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绵虒羌绣图案“围城十八”图像解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mage Analysis of "Besieged City 18" Pattern of Chiang Embroidery in Mian Si, Wenchuan
  • 作者:郑姣 ; 董畅 ; 王墨兰
  • 英文作者:Zheng Jiao;Dong Chang;Wang Molan;
  • 关键词:羌绣 ; 围城十八 ; 八角星纹 ; 戍守文化
  • 中文刊名:ZSHI
  • 机构: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阿坝州汶川县博物馆;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装饰
  • 年:2019
  • 期:No.309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羌族刺绣图像学研究与数字化保护”(编号:14CG137)结题成果;; 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ZSHI201901029
  • 页数:4
  • CN:01
  • ISSN:11-1392/J
  • 分类号:114-117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围城十八图案的深入分析,将围城十八图案所代表的羌绣中的八角星纹进行梳理,探寻此图像在羌绣中的深刻含义;同时从汶川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到围城十八的特殊表达,分析其图案形成的历史。
        
引文
[1][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M],王海龙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第124页。
    [2]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第505-506页。
    [3]徐峰:《三位一体:凌家滩玉鹰的文化阐释》[J],《四川文物》,2013年第6期,第25页。
    [4]蔡英杰:《太阳循环与八角星纹和字符号》[J],《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第5期,第12页。
    [5]赵曦、赵洋:《拍德直改--羌族古经中太阳神族群考释--兼论古蜀太阳神族与太阳神祭祀的蕴含》[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3期,第100-102页。
    [6][英]H·卡纳:《人类的性崇拜》[M],方智弘译,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28页。
    [7]尚民杰:《考古学与羌族史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8]吴均:《论甘青彩陶纹中卍形等符号的演变》[J],《中国藏学》,1993年第4期。
    [9]何新:《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神话与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6,第4页。
    [10]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90页。
    [11]张法:《凤风同字体现的中国思维特点与美学特色》[J],《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1期,第158页。
    [12]汶川县绵虒乡志编撰组:《汶川县绵虒乡志》(手稿),1989,第19、38-39页。
    [13]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汶川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第59-60页。
    [14]吴明冉:《汶川新见〈重修坝州堡碑〉考略》[J],《长春大学学报》,2017年第27卷第11期,第74页。
    [15]王强:《浅析中国古代城墙体现的传统文化》[J],《中国市场》,2010第48期,第197-1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