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调舆情2017年第16期(总第234期)
详细信息   来源:咨询服务室    发布日期:2017年5月19日

 

内部参考

地调舆情

 

 

 

2017年第16期(总第234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主办

 

中国地质图书馆

2017519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518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实现连续8天稳定产气,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集集团公司等单位的全力配合下,510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经试气点火,已连续产气8天,最高产量3.5万立方米/天,平均日产超1.6万立方米,累计产气超12万立方米,天然气产量稳定,甲烷含量最高达99.5%,实现了预定目标。

这次试采成功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积累了宝贵经验,打破了我国在能源勘查开发领域长期跟跑的局面,取得了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的完全自主创新,实现了在这一领域由跟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焦点聚焦

中共中央 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

新华社北京518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并参加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任务的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同志:

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参加这次任务的全体参研参试单位和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

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后续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希望你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向地球深部进军的重要指示精神,依靠科技进步,保护海洋生态,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进程,为推进绿色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中共中央

国务院

2017518

 

国内舆情概况

2017518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实现连续8天稳定产气,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这一重大事件一经权威发布,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国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见图1)、北京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国土资源部网站、中国地调局网站及29家直属单位、各地方网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国土资源报等各大主流网媒、传统纸媒、各地方媒体纷纷报道、转载这一空前盛事,相关舆情量自518日至520日达3200余条,并于519日达到高峰(见图2、图3),显示出了良好的舆情发展趋势和极高的社会关注度。

因为此次重大事件的发布,受可燃冰消息刺激,19日早盘A股可燃冰概念油气设服等板块表现抢眼,潜能恒信(300191)、中海油服(601808,)、海默科技(300084)、博迈科(603727)、安控科技(300370)*ST墨龙(002490)*ST准油(002207)集体涨停。有股评家认为,受可燃冰试采成功消息提振,相关概念股有望站上风口。

1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

 

 

 

 

2   舆情采集量趋势图

 

3   舆情传播扩散图

 

舆情传播类型

在媒体传播类型方面,“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舆情传播主要以新闻媒体为主,占比达到39.55%,其次为微信占比20.15%,搜索引擎占比14.15%,微博占比8.54%(见图4)。

4  传播媒体类型图

 

舆情转载途径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舆情转载途径主要通过微信、新浪微博、百度贴吧等,其中以微信转载量最大,仅3天时间,转载量达1211次(转载不同标题内容视为转载1次),新浪微博转载量达527次,其次为百度贴吧、东方财富网等(见图5)。

5  舆情转载途径排名图

舆情地域分布

6  舆情地域分布图

从地域来看,全国各省均对此次重大事件进行了转载报道,其中北京、广东和安徽对此次盛事的发布最多,北京的相关发布量达1千余次(见图6)。

网民关注度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消息一经发布,网民对这一国家重大事件表现出了极高的关注度和评论热情,如人民日报发布的“这次我们敢拍着胸脯说世界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这一条新闻,网民阅读量就达到10万次以上,绝大多数网民对这一事件表现出了极高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甚至有实现了中国梦的满足感。也有极少数网民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表示担忧,认为开采过程可能会造成环境变化等。代表性的网民留言如下:

观点1我们厉害啦!记得初中课本中就接触过这个能源,那时候书上写的是,可燃冰开采难度大,是世界难题,并没有投入实际的作用。梦想变现实的感觉也是很棒!

观点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祖国科技工作者点赞!

观点3了不起,能源就是发展的基石,能领先能源技术,国家稳定发展如虎添翼,科技工程师们辛苦了!

观点4任何事情就是这样,有它的正反两面性。兴一利,必生一弊,可燃冰对环境毁灭性的影响,怎么只字不提?

观点5赞,非常赞!消息的确振奋人心,要知道在“可燃冰”能源虽然是国际公认的新能源,但是没几个国家拥有采集并存储的技术。还好我们国家这方面走在了国际前沿,甚至可以说有些方面还处于绝对领先。试采成功只是第一步,这样我们就能对“可燃冰”进行具体实验分析的步骤了,那么再下一步的存储技术的成熟也不会太遥远了,再到最后的量采、量存、市场化等等。的确值得我们每个国人期待和高兴!

观点6可喜可贺!中国是使用燃料大国,中国用大量外汇进口石油、天燃气、煤。现在自采“可燃冰”可替代,既节约又环保实用,储量巨大!将来还可象美俄一样勘探石油、天然气作战略储备!

观点7大中国威武!吼吼吼!!!加油!!!开足马力!!!

国内热点舆情

519日的舆情高峰日中最热门的10条舆情为:

编号

标题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发出贺电

2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新华社

3

这次我们敢拍着胸脯说世界第一,党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

4

可燃冰试采成功,对中国能源安全保障意味着什么?

