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太阳崇拜文化的源流与传播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Sun Worship Culture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 作者:武仙竹 ; 马江波
  • 英文作者:WU Xian-zhu;MA Jiang-bo;
  • 关键词:三峡地区 ; 太阳崇拜 ; 文化传播 ; 文化融合
  • 中文刊名:SCWW
  • 英文刊名:Sichuan Cultural Relics
  • 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0
  • 出版单位:四川文物
  • 年:2019
  • 期:No.204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三峡地区古居民生业模式的考古学研究”(项目批准号:17XJC780002);;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三峡地区古人类演化及其资源价值研究”(项目编号:KJ130636)的资助
  • 语种:中文;
  • 页:SCWW201902003
  • 页数:7
  • CN:02
  • ISSN:51-1040/K
  • 分类号:37-43
摘要
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城背溪文化中,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太阳神石刻、太阳祭祀神器等。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中国最早的太阳轮。同时,该时期太阳纹符号大量装饰到实用器上。后三峡地区的太阳崇拜逐渐嬗变为崇尚金乌、凤凰等的观念。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产生的太阳崇拜思想,史前时期已从该地区向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广泛传播。源于史前的三峡地区太阳崇拜文化,促进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文化融合。
        
引文
[1]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
    [2]张绪球:《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论》,第14~28页,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3]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秭归东门头》,第73~75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4][英]麦克斯·缪勒著,金泽译:《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第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宜都城背溪》,第119~120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6]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第10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
    [7]杨权喜:《试论城背溪文化》,《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
    [8]孟华平:《峡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谱系研究》,《华夏考古》1993年第3期。
    [9]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
    [10]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第74~86页,文物出版社,1985年。
    [11]吕炯:《巴山夜雨》,《气象学报》1942年第1期。
    [12]武仙竹:《微痕考古——从微观信息认识历史过程的科学探索》,《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年第4期。
    [13]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第6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4]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文物考古十年》,第52页,重庆出版社,2010年。
    [15]北京大学考古学研究中心等:《忠县哨棚嘴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第580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16]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宜昌中堡岛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17]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第16~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万州区文物管理所:《万州糖坊坪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第494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
    [19]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土寨子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
    [20]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国家文物局湖北省三峡考古工作站:《湖北巴东雷家坪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期。
    [21]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秭归何光嘴》,第43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22]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奉节新浦遗址2001年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第311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23]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5~1986年三峡坝区三斗坪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99年第2期。
    [24](西汉)刘安著,阮青注释:《淮南子》卷七《精神训》,第118页,华夏出版社,2000年。
    [25]宜昌博物馆:《湖北秭归县茅坪镇长府沱商代遗址》,《考古》2004年第5期。
    [26]长江水利委员会:《宜昌路家河》,第24页,科学出版社,2002年。
    [27]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第10期。
    [28]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三峡工作队、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巫山双堰塘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第90页。
    [29]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1卷,第728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30]重庆市博物馆等:《万州黄柏溪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第525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3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云阳县文物管理所:《云阳李家坝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第322页。
    [32]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丰都秦家院子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2卷)》,第1264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
    [33]镇江博物馆等:《万州曾家溪墓地考古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第994页。
    [34]沈仲常、王家祐:《记四川巴县冬笋坝出土的古印及古货币》,《考古通讯》1955年第6期。
    [35]郭沫若:《青铜时代》,第8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6](晋)郭璞注,张耘点校:《山海经·南山经》,第9页,岳麓书社,1992年。
    [37](晋)郭璞注,张耘点校:《山海经·海内南经》,第133页。
    [38]管维良:《三峡远古的盐丹文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39]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三峡考古队、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涪陵镇安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第772页。
    [40]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三峡考古队、重庆市忠县文物管理所:《忠县崖脚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第703页。
    [41]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奉节瞿塘关遗址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第90页。
    [4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巴东西瀼口古墓葬2000年发掘报告》,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1卷,第256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43]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文物考古十年》,第34页。
    [44]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庆文物考古十年》,第29页。
    [45]盛竟陵:《“四十八勾”与土家人的太阳崇拜意识》,《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6]周天游:《八家后汉书辑注》,第29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7]李修松:《徐夷迁徙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48]蒋翼骋点校:《左传》,第322~323页,岳麓书社,1988年。
    [49]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第57页,重庆出版社,2011年。
    [50]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忠县宣公募群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第903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51]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丰都镇江汉至六朝墓群》,第311页,科学出版社,2013年。
    [52]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等:《万州包上秦汉墓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第925页。
    [53]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万州蕉芭石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编:《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1卷)》,第885页。
    [54]王江龙:《当代传播学论略》,《新闻大学》1989年第3期。
    [55]贺刚、陈利文:《高庙文化及其对外传播与影响》,《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
    [56]陈声波:《八角星纹与东海岸文化传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7]王守功:《考古所见中国古代的太阳崇拜》,《中原文物》2001年第6期。
    [58]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考古》1962年第6期。
    [5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枣阳雕龙碑》,第265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60]施劲松:《三星堆器物坑的再审视》,《考古学报》2004年第2期。
    [61](明)朱国祯:《湧幢小品》,第52页,中华书局,1959年。
    [62](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一一《郊庙歌辞》,第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63]李昆声、黄德荣:《中国与东南亚的古代铜鼓》,第181~278页,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64]孙华:《四川盆地的青铜时代》,第242~245页,科学出版社,2000年。
    [65](晋)郭璞注,张耘点校:《山海经·海外西经》,第119页。
    [66](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第37页,中华书局,1994年。
    [67](晋)郭璞注,张耘点校:《山海经·大荒南经》,第158页。
    [68]何新:《诸神的起源》,第107~115页,三联书店,1986年。
    [69]王凤阳:《古辞辨(增订本)》,第37页,中华书局,2011年。
    [70]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51~5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71]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第3~47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