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絮凝剂作用下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特性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9
  • 作者:王劲松
  • 单位1: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 出生年:1972
  • 学历:博士
  • 职称:副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厌氧颗粒污泥;性能;微生物絮凝剂;阳离子PAM;UASB
  • 起始页:3329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78022);南华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 刊名:环境科学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76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编:欧阳自远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 邮编:100085
  • 电子信箱:hjkx@rcees.ac.cn
  • 网址:http://www.hjkx.ac.cn
  • 卷:30
  • 期:11
  • 期刊索取号:P875.06 929-3
摘要
以3个同样的UASB(R1、R2、R3)处理COD浓度为5500~6500mg·L-1的废水,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采用每7d投加1次方式,R1中每次投加7.5gCaCl2和400mL微生物絮凝剂MBF21,R2中每次投加140mg阳离子PAM,R3作为对照,进行厌氧颗粒污泥培育试验,以考察微生物絮凝剂MBF21对培育厌氧颗粒污泥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经过67d的运行,R1、R2、R3中均培育出厌氧颗粒污泥,对应的平均粒径分别为1.18、1.21、0.76mm,平均粒径增长速率分别为15.37、15.82、9.10μm·d-1,比产甲烷活性SMA(COD-CH4/VSS·t)值分别为0.740、0.657、0.558g·(g·d)-1,VSS/SS分别为0.667、0.629、0.607,SVI值分别为14.7、13.1、20.4mL·g-1,湿污泥密度分别为1.061、1.064、1.054g·cm-3,强度系数ζ分别为92.1、93.5、84.7.电镜扫描发现R1和R2中的颗粒污泥比对照组R3中的颗粒污泥更密实,在形成成熟颗粒污泥过程中,3个反应器均呈现相似规律,即污泥表面由丝状菌占优逐渐向杆菌、球菌占优方向转化。本研究证明了微生物絮凝剂MBF21在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在提高颗粒污泥物理性能方面接近阳离子PAM,在提高颗粒污泥生理、生化性能方面优于阳离子P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