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双重逻辑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贾英健
  • 关键词:马克思 ; 现实的人 ; 哲学 ; 逻辑
  • 中文刊名:LLSJ
  • 英文刊名:Theory Journal
  • 机构: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理论学刊
  • 年:2019
  • 期:No.282
  • 语种:中文;
  • 页:LLSJ201902017
  • 页数:8
  • CN:02
  • ISSN:37-1059/D
  • 分类号:123-130
摘要
马克思哲学始终立足于对传统哲学"抽象的人"的批判基础上,是以"现实的人"为价值指归的新人学。这种新人学,体现在马克思思想演进的批判逻辑中,也体现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的生成逻辑之中。正是这双重逻辑的展开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实践基础的总体性的人学变革。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页。
    (2)参见王国坛、王东红:《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
    (3)(4)邓晓芒:《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5页。
    (1)(2)(3)(4)(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185、185、185、519、15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1)李文阁:《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
    (2)(3)孟婷、张澍军:《精微剖析马克思“自由个性”思想的概念内涵》,《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4)陈曙光、杨洁:《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观》,《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