国著名法哲学家拉德布鲁赫所言,转引自黄文艺:《比较法:批判与重构》,《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
    18“纯粹法学是法的纯粹理论,而不是纯粹之法的理论”,“如果是纯粹之法,那只有对的或正确的才能称为法”,见吴庚:《政法理论与法学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60页。
    19[美]DonaldF.Kettl:《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张怡翻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55页。
    20陈芳、陈振明:《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历程、现状与前景》,《东南学术》2008年第4期。
    21陈芳、陈振明:《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历程、现状与前景》,《东南学术》2008年第4期。
    22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5页。
    23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页。
    24唐煜枫:《言论自由的刑罚限度》,法律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4页。这里的“言论自由”等同于表达自由。
    25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版,第7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39页。
    27郜书楷:《“译文”渐欲迷人眼——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为例》,《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
    28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424页。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
    30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40页。
    31《国语·周语上》。
    32《战国策·齐策一》。
    33南朝·范晔《后汉书·刘陶传》。
    34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35汉·贾谊《过秦论》。
    36[德]奥特弗里德·赫费:《经济公民、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全球时代中的政治伦理学》,沈国琴、龙岚岚、励洁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153-155页。
    37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86页。
    38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219页.
    39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98-199页。
    40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6页。
    41[美]安东尼·刘易斯:《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徐爽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44页、第45页。
    42转引自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55页。
    43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70页。
    44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40页。
    45杨代雄:《译者序言》,《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法律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5页。
    46[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雅各布·格林:《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杨代雄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71页。
    47[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雅各布·格林:《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杨代雄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99页。
    48陈云生:《权利相对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第10页。
    49Janowski v.Poland (2000)29E. H.R.R.705; Comm. Rep. Kecember3,1997;Judgment of January21,1999.
    50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3-5页。
    51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40-43页。
    52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版,第74页。
    53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78-82页。
    54[美]安东尼·刘易斯:《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徐爽译,法律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第44页、第7页。
    55Steven Shifrin, The First Amendment, Democracy and Romanc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1900, p.87.转引自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618页。
    56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618619页。
    57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51页。
    58人民网地方部副主任杨佳所言,见杨彦《社会管理如何“与网俱进”?让草根声音直达顶层》,《人民日报》2011年8月23日。
    60孙娟、张婷:《ZZIC靠什么走在全国前列》,《郑州晚报》2011年3月28日第A02版。
    61姜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努力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9日第01版。
    62林伟:《贺国强对网络舆情“高看一眼”说明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10410670.html63李章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载于《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01版。
    64[德]汉斯-吕迪格·迪内尔:《德国公众参与程序综述》,刘平、鲁道夫·特劳普-梅茨主编《地方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中国和德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8页。
    65[美]罗纳德·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283页。
    66杨士林:“表达自由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67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第112页。
    68郑贞铭:《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台湾三民书局1978年版,第327页。
    69刘菲、高偱理:《表达自由初探》,《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6期。
    70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460-464页。
    71林世宗著:《美国宪法言论自由之理论与阐释》,台湾师大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7页。
    72即“保障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及其他一切表达自由”,对此“不得进行检查,并不得侵犯通信的秘密。”
    73[日]阿部照哉、池田政章等著:《宪法》(下册),周宗宪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44页。
    74吴飞:《平衡与妥协—西方传媒法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第69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18页。
