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性质、组成、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5
  • 作者:张宏福;周新华;范蔚茗;孙敏;郭锋;英基丰;汤艳杰;张瑾;牛利锋
  • 单位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62
  • 职称: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中生代;幔源岩石;橄榄岩-熔体反应;岩石圈地幔;华北克拉通
  • 起始页:1271
  • 总页数:10
  • 经费资助:国家973项目(G19990755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1-07);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225009)联合资助成果.
  • 刊名:岩石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5
  •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电子信箱:journal@cspg.net
  • 卷:21
  • 期:4
  • 期刊索取号:P350.66357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幔源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来进一步厘定该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组成,并通过与华北内部如鲁中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对比研究探讨华北东部岩石圈的时空演化规律、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幔源岩石的Sr-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存在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其中心部位如鲁中地区以弱富集地幔为主体;而东南部如鲁西南和胶东地区则为类似EM2型地幔(87Sr/86Sri可高达0.7114)。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随时间的演化特征也很明显。这些幔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玄武岩中地幔岩捕虏体(橄榄岩和辉石岩)和捕虏晶(橄榄石和辉石)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皆证明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曾受到过富硅熔体的强烈改造。橄榄岩-熔体的相互反应是该区岩石圈改造和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从而造成古生代高镁橄榄岩转变为晚中生代低镁橄榄岩和辉石岩。进入岩石圈地幔的熔体具下/中地壳物质重熔的特征,从而导致该区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快速富集。有关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时限、过程和机制等问题也进行较详细的讨论。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