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古代城防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rchaeological Studies on the Urban Fortification Remains of Ancient China
  • 作者:胡岩涛
  • 英文作者:Hu Yantao;
  •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防遗存 ; 军事考古学 ; 防御体系
  • 英文关键词:Urban Fortification Remains of Ancient China;;Military Archaeology;;Defensive Systems
  • 中文刊名:WEBO
  • 机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4-15
  • 出版单位:文博
  • 年:2018
  • 期:No.203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军事考古学研究”(13ZD102)子项目“中国古代城防遗存的考古学研究、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YZZ17060)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EBO201802006
  • 页数:10
  • CN:02
  • ISSN:61-1009/K
  • 分类号:47-56
摘要
中国古代城防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属于军事考古学的范畴,它的研究理论基础包括系统论、中层理论、场域理论和历史想象,其研究方法是以考古类型学与聚落考古为基础,采取多学科交叉,并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及重视"长时段"的分析研究;它的研究问题涵盖历史分期、遗存的选择、防御模式与时空差异及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等,这对于促进军事考古学的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军事文化遗产的开发以及对当今国防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The archaeological studies on the urban fortification remains of ancient China belong to the discipline of military archaeology; their theoretical bases include system theory, theories of middle range, field theory and historical imagination, their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the multidisciplinary analyses and studies based on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and settlement archaeology and using cultural element analysis with emphasis on "long-term theory", and their research topics include historical chronology, choices of remains, fortification mode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s, etc. These researches have somehow significance to advance the military archaeology, strengthen the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sense of pride, propel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litary cultural heritag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dern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引文
[1]赵丛苍:《论军事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2]钱耀鹏:《史前城址在文明起源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文博》1996年第6期。
    [3]同[2]。
    [4]马世之:《略论城的起源》,《中州学刊》1982年第3期。
    [5]钱耀鹏:《论城的起源及其初步发展》,《文物世界》1998年第1期。
    [6]同[4]。
    [7]胡阿祥:《兵家必争之地》第37、38页,海南出版社,2007年。
    [8]赵丛苍:《军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体系论纲》,《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9]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第1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
    [10]弗雷德·T·普洛格(Fred T.Plog)著,陈虹译:《考古学研究中的系统论》,《南方文物》2006年第4期。
    [11]莫顿著,唐少杰等译:《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第50页,译林出版社,2008年。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的历史·理论·实践》第108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13]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第133、13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4]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烟台大学学报(哲学和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5]崔浩:《布迪厄的权力场域理论及其对政治学研究的启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6]同[13]第135页。
    [17]同[13]第136页。
    [18]同[8]。
    [19]同[8]。
    [20]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第25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21]同[20]第259、260页。
    [22]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历史的观念》第339页,商务印书馆,第1997年。
    [23]孙武:《孙子兵法新注》第1页,中华书局,1977年。
    [24]克劳维茨:《战争论》(卷1)第40页,商务印书馆,1978年。
    [25]赵丛苍:《论军事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26]俞伟超:《考古类型学与实践》第9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27]同[26]第10页。
    [28]同[26]第10页。
    [29]严文明:《关于聚落考古的方法问题》,《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
    [30]同[29]。
    [31]张子侠:《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基本理论的几点认识》,《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2]钱耀鹏:《略论考古学的优势与局限性》,《西部考古》第11辑。
    [33]李令福:《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科学属性与研究方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3期。
    [34]同[25]。
    [35]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城市规划理论·方法·实践》第12页,地震出版社,1992年。
    [36]同[25]。
    [37]李伯谦:《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中国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第302、303页,科学出版社,1988年。
    [38]陈艺冠:《文化分析法浅析》,《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39]同[37]第302、303页。
    [40]同[8]。
    [41]孙晶:《罗布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及其评价》,《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2]同[41]。
    [43]同[8]。
    [44]费尔南·罗布代尔著,刘北成等译:《论历史》第3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5]同[8]。
    [46]《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2卷)第326页,中华书局,1993年。
    [47]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两千年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复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48]班固:《汉书》第59页,中华书局,1964年。
    [49]孟元老:《序》,《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64年。
    [50]李合群:《论北宋东京城防御体系及其社会成因》,《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1]同[50]。
    [52]石自社:《隋唐东都形制布局特点分析》,《考古》2009年第10期。
    [5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测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局、榆林市文物勘探队:《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考古》2013年第7期。
    [54]段清波、刘艳:《重视研究文化遗产价值,创新发展文物保护工作》,《中国文物报》2017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