    76谷安梁:《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18页。
    77谷安梁:《立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第25页。
    79刘晓原:《“表达权”,也是十七大报告中的新名词》,http://blog.sina.com.cn/liuxiaoyuan,2007年10月16日。
    80刘晓原:《“表达权”,也是十七大报告中的新名词》,http://blog.sina.com.cn/liuxiaoyuan,2007年10月16日。
    81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2004年3月第2版,第98页。
    82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2004年3月第2版,第99页。
    83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2004年3月第2版,第99页。
    84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14-237页。
    85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100页。
    86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6-10页。
    87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10页。
    88[美]劳伦斯·M·佛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李琼英、林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27页。
    89张文娟:《社会组织参与立法工作的独特作用》,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北京市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参与立法的做法应当彰显和效仿。
    90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80页。
    91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186页。
    92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79页。
    93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85页。
    94朱力宇、张曙光:《立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第92-93页。
    95参考了《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等对公民不服从的解释。
    96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45986,并称来自于“华岳论坛”网。
    97董盟君:《人民网“首届网络问政与舆情监测高峰论坛”主持词》,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828110318142358_ctdzb_001。
    98陈云生:《权利相对论》,人民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第68页。
    99Randy Peerenboom:《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US》(美国立法和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00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22页、第177页。
    101马克思:《对民主主义者莱茵河区域委员会的审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1页。
    102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月第版,第126页。
    103朱力宇、张曙光:《立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第86页。
    10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3版,第31页。
    10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3版,第33页。
    106[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3版,第35页。
    10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3版,第31页。
    10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3版,第39页注1。
    10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3版,第36页。
    110沈国明:《前言》,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页。
    11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第1版,第199页。
    112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113莫纪宏:《论立法的技术路线——专家立法在立法公民参与中的作用》,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14孙育玮等:《完善地方立法立项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52页。
    11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3版,第113页。
    116徐柏林:《民以食为天——一部特殊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诞生记》,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81页。
    117[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11月第1版,第158页。
    11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3版,第71-72页。
    119[德]康德:《法律哲学》,《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张学仁等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第419页。
    12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6月第1版,第315页。
    121沈亮:《法学界提请对劳教制度启动违宪审查》,《南方周末》2007年12月6日。
    122“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准则(clearandpresentdanger)肇始于美国1919年“申克诉合众国案”(Schenckv.U.S.)。申克(CharlesSchenck)是社会党总书记,他于“一战期间”散发15000份反战传单,宣传这是一场“血腥的、无情的”战争,是“按照华尔街少数人的利益被宣传的”,要求“年轻人抵制入伍从军”。申克和该党其他成员被捕,并被判决违反1917年通过的《反间谍法》。社会党人声称他们被剥夺了由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此案一路上诉,最终联邦最高法院裁定社会党人败诉。首席大法官霍姆斯(O.W.Holmes)在判决书中写道:“我们承认,被告传单所说的一切,若在平时的许多场合,都属宪法所保障的权利。但一切行为的性质应由行为时的环境来确定。对言论自由作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容忍一个人在戏院中妄呼起火,引起恐慌。……一切有关言论的案件,其问题在于所发表的言论在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其性质下,是否能造成明显而即刻的危险,产生实际祸害。如果有这种危险,国会就有权阻止。这是一个是否迫近(proximity)和程度(degree)的问题。当国家处于战争状态下,许多和平时可容许的言论,因其妨碍战事而变得不能容许了,法院也不认为它们是宪法所保障的权利”。
    123[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著:《论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候键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64页。
    124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5-6页。
    125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92页。
    126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361、364、371、374、377页。
    127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67页。
    128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页。
    129刘飞宇:《对于刑法中剥夺政治权利的宪法学思考》,《法学家》2005年第1期。
