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调舆情2019年第7期(总第309期)
详细信息   来源:咨询服务室    发布日期:2019年3月8日

 

 

地调舆情

 

 

2019年第7期(总第309期)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

主办

 

中国地质图书馆

201938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地质灾害防治、向地球深部进军等做出多次重要批示指示。这些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遵循。地调局党组根据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以及自然资源管理的需求,提出了“全力支撑清洁能源、关键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工作定位,为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地质调查更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值此之际,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胜利召开。本期梳理了涉及自然资源领域与矿业行业的有关内容。


l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3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涉及自然资源领域与矿业行业。

2019359时至369,众云大数据监测到与“自然资源、能源、矿产、生态环境、地质灾害” 等相关的“两会”互联网信息 7843条。全网声量最高峰出现在2019/03/06,当天共产生4962条相关讯息。主要来源于微信、新浪微博、今日头条(330条)、搜狐(163条),UC头条(116条),新浪网(113条)等几大站点。

在传播媒体分布中,微信1964条,占比45.45%;客户端759条,占比17.57%;微博702条,占比16.25%;数字报刊17条,占比0.39%;网络媒体137条,占比3.17%;政府机构99条,占比2.29%


媒体权重占比(众云数据平台2019-03-6 09:00

 

l 遇见美好,追求更好——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自然资源领域与矿业行业的有关内容梳理。中国矿业报36日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3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涉及自然资源领域与矿业行业。比如:深入推进精准脱贫,加强扶贫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社会帮扶,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稳步提高;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优化能源和运输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加大“破、立、降”力度;推进钢铁、煤炭行业市场化去产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优化重组、提质增效取得新进展等。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19年,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污染防治要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等重点任务,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9年,地质工作将在以下重点工作中迎来一波新的发展机遇:

合理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健全国家应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安全生产,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做好地震、气象、水文、地质、测绘等工作。

这是包括水工环、工程地质、农业地质等在内的“大地质”工作的新机遇。

舆情解析:该信息由中国矿业报原创,搜狐、红网、今日头条、自然资源部网、中国地质调查局网、陕西省/甘肃省/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网、全球矿产资源网、中国矿业网等多家媒体及微信平台都相继报道。


媒体权重占比

文章关键词云图

(众云数据平台2019-03-7 10:00

l 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人民网37日讯,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

舆情解析:2019377时至387,共监测到舆情信息366条。人民网、搜狐、新浪、网易、今日头条、澎湃新闻、北青网以及微信平台等均有报道。媒体关注集中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水质、产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土壤污染等热词。


媒体关注热词(众云数据平台2019-03-8 7:00

 

l 拥抱新时代 托举海洋梦。中国海洋报37日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加快治理黑臭水体,推进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持续抓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等涉海内容在代表、委员中引发热议。

代表观点1: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印萍: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海洋的内容含金量很高,都是大文章、大工程、大战略。报告中提到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这是海洋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履行好代表职责,围绕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环境保护,为立法而建言;同时立足本职工作,深入对接国家和地方需求,做好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更加精细化地服务于海洋保护、生态环境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和海洋减灾防灾,服务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控。”

专家观点2: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所长李琳梅:海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海水淡化成果转化技术,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专家观点3: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何广顺:关于海洋经济,今年的报告中表述为蓝色经济。这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紧密相关。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更加强调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更加强调海洋的健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这是蓝色经济的本质所在。这也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l 大数据为何派上大用场。中国矿业报36日讯,李克强总理3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坚持以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经济不仅是新业态、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矿业全产业链(包括地质调查、地质勘查、矿山采掘及矿政管理)的运营、管理、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理性决策与顶层设计至关重要,而要做到科学、合理、无误,需要大数据支撑。

比如,我们在分析矿业经济是否复苏时,就可以运用大数据相关分析方法,通过考察PMICPI、就业、税收、投资、发电量等指标,甚至“裙长理论”进行科学分析并得出靠谱的结论。比如,地质工作到底需要多大的规模,多少矿产资源可以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开展城市地质、海洋地质、自然资源国情调查、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等,市场到底有多大,到底需要多大的队伍,得出结论需要强大的经济数据库,还需要善于进行充分调查、分析、讨论,最终形成方案的智库。而两会上传出的政策信号,代表、委员的声音,本身就是精准的大数据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l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重点推进四个方面立法工作,资源税法将抓紧制定。中国矿业报36日讯,全国人大二次会议34日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张业遂在会上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其中,立法工作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年重点推进的四个方面立法工作中,与自然资源管理密切相关的有两点:一是抓紧制定修改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急需的法律。除外商投资法外,还将修改土地管理法、专利法、证券法,制定资源税法等。做好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相关工作,保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二是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立法。

l 这些业界关注的问题写进了政协工作报告——2019年将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自然保护区政策、草原生态保护等开展协商式监督,助推党和国家相关决策部署落实。中国矿业报36日讯,在33日下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代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其中,有多项工作涉及自然资源领域,值得关注。

报告指出,2018年全国政协工作聚焦中心任务,紧扣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协商议政。针对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问题,组织委员赴14个省区市专题调研,召开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综合建言;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移民、海洋资源、自然保护区、落实河长制等问题,开展系列调研议政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东北振兴、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大别山绿色发展等考察建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舆情解读: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以来,在涉及自然资源领域,委员们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交提案1884件,占总数的41%。围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提出提案。关于加强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散煤治理、严查长江沿线保护地违法违规活动、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建设、防范河流上游污染等建议,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污染防治决策部署提供了参考。关于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等建议,为夯实生态文明制度基础,探索环境治理新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l 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建议:推进应急“一张图”建设。中国矿业报36日讯,在今年的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就加强应急管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做了发言。他认为,在灾害事故面前,由于缺乏应急避险、急救常识,当事人、在场人员常常不知所措,只能无助地等待救援救护,错失了最佳抢救时机。救援过程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应急救援还存在诸多问题、漏洞和短板,如立法滞后、体制机制不顺、宣传培训不到位、救援能力严重不足等。

因此,他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要加强应急管理立法、修法工作。建议由应急管理部牵头,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启动《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统筹推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标准建设,为应急管理、应急救援、防灾救灾减灾等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二是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三是要大力普及应急急救知识。

四是要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全面整合现有救援力量,形成协同应急,构建应急体系;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投入,补充完善各种装备,提高救援能力;全面梳理摸清应急队伍、物资、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推进“应急一张图”建设。

    

                                         投稿人:陈晶


 

 

 

 

 

 

 

 

 

 

 

 

 

 

地调舆情DI DIAO YU QING

本刊物由地学情报综合研究与产品研发项目支持

2019年第7期(总第309期)

    编:雒毅

联系电话:(01066554979

编:方秋芸 崔熙琳

人:雒毅

责任编辑:贾凌霄

电子信箱:zxfw@cgl.org.cn

    核:单昌昊 李淑英

单位主页:http://www.cgl.org.cn/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

    编:1000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