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孤儿教育救助增能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in Educational Assistance for the Older Orphan
  • 作者:陈立学
  • 英文作者:CHEN Li-xue;
  • 关键词:大龄孤儿 ; 增能 ; 教育救助
  • 中文刊名:SHGO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Work
  • 机构: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0
  • 出版单位:社会工作
  • 年:2019
  • 期:No.282
  • 语种:中文;
  • 页:SHGO201903007
  • 页数:12
  • CN:03
  • ISSN:36-1263/D
  • 分类号:79-88+113-114
摘要
大龄孤儿由于长期生活在福利院内,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与生活体验,由此造成成年之际乃至成年之后,仍然徘徊于福利院周边,产生福利依赖等诸多问题。如何让大龄孤儿摆脱福利依赖、更好地融入社会是当前孤儿救助工作面临的难题。本文以增能理论为切入点,转换大龄孤儿救助思路,将改善孤儿生存的外部环境转为提升大龄孤儿内在优势资源。通过实施孤儿教育救助的增能,将"增能"理念运用至大龄孤儿教育救助领域,界定大龄孤儿教育救助增能的层次,构建大龄孤儿个体主动增能和外力推动增能相互补充的良性的教育救助结构,推动实现孤儿福利由生活保障型向发展型福利转变,促进孤儿更好地融入社会。
        At present,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of assistance for orphans is how to get orphans off of welfare and integrate into society preferably. The study changes the idea of rescuing older orph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owerment. The study no longer focuses on improv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orphans to survive, but on improving the internal superiority resources of older orphan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mpowerment" Model in the Assistance for the older orphan, the concept of " Empowerment " is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ssistance for older orphans, the level of enhancements of education assistance for older orphans is delineated, and a sound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assistance for older orphans is constructed, which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ctively and externally, so as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orphan welfare from birth.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iving security to development welfare will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orphans into society.
引文
[加]阿德里娜·S·尚邦,阿兰·欧文,2016,《话语、权力和主体性:福柯与社会工作的对话》,郭伟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柴瑞章,2014,《中国孤儿教育与就业社会政策的理论分析》,《社会福利》第4期。
    陈蓓蓓,2015,《院企合作促进孤残青年就业》,《社会福利》第7期。
    陈静,2019,《共治困境童年:我国孤儿社会保护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制度基础和政策创新》,《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陈树强,2003,《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第5期。
    陈亚辉,2011,《孤残青年安置政策的比较与对策》,《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程玲、向德平,2018,《能力视角下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激发--基于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期。
    程曲,2017,《焦点解决模式在大龄孤儿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探析》,《社会福利》第7期。
    邓旭、马凌霄,2018,《困境儿童教育精准支持及其实现路径》,《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范斌,2004,《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学术研究》第12期。
    冯华、朱峻仪,2017,《让大龄孤儿更好融入社会》,《人民日报》6月9日。
    李冬冬,2014,《社工介入大龄孤住房保障策略》,《社会福利》第10期。
    李文玲,2018,《新媒体背景下公众社会参与权该如何实现》,《人民论坛》第5期。
    李文祥、吴征阳,2018,《贫困治理的场域观与社会工作增权》,《江淮论坛》第3期。
    李新挪,2010,《孤儿帮扶救助难题如何破解》,《人民论坛》第11期。
    尚晓援、李香萍,2015,《永不成年?--国家养育的大龄孤儿如何获得经济独立》,《山东社会科学》第12期。
    滕翠红,2015,《成年孤儿融入社会需多方发力》,《中国社会报》9月21日。
    童雪红、范斌,2008,《增权理论视角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机构照管研究》,《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第1期。
    王春婷,2017,《社会共治:一个突破多元主体治理合法性窘境的新模式》,《中国行政管理》第6期。
    王名、蔡志鸿、王春婷,2014,《社会共治: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中国行政管理》第12期。
    王英、谭琳,2011,《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反思》,《人口学刊》第1期。
    魏毅、彭珏,2012,《“授人以渔”:赋能式扶贫开发效果分析--基于重庆市“雨露计划”培训学员的回访》,《农村经济》第2期。
    谢启文,2003,《增能:解决失独家庭问题的新视角》,《人口与发展》第6期。
    徐月宾,2012,《社会福利的概念及其演变:社会政策是生产力》,《社会福利(理论版)》第1期。
    鄢勇兵,2012,《从风险到优势--孤儿的抗逆力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期。
    杨立雄,2013,《中国残疾人福利制度建构模式:从慈善到社会权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杨晔,2012,《“超龄孤儿”怎样“断奶”?》,《黑龙江日报》6月4日。
    杨瑛,2011,《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孤儿教育救助》,《当代青年研究》第1期。
    岳天明、孙祥,2017,《我国受暴女性的赋权增能与社会工作救助》,《学习与实践》第1期。
    赵明思,2013,《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模式》,《社会福利(理论版)》第8期。
    周沛,2014,《社会福利理论:福利制度、福利体制及福利体系辨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8期。
    朱思宇,2018,《福利机构大龄孤儿安置问题的探讨的困惑与建议》,《法制与社会》第5期。
    朱瑜晖,2018,《“你”的前半生--培养福利院成年孤儿科学就业观个案》,《中国社会工作》第4期。
    Robert L.1999,Barker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Washington,D.C.:NASW Press.
    Susanne Brandtst?dter Goncalo D Santos,2008,Introduction Chinese Kinship Metamorphoses.Contempora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