    130王伟:《我国剥夺政治权利刑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完善》,《法律教育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3/2004/8/re18392748341584002232979_127731.htm
    131唐煜枫:《言论自由的刑罚限度》,法律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110-111页。
    132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60页。
    133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2版,第391-395页。
    134朱伟强:《当家作主的体现——记〈上海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制定和修改》,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16-219页。
    1352008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136沈明明等著的《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39页、第
    145页、第147页、第167页)表明:4004人接受调查,1714位受访人不知道民主是什么,711位受访人没有回答;对民主有不同理解的1579位受访人中,只有8.2%的受访人认为“民主就是共同参与,大家一起商量作决定”。4004位受访人中,有1415人不知道民主的作用,79人没有回答;对民主的作用有所看法的2510人中有26.5%的人认为“民主不能解决我们社会中的问题”。4004位受访人中,3270人对民主的重要有看法,其中认为“民主重要”的人只有19.3%。有效回答的3541人中,只有1.9的人认为表达自由是最重要的权利;有效回答的3483人中,只有6.8%的人认为表达自由为第二重要;有效回答的3436人中,11.6的人认为表达自由为第三重要;对表达自由的总提及率为6.73%,对生存权的提及率最高,是26.63%。
    137刘小妹:《社区公民参与立法的途径和程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38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15页。
    139李霞:《关于人大立法旁听制度的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40顾萍:《难与不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编制工作纪实》,载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35-136页。
    141孙育玮等:《完善地方立法立项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77-80页。
    142如:《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2月31日刊载由实习记者谢丁撰写的《物权法草案搁置》;《经济观察报》2006年1月16日发表有章敬平撰写的《〈物权法〉我们选择怎样的未来》、王延春撰写的《姓资姓社困饶立法〈物权法〉继续延后》;《法律与生活》杂志2006年1月第2期发表有吕娟、鲁楠撰写的《法学界的“郎顾之争”——〈物权法〉“叫停”的背后》;2006年2月23日《南方周末》发表有赵蕾撰写的《北大教授公开信称物权法违宪姓社姓资起争议》。
    143郑辉:《为行业协会保驾护航——〈上海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出台始末》,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40-158页。
    144沈建明:《安得广厦千万间——〈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修订纪事》,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59-172页。
    145阎锐:《记立法修正案制度的首次运用》,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75-178页。
    146杨临宏、陈颖:《西方议会辩论制度及对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启示》,《人大研究》2005年第4期。
    147阿计:《立法建立“辩论机制”十分必要》,《新京报》2008年7月10日第A02版。
    148马春生:《论立法辩论制度及其在我国的推进》,山西省政府法制办官方网站http://www.sxfzb.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12
    149武立宏:《论中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完善》,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50参考史广全:《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52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0-05/31/content_1575152.htm
    153《网民积极建言个税修改82707人提出意见237684条》,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lfdt/2011-06/16/content_1659099.htm154张国栋:《律师团代言各方利益参加立法辩论——深圳人大创新“开门立法”》,《南方周末》2008年9月18日第A6版。
    155沈峥嵘、孙巡:《江苏在全国首开〈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立法辩论会》,《新华日报》2009年7月4日第A1、A2版。
    156郭少峰:《最高检检察长:“打击反革命分子”法条已过时》,《新京报》2011年03月11日第A06版
    157布小林:《立法的社会过程——对草原法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53-54页。
    158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159赵蕾等:《冲刺立法大业》,载于《南方周末》2011年3月10日第A04版。
    160李林:《民主立法与公众参与(代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2页。
    161蒋劲松:《中国立法过程公共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62梁鹰:《公众参与立法的实践与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63伟民:《公开化,立法民主的新起点》,《浙江人大》2008年第9期。
    164蒋劲松:《中国立法过程公共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65莫纪宏:《论立法的技术路线——专家立法在立法公民参与中的作用》,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66[美]卡尔·科恩(CarlCohen):《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第1版,第10页。
    167李林:《民主立法与公众参与(代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68之所以研究立法听证较多,主要原因是立法机关的实践和法律对这一形式的确认,如1999年9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在起草《广东省建设工程招标管理条例(草案)》时,举行了立法听证会;2000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了立法听证制度。从完善立法制度、体制、机制,从公民立法权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的角度自觉研究、超前研究不多。
    169武立宏:《论中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完善》,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70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71李林:《民主立法与公众参与(代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72沈国明:《从精英介入到草根参与——试析经济社会发展对立法中公共参与的影响》,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73梁鹰:《公众参与立法的实践与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74李林:《民主立法与公众参与(代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75李林:《民主立法与公众参与(代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76李林:《民主立法与公众参与(代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77李林:《民主立法与公众参与(代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78许显辉:《立法工作需要公众参与》,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http://www.chinalaw.gov.cn/article/dfxx/dffzxx/hun/200709/20070900056479.shtml。179苏伶俐:《推进立法公示,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北京人大网http://www.bjrd.gov.cn/zhuanti/sejrdwngzhg/lfjj/t910665.htm,2007年12月20日。
