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矿集区冬瓜山矿床:一个叠加改造型铜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5
  • 作者:曾普胜;裴荣富;侯增谦;蒙义峰;杨竹森;田世洪;徐文艺;王训诚
  • 单位1:云南财贸学院资源环境系
  • 单位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出生年:1964
  • 职称:副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冬瓜山铜矿床;沉积喷流型矿床;岩浆成矿作用;叠加改造;大型、超大型矿床
  • 起始页:106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注:本文为国土资源部科技司专项研究计划(编号B0002-3)和地质调查项目编号20010000004)资助的成果
  • 刊名:地质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22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主编:陈毓川
  • 地址:北京阜成门外百万庄路26号
  • 邮编:100037
  • 电子信箱:geoview@public.bta.net.cn
  • 卷:79
  • 期:1
  • 期刊索取号:P206.3141
摘要
通过对安徽铜陵地区冬瓜山大型铜矿床详细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对比,笔者认为,冬瓜山矿床是一个海西期同生沉积的块状硫化物被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叠加而形成的大型铜矿床。经过岩浆叠加改造,底部的纹层状含燧石富水高镁碳酸盐岩变为蛇纹石(滑石)岩;胶黄铁矿、黄铁矿大部分变为磁黄铁矿。这种变质过程是在种近于封闭的等化学条件下完成的,类似角岩化。在有岩浆加入的条件下形成交代夕卡岩,这类夕卡岩明显地晚于封闭条件下形成的层状“夕卡岩”。通过岩浆的叠加改造,在温度场作用下产生的排金效应使金向上部温度较低的场所富集,使矿床中金品位由下而上显著增大(下部0.15×10-6,上部16. 47×10-6),岩浆叠加改造过程中,排金效应是金矿床形成的机制之一。同时,海西期沉积喷流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与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的叠加是形成人型 超大型铜(金)矿床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铜陵地区夕卡岩能形成大型铜矿床的内在原因之一。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