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scuss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 作者:李荣启
  • 英文作者:Li Rongqi;
  • 关键词:传统表演艺术 ; 保护传承 ; 保护理念 ; 文化生态环境 ; 保护方式
  • 英文关键词: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protection inheritance;;protection concept;;cultural ecosystem;;protection method
  • 中文刊名:ZWHY
  • 英文刊名: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 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2-28
  • 出版单位:中国文化研究
  • 年:2019
  • 期:No.103
  •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论”(项目编号:13BH076)阶段性成果之一
  • 语种:中文;
  • 页:ZWHY201901001
  • 页数:14
  • CN:01
  • ISSN:11-3306/G2
  • 分类号:6-19
摘要
丰富多样的传统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经过十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虽然众多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再现出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依然面临着生存发展的隐忧和困境。新时代,要实现对传统表演艺术的科学保护和传承发展,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是做好其保护的前提;维护与营造适宜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保障其生存的关键;加强活态传承是强化其主体的重要方式;坚持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是增强其生命力的主要途径。
        The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are the treasures of Chinese culture.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ractice, although many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projects have been revamped,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ject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o achieve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performing arts development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establishing a correct protection concept is the pre-condition; maintaining and creating a suitable cultural and ecosystem will be the key for its survival; the living inheritance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strengthen its main body; insisting on rational us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route to strengthen its vitality.
引文
(1)万建中:《民间文艺认定的三个维度——基于民间文艺认识误区的反思》,《民族艺术》2016年第4期。
    (2)尕玛多德:《论玉树藏族原生态民间舞蹈》,见罗桑开珠等主编:《玉树文化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第381页。
    (3)李韵:《民族民间舞:莫让脂粉味掩盖乡土气》,《光明日报》2013年12月23日。
    (4)刘承华主编:《守承文化之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殊性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9页。
    (5)周海宏:《危机中的抉择——对改造、发展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再认识》,见田青主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代序二),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6)陈洁:《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动性保护》,见田青主编:《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第75—76页。
    (7)王学仲:《多元文化理念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复兴》,见金俨编:《东北大鼓艺术论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95—296页。
    (8)高燕:《国外保护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与启示》,《艺术百家》2016年第5期。
    (9)刘承华主编:《守承文化之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殊性研究》,第71页。
    (10)丹纳:《艺术哲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9页。
    (11)丹纳:《艺术哲学》,第34页。
    (12)周显宝:《人文地理学与皖南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
    (13)胡亮:《对徽州民间吹打乐与鼓吹乐的考察所引发的思考》,《齐鲁艺苑》2009年第4期。
    (14)安学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云南巍山彝族打歌为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54页。
    (15)刘志群:《藏戏与藏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第42页。
    (16)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471页。
    (17)赵艳喜:《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1期。
    (18)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编:《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内部资料),2017年7月,第39—41页。
    (19)郑智民主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内部资料),第36页。
    (20)郑传寅:《文化安全视阈下的地方戏保护》,见吉林大学中国文化所主办:《华夏文化论坛》(总第十六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年,第70页。
    (21)参见河南省文化厅提供:《培养后继人才传承河南豫剧》(内部材料)。
    (22)葛树蓉:《云南民间舞蹈现状调查报告》,《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4期。
    (23)易红霞:《从〈花月影〉看二十一世纪广东粤剧的生存与发展》,见李少恩等编:《香港戏曲的现状与前瞻》,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粤剧研究计划出版,2005年。
    (24)汪广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价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55—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