    180许安标:《法案公开与公众参与立法》,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81沈国明:《从精英介入到草根参与——试析经济社会发展对立法中公共参与的影响》,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82李林:《民主立法与公众参与(代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83布小林:《立法的社会过程——对草原法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52页。
    184曾广载:《西方国家宪法和政府》,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240-241页。
    185许晓娟:《美国议会立法与公众参与》,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86Randy Peerenboom:《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US》(美国立法和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87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232页。
    188N. W. Barber:《For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s Legislative Process》(英国公民参与立法的形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89Bengt Lundell:《The Learning State:Mechanisms and procedure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Sweden》(学习型国家:瑞士公民参与立法的机制和程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90Teresa Freixes:《Legislation and Civil Society:Popular Legislative Initiative and Legislative Transparency》(立法和公民社会:公众立法提案和立法透明),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91王漫琪:《“听证专业户”7年听证19次》,《羊城晚报》2011年7月16日第A8版。
    192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语,转引自许晓娟:《美国议会立法与公众参与》,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93虞崇胜、李海新:《公民表达权研究述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94刘武俊:《善待公民立法建议应常态化》,《法制日报》2009年12月7日第3版。
    195韩永:《甘肃尝试“公民立法”》,《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38期。
    196马岭:《宪法权利与法律权利:区别何在?》,《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1期。
    197孙育玮:《完善地方立法立项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73页。
    198孙育玮:《完善地方立法立项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223-224页
    199孙育玮:《完善地方立法立项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81页。
    200孙育玮:《完善地方立法立项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87页。
    201孙育玮:《完善地方立法立项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199、201页。
    202孙育玮:《完善地方立法立项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205页
    203宋箐:《维权的历程——制定<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手记》,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37240页。
    204Randy Peerenboom:《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US》(美国立法和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05人大与议会网:《美国议会概况》,http://www.e-cpcs.org/newsinfo.asp?Newsid=7435。
    206蒋劲松:《议会之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456页。
    207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第1版,第220页。
    20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3版,第84页。
    209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23页。
    210Australia. Parliament. Senate. Standing Committee on Legal and Constitutional Affairs,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1982:Report on the Ope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Legislation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anberra, December1987).
    211黄钰:《科学立法与民主立法的统一——我国第一部青少年保护法规起草经过》,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5-17页。
    212黄钰:《科学立法与民主立法的统一——我国第一部青少年保护法规起草经过》,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0-21页。
    213黄钰:《科学立法与民主立法的统一——我国第一部青少年保护法规起草经过》,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26页。
    214孙育玮:《完善地方立法立项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23-24页。
    21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6页。
    216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3页。
    217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90页。
    218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4页。
    219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5页。
    220转引自[美]安东尼·刘易斯:《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徐爽译,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21列宁:《农民代表大会》,《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0页。
    222N. W. Barber:《For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s Legislative Process》(英国公民参与立法的形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23Randy Peerenboom:《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US》(美国立法和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24陈璐:《欧盟公民征百万签名可立新法》,《新京报》2010年04月8日A30版。
    225沈明明:《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5-10页。
    226参考[德]奥特弗利德·赫费:《经济公民、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全球时代中的政治伦理学》,沈国琴、龙岚岚、励洁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78-85页。
    227陈芳、陈振明:《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历程、现状与前景》,《东南学术》2008年第4期。
    228李正明:《白宫有个“信访办”》,《环球人物》2010年第22期。
    229蔡定剑:《重论民主或为民主辩护——对当前反民主理论的回答》,《中外法学》2007年第4期。
    2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231如,钱昊平:《发帖举报镇书记网友被诉诽谤》,《新京报》2009年7月18日第A17版;叶铁桥、孙海华、雷宇:《徐梗荣事件跟帖诽谤案回归法治》,《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25日第07版。
