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的视觉仪式——对“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展”的媒介人类学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熊迅
  • 关键词:民间体育 ; 摄影作品 ; 仪式与传播 ; 媒介人类学
  • 中文刊名:MZYS
  • 英文刊名:National Arts
  • 机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 出版日期:2015-01-15
  • 出版单位:民族艺术
  • 年:2015
  • 期:No.122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滇西跨境民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播整合研究”(12CMZ037);; 中山大学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媒介转型中的影像生产”(14WKRY04)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ZYS201501010
  • 页数:11
  • CN:01
  • ISSN:45-1052/J
  • 分类号:48-58
摘要
大型竞技性体育赛事具有鲜明的现代仪式特征。其视觉传播过程,尤其是电视转播和收看过程也可被描述为仪式现象。透过对"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展"的分析可以发现,静态摄影图片的图片内容、视觉呈现方式等虽然与竞技体育特征各异,但同样具有仪式性传播的内在结构。而摄影作品中凸显的角色选择与社会隐喻、连续时空的瞬间表述、画面空间的视觉秩序、主体意义的阐释结构等,既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民间传统所面临的传播语境,也揭示出仪式性的视觉传播所具有的文化意涵和视角局限。
        
引文
1 周大鸣、乔晓勤《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年。
    2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进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3 [澳]马林诺夫斯基著,梁永佳、李绍明译《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92-208页。
    4 聂啸虎等《体育人类学的缘起及其发展》,《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 [美]威廉·富特·怀特著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
    6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484-537页。
    7 闫伊默《仪式传播:传播研究的文化视角》,《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4期。
    1 熊迅、李婧《仪式与传播的互融——以广西宜州壮人的葬礼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2 见展览网页http://www.fotoe.com/exhibition/minjiantiyu/index.html.
    3 赵立主编《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4 张基振、原维佳、胡一平《文化视野中民间体育功能的阐释——以风筝为例》,《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8 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大展图片征集启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11:51.
    6 中国民间体育摄影大展总体阐述,http://www.fotoe.com/exhibition/minjiantiyu/index.html.
    7 未标注图片来源的图片均出自于“中国民间体育展”,集中见于第53-56彩页。
    9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38页。
    10 胡武功《关于“中国民间体育”答〈中国摄影报〉记者问》,胡武功博客:http://huwugong.blshe.com.
    1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见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 李萍美、孙江《对竞技体育文化特色的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6年第5期。
    1 来源于网络,http://www.rmsports.cn/news/Olympicnews/2012/722/127221510359F4F64D5D51784B1461E_2.shtml
    2 来源于网络,http://pic.cnnb.com.cn/showtheme.php?themeid=35649&columnid=photoclass15&page=3.
    3 潘科《视觉的秩序》,《中国摄影家》2013年第3期。
    4 详细讨论参见熊迅、李婧《故乡何在?他者的影像与意义的回归》,《文艺研究》2012年第10期。
    1 来源于网络,http://www.northnews.cn/2007/0626/65317.shtml.
    2 这一部分的描述受到了“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的影响,它被Benedict Anderson首先使用,用来说明民族的属性或者是民族主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人造物。参见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4页。
    3 也有研究者译为“文化表演”,与“表演理论”一致。但本文以“展演”一词替换“表演”,意在强调其较宽的范畴意指(play,representation,action,doing,act of performance等)和价值中立(表演在中文的实际使用中往往有负面意思,如假装、欺骗之意等),并突出其“展示、呈现、表征”之意。
    1 [美]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黄爱华、冯钥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2 Richard Schechner,Performance Theory,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3,xvi.
    3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13页。
    4 [英]维克多·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刘珩、石毅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
    5 Singer,M.B.When a Great Tradition Modernizes,New York:Praeger.1972,pp.71-76.
    6 [美]戴维·麦克道尔《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的扩展》胡鸿保译,《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7 如郭建斌《独乡电视——现代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复旦光华新闻传播学青年学者书系),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吴飞《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李春霞《媒体与受众人种学研究进路》,《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