5

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2030年前商业开发-腾讯网

6

人民日报谈“可燃冰试采成功”:打开了一个千年宝库

7

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

8

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9

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10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采“冰”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海外舆情概况

海外各大媒体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这一消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了报道和关注,如美国的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有线新闻网等、英国的BBC、英国独立时报、加拿大的PRESS、日本的读麦、Goo News、俄罗斯塔斯社、俄罗斯报、俄罗斯网站、亚洲瞭望、天然气世界、石油价格网站、The Standard报、ECF国际页岩气论坛、英国伦敦华人网、CHINA TODAY、南华早报等各大网站、报纸第一时间纷纷进行了报道,但各国地调局网站对此反应平淡,均未进行公开报道,。

美国舆情分析:

美国的CNN、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有线新闻网、美国广播公司、美国新闻周刊、美国利益网等多家媒体对此次重大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大多数媒体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次能源革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也有部分专家对此有些担忧。

美国国务院前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的前高级官员戴维桑达洛(David Sandalow)说,如果在提取过程中甲烷水合物泄漏,可能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燃料也可以取代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但是,如果可以不泄漏使用,它有可能取代电力部门的更脏的煤炭。Sandalow说:“生产天然气水合物的气候变化是复杂的,具有潜在的好处,但存在巨大的风险”。

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科学家蒂姆科莱特(Tim Collett)认为,在2020年就可能产生规模较小的产品。

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统计,世界范围的储量估计范围为280万亿立方米(万亿立方英尺),达到2800万亿立方米(10万亿立方英尺)。

 

 

 

 

英国舆情分析:

英国的BBC、英国独立时报等媒体对此次重大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

英国BBC 519日讯:China claims major energy breakthrough with flammable ice’(中国宣称重大能源突破“可燃冰”)。中国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能源突破,但其生态情况令人担忧。研究人员说,他们设法从中国南海的可燃冰中提取天然气。“突破”预计将彻底改变能源的未来。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个好主意。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可燃冰可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能源的最后一大来源。基本上每个海洋都可以找到大量的沉积物。但是,从可燃冰中提取天然气是非常困难的 ,部分原因是它非常易燃。另外,如果大量的甲烷被开采,那么还有环境风险,因为这将对全球变暖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科学家Praveen Linga告诉英国广播公司:“与日本研究所看到的结果相比,中国科学家们努力提取更多的天然气。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确实是从甲烷水合物中提取天然气是可行的。

俄罗斯舆情分析:

俄罗斯塔斯社、俄罗斯报、俄罗斯网站等相关媒体也对此次重大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

《俄罗斯报》网站518日报道,根据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信息,中国石油专家在全球首次从南海海底开采出“可燃冰”。这种天然气水合物本身不是“革命性的”,其丰富的储量遍布全球。但迄今为止没人下决心开采它。原因很多,包括技术和经济因素。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表示,能够成功实现这种有益矿物质开采的事实证明,在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方面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在开采“可燃冰”上占据了领先位置。它将会是继美国引领“页岩气革命”之后的,由中国引领的新一轮“天然气水合物革命”,将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毫无疑问,如果中国确能成功实现工业开发“可燃冰”,那么北京在同美国争夺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战役中又多了一张非常重要的王牌。因此中国官员的喜悦之情完全可以理解。

另据塔斯社消息,中国专家是从水深超过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水下井位于香港东南方向285公里处。据悉,1立方米的该物质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加100升天然气的汽车能够行驶300公里。如果汽车能够加入“可燃冰”,那么理论上100升“可燃冰”可跑5万公里。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

不过,目前这只是未来的计划。未来会有多远?无疑,中国不会将该计划束之高阁。

 

 

加拿大舆情分析:

加拿大的PRESS等相关媒体也对此次重大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

加拿大PRESS519日讯,在日本和中国成功从海岸线海底提取天然气水合物后,全球巨大储量名为“可燃冰”的冰冻化石燃料的商业发展已趋实现。但专家周五表示,大规模生产仍然有很多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做好,可能会导致温室气体泛滥。

滑铁卢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的Maurice Dusseault教授说:“没有任何商业项目成功地开采这种甲烷气,但是将来可能会发生这种情况,”。目前,日本,美国和中国正在进行研究,他们正在努力以经济上可持续的方式来开采可燃冰。他认为中国人有兴趣使用可燃冰作为能源,因为他们想利用找到的天然气来代替 “邪恶”的燃煤电厂。

此外,日本的读卖、Goo NewsNifty等媒体对此次重大事件也进行了详细报道。

海外热点舆情

编号

标题

1

China makes ‘flammable ice’ breakthrough in South China Sea

2

China, Japan extract combustible ice from seafloor

3

China claims major energy breakthrough with ‘flammable ice’

4

China has managed to successfully mine combustible i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fter nearly two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5

China’s first gas hydrate extraction successful

6

China says succeeded in extracting gas hydrates in South China Sea

7

China extracts gas from ‘flammable ice’ mined from South China Sea

8

China successfully mines flammable ice from South Sea

 

后记:由于此次事件的突发性,本期舆情数据收集并非十分全面,报告也并非尽善尽美,在后续的工作中,本刊将持续关注此事件的发展态势。

 

 

 

 

 

 

 

 

投稿人:李淑英  雒毅

 

 

 

 

 

地调舆情DI DIAO YU QING

本刊物由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项目支持

2017年第16期(总第234期)

主编:雒毅

联系电话:(010)66554979

副主编:方秋芸崔熙琳

联系人:雒毅

责任编辑:李瑞

电子信箱:zxfw@cgl.org.cn

审核:单昌昊李淑英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邮编:100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