    23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日报》2011年3月17日第1版。
    23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日报》2011年3月17日第1版。
    234如江国华:《立法:理想与变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1-20页。
    235张文显:《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第360-362页。
    236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91页。
    237[美]布莱克(DonaldJ.Black):《法律的动作行为》,唐越、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第13页。
    238对普通公民来说,往往是遇到了侵害而得不到公正解决时,才放下生计,白手起家,“舍得一身剐”,去钻研法律、最大限度地运用法律,甚至成为了法律操作家。如《燕赵都市报》2011年1月21日报道:被乡政府借走10000元钱,22年讨要无果,眼看父母患病,家里没了经济来源,四个兄弟姐妹又都上了大学,日子举步维艰。26岁小伙吴之胜咨询了很多律师、大学教授、法官等,大家都认为“这笔钱欠了20多年,早超过诉讼时效了,再说又是跟乡政府打官司,你肯定赢不了。”家里又一贫如洗,根本请不起律师,无奈之下,大学毕业的吴之胜只好辞职,买来法律书籍开始自学,最终打赢了官司却又遇上执行难。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
    239史广全:《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2页。
    240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00页。依据公民的责任感、参与频度、参与能力,把公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魏星河把“消极公民”称为“非积极公民”。
    241[美]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著:《论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候键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8-19页。
    242N. W. Barber:《For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s Legislative Process》(英国公民参与立法的形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43布小林:《立法的社会过程——对草原法案例的分析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52-59页。
    244孙育玮等:《完善地方立法立项与起草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49-50页。
    245吴振贵:《留住城市的文脉——〈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立法札记》,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40-43页。
    246游劝荣、林跃峰、黄洪旺:《福建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实践及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47陶杨、倪娜:《关于提高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有效性的若干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48陶杨、倪娜:《关于提高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有效性的若干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49游劝荣、林跃峰、黄洪旺:《福建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实践及其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50许晓娟:《美国议会立法与公众参与》,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51王亚平:《美国议会立法与公众参与》,《人大研究》2005年第11期。
    252[美]卡尔·克茨(Karl T.Kurtz):《公民与议会——公众对于议会的参与和信心》,蔡定剑主编《国外公众参与立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8页。
    253Randy Peerenboom:《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US》(美国立法和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54Bengt Lundell:《The Learning State:Mechanisms and procedure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Sweden》(学习型国家:瑞士公民参与立法的机制和程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55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8168.htm
    256黄钰:《科学立法与民主立法的统一——我国第一部青少年保护法规起草经过》,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6页。
    257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解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第289-299页。
    258吴勤民:《文明的提升与城市精神的塑造》,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11-114页。
    259骆沙:《健全反馈机制,别让公众参与立法“自说自话”》,《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23日第2版。
    260滕晓萌:《郭京毅案新解:涉嫌外资并购利益输送?》,《21世纪经济报导》2008年9月4日第5版。
    261田毅、王颖:《一个法官的命运与“法条抵触之辩”》,《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1月17日第5版。
    262如:张千帆著:《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8年8月第2版,第189—190页;李晓兵:《宪政体制下法院的角色》,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101—103页,等。
    263韩俊杰:《河南李慧娟事再起波澜:称地方法规无效的法官未免职》,《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6日。
    265刘长征:《郑州禁止强制对出租车公司资质评级》,《东方今报》2007年12月28日。
    266石文龙:《国家责任——中国宪法学新的理论支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67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268杨福忠:《立法不作为问题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第176页。
    269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363页。
    270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52页。
    273王欲然:《人民网“网民议事厅”全新改版重装上阵》,2010年3月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049601.html
    275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38页。
    276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252页。
    277刘小妹:《社区公民参与立法的途径和程序》,陶杨、倪娜:《关于提高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有效性的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78国华:《盘点2003山东人大:创新中前进细节中推进》,2004年4月5日山东人大信息网http://www.sdrd.gov.cn/workresearch/25458.jhtml。唐虞:《公民“零开支”参政值得推广》,《江淮法治》2003年第12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2003年11月12日发布公告:为驻济南市以外的参加旁听的公民免费提供住宿并报销路费,旁听公民还可以提交书面意见和建议。
    2792004-2005年在参与《河南省煤炭条例》起着过程中,立法工作者在对每个人抽象法律规范的成绩表示敬意时,幽默地说:法律公布前,在某条加个注,就说该条是由某人抽象出来的。
    281蒋劲松:《中国立法过程公共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82列宁:《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7页。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61年版。
