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性建构:民办社会组织的行动策略研究——以吉林省Y志愿者协会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egitimacy Construction: Action Strategy Research of Private Social Organizations:take Y volunteer association of Jili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 作者:朱兴涛 ; 李琳琳
  • 英文作者:ZHU Xing-tao;LI Lin-lin;
  • 关键词:民间社会组织 ; 合法性建构 ; 行动策略
  • 中文刊名:SHGO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Work
  • 机构: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0
  • 出版单位:社会工作
  • 年:2019
  • 期:No.282
  • 基金: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9CSH032);; 2019年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团队项目(项目编号:19QT002)
  • 语种:中文;
  • 页:SHGO201903009
  • 页数:11
  • CN:03
  • ISSN:36-1263/D
  • 分类号:101-110+114
摘要
民办社会组织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和有效治理力量,合法性建构是影响其成长环境不断优化和治理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性因素和保障性条件。从民办社会组织的发展实践来看,政策合法性是民间社会组织获取生存空间的现实依据,社会合法性是民间社会组织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路径,内部合法性是民间社会组织取得市场认同的客观要求。本文以吉林省Y志愿者协会为例,具体分析了社会组织通过主动寻求正式注册,积极参与政府活动,依托高校联建,拓展社会关系,规范组织运营,注重品牌打造,联合辐射带动等行动策略。推动了民办社会组织合法性身份的建构、合法性资源的获取以及合法性能力的提升,从而在有限发展条件下实现了合法性的有效建构。在阐明了民办社会组织合法性建构路径及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民办社会组织自主性建构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Private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and effective governance force in China's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legitimacy is the basic factor and guarantee condition that affects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their growth environment and the full play of their governance role. From the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private social organizations, policy legitimacy is the realistic basis for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to obtain living space, social legitimacy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to expand development space, and internal legitimacy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to obtain market recognition. Taking Y volunteer association of Jili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ive construction of legitimacy of private social organization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imited development through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construction of legitimacy identity, acquisition of legitimacy resources, improvement of legitimacy ability and identification of legitimacy service.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legal construction pa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import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further discussed.
引文
高丙中,2006,《社团合作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机团结》,《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葛道顺,2011,《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从社会主体到国家意识--公民社会组织发展及其对意识形态构建的影响》,《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
    黄晓春,2017,《中国社会组织成长条件的再思考--一个总体性理论视角》,《社会学研究》第1期。
    敬乂嘉,2011,《社会服务中的公共非营利合作关系研究--一个基于地方改革实践的分析》,《公共行政评论》第5期。
    康晓光、韩恒,2005,《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第6期。
    李雪萍、徐娜,2014,《合法性建构:公益类草根NGO的双重困境及脱困的核心》,《学习与实践》第5期。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2012,《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李长文,2016,我国社会组织人才职业化刍议,中国社会组织第11期。
    梁昆、夏学銮,2009,《中国民间组织的政治合法性问题--一个结构-制度分析》,《湖北社会科学》第3期。
    渠敬东,2012,《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唐文玉、马西恒,2011,《去政治的自主性:民办社会组织的生存策略--以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为例》,《浙江社会科学》第10期。
    田凯,2004,《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第4期。
    王诗宗、宋程成,2013,《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文军,2012,《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沃尔特·W·鲍威尔、保罗·J·迪马济奥主编,姚伟译,2008,《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世纪出版社。
    谢菊、马庆钰,2015,《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回顾》,《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许小玲,2012,《政府购买服务:现状、问题与前景--基于内地社会组织的实证研究》,思想战线第2期。
    俞可平,2007,《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6期。
    张紧跟,2015,《治理社会还是社会治理?--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发展社会组织的内在逻辑》,《天津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张紧跟、庄文嘉,2008,《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为例》,《社会学研究》第2期。
    赵孟营,2005,《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周黎安,2014,《行政发包制》,《社会》第6期。
    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周雪光、练宏,2012,《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社会学研究》第5期。
    Haunschild,P.R.,and A.S.Miner.1997“,Mod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mitation:The effects of outcome salience and uncertaint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2:472-500.
    (1)韦伯在其著作《经济与社会》中对行为的正当性以及权威类型进行了探讨,被认为是最早对合法性问题进行的讨论,参见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组织能够成立说明其必然具有一定的内部合法性。参见赵孟营,2005,《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19~125。
    (2)“大国家,小社会”的生存背景,以及社会组织(因为国家选择性发展,所以社会服务型组织占比较大)服务基层的特点,离开政府的支持和承认,社会组织将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