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时期山东震灾的初步数量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清至民国时期是山东强震多发期 ,本文在主要统计了这一时期山东震灾数量基础上 ,与同期水旱灾害作了比较分析 ,认为震灾虽然数量较少 ,但其社会危害性不容忽视。同时 ,本文以震灾危害性的函数关系解读了两次强震对社会造成的冲击
引文
①邹其嘉、陈非比、王子平主编:《地震社会学研究》,地震出版社1989年,序言。
    ②目前为止,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大约只有2、3篇。
    ③王子平:《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页。
    ④谢毓寿、蔡美彪主编:《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其它史料类尚有:顾功叙主编:《中国地震目录》,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以及分省地震史料,有关山东省的为:山东省地震史料编辑室编:《山东省地震史料汇编(公元前1831年—公元1949年)》,地震出版社1983年;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地震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1977年1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日美双边地震预报讨论会上,学术界首次提出了“地震社会学”的概念。
    ⑥这方面著作主要有:王子平、陈非比、王绍玉主编:《地震社会学初探》,地震出版社1989年版;邹其嘉、陈非比、王子平主编:《地震社会学研究》,地震出版社1989年版;邹其嘉、王子平、陈非比、王绍玉主编:《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马宗晋主编:《灾害与社会》,地震出版社1990年版;高秉伦、魏光兴主编:《山东省主要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地震出版社1994年版等。
    ⑦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地震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三页。
    ⑧此处破坏性地震指震级大于或等于4.75级的地震(Ms≥4.75)。Ms表示根据面波计算的震级。
    ⑨(梁)沈约注:《竹书纪年》,附注卷上,18页。转引自山东省地震史料编辑室编:《山东省地震史料汇编(公元前1831年—公元1949年)》,地震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⑩山东省地震史料编辑室编:《山东省地震史料汇编(公元前1831年—公元1949年)》,第257页。
    依据《山东省地震史料汇编(公元前1831年—公元1949年)》、《山东省志·地震志》、《中国地震目录》、《清代荒政研究》等统计分析得出。根据路遇:《清代与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以及《山东省志·地震志》、《山东省志·水利志》等相关内容制成。
    邹其嘉、王子平、陈非比、王绍玉主编:《唐山地震灾区社会恢复与社会问题研究》,地震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以上各代表符号除Ms外由笔者设定。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地震志》,第206页。
    李鄂荣、姚清林:《中国地质地震灾害》,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见李鄂荣、姚清林:《中国地质地震灾害》,第137页表。
    此为1661年数字,见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07页表。由于得不到震区的人口密度,因此本文采用清代顺治18年的山东省人口密度代替之。
    见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第474页表。
    另外,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页表之山东省人口密度仅为11.91,两者差距甚大,为与后面1937年山东人口密度统一起见,特采用赵、谢书之数据。
    本文为便于计算起见,将清代初期经济状况设定为基数1。这次地震发生后,引发了大面积的疟疾,同时此后六年内地震不断,因此设定此系数为2。时间均设定为1。夜晚发震加在分子上,白天地震则加在分母上。当时建筑物多为土木结构,抗震能力较低,设定此基数为1。当时人们的地震知识及对地震的认识较为薄弱,因此设定此系数为1。由于对地震的认识较浅薄,因此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能力也相对较弱,设定此系数为1。地震发生后,清政府未能及时作出反应,尽管曾减免田赋,但仍设定此系数为1。在当时的形势下,人们在震后的心理承受与自我调节能力无疑较弱,设定此系数为1。
    《1937年菏泽7级地震考证》,见《山东省志·地震志》,第211页。
    见李鄂荣、姚清林:《中国地质地震灾害》,第137页表。
    《济南日报》,1937年8月28日。
    《华北新闻》,1937年8月5日。
    采用1936年的山东省人口密度替代。
    见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第513页表。
    中国经济在清初到民国这三百年的增长率很难计算。
    按照巫宝三等著:《中国国民所得(1933年)》推测,笔者假定此基数为3。
    主震发生后,只发生余震,因此次生灾害基数为1。
    民国年间的建筑物已开始采用砖瓦与水泥结构,抗震能力已有所增强,因此此基数为2。
    人们的地震知识、心理与行为能力、政府对地震作出的反应能力、震后人们的心理承受与调节能力等均未有大的改变,各系数仍为1。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