    [2][俄]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意]马基亚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4][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5][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全两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7][英]以赛亚·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8][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邓正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英]韦恩莫里森:《法理学》,李桂林等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1][美]安东尼·刘易斯:《言论的边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徐爽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美]卡尔·科恩(CarlCohen):《论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3][美]DonaldF.Kettl:《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张怡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5][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雅各布·格林:《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杨代雄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6][美]布莱克(DonaldJ.Black):《法律的动作行为》,唐越、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7][美]劳伦斯·M·佛里德曼:《法律制度——从社会科学角度观察》,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许章润:《说法活法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布小林:《立法的社会过程——对草原法案例的分析与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崔卓兰、于立深、孙波、刘福元:《地方立法实证研究》(前言),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3]唐煜枫:《言论自由的刑罚限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4]周旺生:《立法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7]朱力宇、张曙光:《立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谷安梁:《立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9]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布小林:《立法的社会过程——对草原法案例的分析与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版。
    [31]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江国华:《立法:理想与变革》,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4]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史广全:《中国古代立法文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6]魏星河:《当代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孙育玮:《完善地方立法立项与起草机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8]蒋劲松:《议会之母》,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39]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0]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41]李晓兵:《宪政体制下法院的角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2]杨福忠:《立法不作为问题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43]张文显:《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45]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解读》,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4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刘飞宇:“对于刑法中剥夺政治权利的宪法学思考”,《法学家》,2005年第1期。
    [2]杨代雄:“译者序言”,[德]萨维尼/格林:《萨维尼法学方法论讲义与格林笔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陈芳、陈振明:“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历程、现状与前景”,《东南学术》,2008年第4期。
    [4]伟民:“公开化,立法民主的新起点”,《浙江人大》,2008年第9期。
    [5]虞崇胜、李海新:“公民表达权研究述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6]白龙、周林刚“:立法官僚的兴起与封闭——以1979年-2010年全国人大立法为中心的考察”,《文化纵横》,2011年第6期。
    [7]杨临宏、陈颖:“西方议会辩论制度及对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启示”,《人大研究》,2005年第4期。
    [8]石少华:“风雨十年磨一剑”(上),《当代矿工》,1997年第1期。
    [9]吴晓煜:“孙越崎·煤矿·煤炭法”,《煤炭企业管理》,2001年第10期。
    [10]郜书楷:“‘译文’渐欲迷人眼——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翻译为例”,《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
    [11]蔡定剑:“重论民主或为民主辩护——对当前反民主理论的回答”,《中外法学》,2007年第4期。
    [12]唐虞:“公民‘零开支’参政值得推广”,《江淮法治》,2003年第12期。
    [13]秦佩华:“精神障碍检查不得强迫”,《人民日报》,2011年6月11日第03版。
    [14]孙娟、张婷:“ZZIC靠什么走在全国前列”,《郑州晚报》,2011年3月28日第A02版。
    [15]姜洁:“切实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努力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渠道”,《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9日第01版。
    [16]李章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01版。
    [17]李正明:“白宫有个‘信访办’”,《环球人物》,2010年第22期。
    [18]沈峥嵘、孙巡:“江苏在全国首开‘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立法辩论会”,《新华日报》,2009年7月4日第A1、A2版。
    [19]张国栋:“律师团代言各方利益参加立法辩论——深圳人大创新‘开门立法’”,《南方周末》,2008年9月18日第A6版。
    [20]阿计:“立法建立‘辩论机制’十分必要”,《新京报》,2008年7月10日第A02版。
    [21]周光权:“有充分辩论,才能立出良法”,《南方周末》,2009年3月26日第E31版。
    [22]赵蕾等:“冲刺立法大业”,《南方周末》,2011年3月10日第A04版。
    [23]钱昊平:“发帖举报镇书记网友被诉诽谤”,《新京报》,2009年7月18日第A17版。
    [24]叶铁桥、孙海华、雷宇:“徐梗荣事件跟帖诽谤案回归法治”,《中国青年报》,2009年11月25日第07版。
    [25]郭少峰:“最高检检察长:‘打击反革命分子’法条已过时”,《新京报》,2011年03月11日第A06版。
    [26]骆沙:“健全反馈机制,别让公众参与立法‘自说自话’”,《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23日第2版。
    [27]滕晓萌:“郭京毅案新解:涉嫌外资并购利益输送?”,《21世纪经济报导》,2008年9月4日第5版。
    [28]田毅、王颖:“一个法官的命运与‘法条抵触之辩’”,《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1月17日第5版。
    [29]韩俊杰:“河南李慧娟事再起波澜:称地方法规无效的法官未免职”,《中国青年报》,2004年2月6日第版。
    [30]刘长征:“郑州禁止强制对出租车公司资质评级”,《东方今报》,2007年12月28日第版。
