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与受力性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  推荐本文 | | 获取馆网全文
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艺术和技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系统探讨建筑结构的研究很少。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国古建筑的结构材料及其力学性能、结构类型、结构构造以及地基处理、夯土、隔震等施工技术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可以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
引文
[1]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编写组.古建筑木结构用材的树种调查及主要材性的实测分析[R].
    [2]叶见曙.结构设计原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3]张驭寰.古建筑勘察与探究[M].杭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155-171,264.
    [4]贾付军.南阳汉代砖结构技术发展简论[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5):11-12.
    [5]龙庆忠.中国建筑与中华民族[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6]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5,108-112.
    [7]张鹏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8]赵均海,俞茂宏,杨松岩,等.中国古代木结构有限元动力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0,33(1):32-35.
    [9]贾付军.南阳汉代砖结构技术发展简论[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5):11-12.
    [10]柏文峰.中国古桥在结构上的力学成就[J].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7,13(4):13-16.
    [11]王老诚.北京的无梁殿[J].上海消防,2002(1):86-89.
    [12]缪小龙.廊桥遗梦闽浙寻———闽东南、浙西北贯木拱廊桥考察[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4(3):326-330.
    [13]张成,关瑞明.木拱廊桥和虹桥的比较研究[J].福建建筑,2007(4):4-7.
    [14]丁大钧.中国古桥和现代化桥[J].土木工程学报,1993,26(4):69-76.
    [15]周学鹰.汉代高台建筑技术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6(4):66-72.
    [16]魏丽丽.中国高台建筑[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17]赵静茹,等.冀南明珠———赵苑旅游区的规划设计[J].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6(4):20-23.
    [18]顾俊彦.悬空寺的魅力和底蕴[J].科学与文化,2006(1):37.
    [19]辜璇.塔建筑在中国的演变[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0]宋树恢.中国现存古塔的分布及鉴赏利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89.
    [21]邓其生.中国古代建筑基础技术[J].建筑技术,1980(2):61-64.
    [22]白丽娟.浅谈故宫古建筑基础[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3(3):26-33.
    [23]姚侃,赵鸿铁.木构古建筑柱与柱础的摩擦滑移隔震机理研究[J].工程力学,2006,23(8):127-131,159.
    [24]张鹏程,等.中国古建筑的防震思想[J].世界地震工程,2001(4):1-6.
    [25]权吉柱.木结构古建筑殿堂型结构的耗能减震机理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6]安长军,张驭寰.中国古代屋顶的构造[J].建筑工人,2006(5):57.
    [27]邹洪灿.古代地基工程技术与砖塔抗震[J].古建园林技术,1988(2):34-37.
    [28]冯伟旖.中国古建筑灰土技术的演变[J].古建园林技术,2008(1):9-10.
    [29]盘锦章.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机理分析一主体与基础自然断离隔震的有限元动力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7.
    [30]陈健.从古建筑谈现代工程结构的隔震[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1994(1):33-38.

版权所有:© 2023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