    [31]崔凯:“起个金字招牌——‘上海市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立法漫谈”,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2]顾萍:“难与不难——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年度立法计划编制工作纪实”,载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徐柏林:“民以食为天——一部特殊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诞生记”,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4]朱伟强:“当家作主的体现——记‘上海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的制定和修改”,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5]宋箐:“维权的历程——制定‘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手记”,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6]沈国明:“前言”,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吴振贵:“留住城市的文脉——‘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立法札记”,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黄钰:“科学立法与民主立法的统一——我国第一部青少年保护法规起草经过”,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9]吴勤民:“文明的提升与城市精神的塑造”,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0]郑辉:“为行业协会保驾护航——‘上海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出台始末”,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1]沈建明:“安得广厦千万间——‘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修订纪事”,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2]阎锐:“记立法修正案制度的首次运用”,周慕尧主编《立法中的博弈:上海地方立法纪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蒋劲松:“中国立法过程公共参与的理论与实践”,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4]陶杨、倪娜:“关于提高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有效性的若干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5]游劝荣、林跃峰、黄洪旺:“福建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的实践及其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6]莫纪宏:“论立法的技术路线——专家立法在立法公民参与中的作用”,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47]梁鹰:“公众参与立法的实践与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李霞:“关于人大立法旁听制度的思考”,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许安标:“法案公开与公众参与立法”,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0]沈国明:“从精英介入到草根参与——试析经济社会发展对立法中公共参与的影响”,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李正斌:“北京市地方立法中的公共参与”,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2]武立宏:“论中国行政立法听证制度的完善”,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53]李林:“民主立法与公众参与”(代序),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54]刘武俊:《善待公民立法建议应常态化》,《法制日报》2009年12月7日第3版。
    [55]韩永:《甘肃尝试“公民立法”》,《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38期。
    [56]陈璐:《欧盟公民征百万签名可立新法》,《新京报》2010年04月8日A30版。
    [57]林伟:“贺国强对网络舆情‘高看一眼’说明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10410670.html
    [58]许显辉:“立法工作需要公众参与”,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http://www.chinalaw.gov.cn/article/dfxx/dffzxx/hun/200709/20070900056479.shtml
    [59]苏伶俐:“推进立法公示,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北京人大网http://www.bjrd.gov.cn/zhuanti/sejrdwngzhg/lfjj/t910665.htm,2007年12月20日。
    [60]马春生:“论立法辩论制度及其在我国的推进”,山西省政府法制办官方网站http://www.sxfzb.gov.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12
    [61]董盟君:“人民网‘首届网络问政与舆情监测高峰论坛’主持词http://live.people.com.cn/note.php?id=828110318142358_ctdzb_001。
    [62]“网民积极建言个税修改82707人提出意见237684条”,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lfdt/2011-06/16/content_1659099.htm
    [63]王伟:“我国剥夺政治权利刑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完善”,法律教育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3/2004/8/re18392748341584002232979_127731.htm
    [64]王欲然:“人民网‘网民议事厅’全新改版重装上阵”,2010年3月1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1049601.html
    [65]国华:“盘点2003山东人大:创新中前进细节中推进”,2004年4月5日,山东人大信息网,http://www.sdrd.gov.cn/workresearch/25458.jhtml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200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3]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1]Janowski v. Poland (2000)29E. H. R. R.705; Comm. Rep. Kecember3,1997;Judgment of January21,1999.
    [2]Australia. Parliament. Senate. Standing Committee on Legal and Constitutional Affairs,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1982:Report on the Oper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Legislation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anberra, December1987).
    [3]Randy Peerenboom,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egislation and Governance in the US,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4]N. W. Barber, For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s Legislative Process,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5]Bengt Lundell, The Learning State:Mechanisms and procedure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Sweden,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6]Teresa Freixes, Legislation and Civil Society:Popular Legislative Initiative and Legislative Transparency,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7]Jean-Claude Scholsem, Participation and the Belgian Constitution,李林主编《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