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国”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maginary China" and the Genesis of Chinese Film School
  • 作者:李飞
  • 英文作者:Li Fei;
  • 关键词:想象中国 ; 中国电影学派 ; 发生
  • 中文刊名:BDY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 机构: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149
  • 语种:中文;
  • 页:BDYX201905004
  • 页数:10
  • CN:05
  • ISSN:11-1677/J
  • 分类号:21-30
摘要
作为一种理论话语体系,中国电影学派发生的年代与叙述的年代同样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本身蕴含着理论自觉与范式革命的意义。在这个话语体系中,蕴含着对中国想象与中国美学的想象的安置:即通过"想象中国",处理中国电影的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关系。如果对中国电影学派话语进行追溯,其发生于新时期。伴随着"中国性"的发掘与对此前时代传统的发明,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具有中国电影学派意味的两个传统——影戏传统与导演的谱系。本研究从思想史路径进入,将运用发生学与范式理论,重返新时期历史场景中,试图诠释这种"想象中国"的实践如何同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勾连在一起,以及这种文化自觉对今天再度讨论中国电影学派的意义。
        
引文
[1]以电影学领域最具学术性的刊物《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上陆续集中刊登了响应论文集中探讨中国电影学派的问题。请参见王海洲.“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核[J].电影艺术,2018(2):3-8.陈犀禾,翟莉滢.国家理论:电影理论中的中国学派和中国话语[J].电影艺术,2018(02):9-13;李道新.郑正秋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J].电影艺术,2018(02):14-21.饶曙光,李国聪.钟惦棐与中国电影学派[J].电影艺术,2018(3):88-95.孟琪.如何建构中国电影学派--对话与商榷:中国电影学派的界定、主体建构与发展策略[J].当代电影,2018(5):4-17.如何建构中国电影学派[J].当代电影,2018(5):6;檀秋文.建构“中国电影史学派”刍议[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2):5-13.
    [2]侯光明,支菲娜.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侯光明访谈[J].电影艺术,2018(02):109.
    [3]贾磊磊.中国电影学派建构的反向命题[J].电影艺术,2018(02):24.
    [4]这说法语出陈氓,后来徐泓著有纪念他的文集,就用的是《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参见徐泓.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5]项飙.中国社会科学“知青时代”的终结[J].文化纵横,2015(06):70-79.
    [6]在霍布斯鲍姆看来,“被发明的传统”这一说法,是在一种宽泛但又并非模糊不清的意义上被使用的:它既那些确实被发明、建构和正式确立的“传统”,也包括那些在某一些短暂的、可确定年代的时期中(可能只有几年)以一种难以辨认的方式出现和迅速确立的“传统”。参见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
    [7]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79(03):79-80.
    [8]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78.
    [9]张卫.电影的“文学价值”质疑[J].电影文学,1982(06):84-87.
    [10]胡克.四代电影导演与视觉启蒙[J].电影艺术,1990(03):125-134.
    [11]影坛脚夫滕文骥[J].电影艺术,1995(01):40-45.
    [12]吴贻弓,汪天云.承上启下的群落--关于“第四代”电影导演的对话[J].电影艺术.1990(04):17-24.
    [13]张暖忻,吴冠平.感受生活[J].电影艺术,1995(04):60-67.
    [14]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
    [15]李杨.重返“新时期文学”的意义[A],洪子诚,程光炜等编.重返八十年代[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16]丁亚平.序言.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5-14.
    [17]钟惦棐.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J]文艺研究,1981(04):42-46.
    [18]此种提法见于时任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的讲话。沈雁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的民族新电影--文化部沈雁冰部长在优秀影片授奖大会上的讲话[J].电影艺术,1957(04):1-3.
    [19]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J].开放时代,2007(02):5-41.
    [20](印度)阿吉兹·阿罕默德,易晖译.在理论内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6.
    [21]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向革命文艺高峰前进的誓师大会--记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J].电影艺术,1960(09):42-44.
    [22]林年同,古苍梧.关于当前中国电影创作问题的意见[J].明报.电影通讯,1980(18):27-31.
    [23]钟惦棐.电影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1.
    [24]关于这段公案,详情可参见陈犀禾,翟莉滢.国家理论:电影理论中的中国学派和中国话语[J].电影艺术,2018(02):9-13.
    [25]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61
    [26]林年同.中国电影的特点[J].电影文化,1983(01):14-17.
    [27]林年同,古苍梧.关于当前中国电影创作问题的意见[J].明报.电影通讯,1980(18):27-31.
    [28]林年同.中国电影美学[M].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49.
    [29]陈犀禾,潘国美.钟惦棐的新美学和中国的新电影--论钟惦棐的美学思想和历史地位[J].当代电影,2007(3):6-9.
    [30]钟惦棐.一张病假条儿[J].电影通讯,1980(10):34-35.
    [31]钟大丰与陈犀禾在当时写了一系列的“影戏论”方面文章,具体论述可以参见钟大丰.论“影戏”--初期中国的电影观念及其银幕体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5(02):54-92.钟大丰.“影戏”理论历史溯源[J].当代电影,1986(03):77-82.钟大丰.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上)──再论“影戏”[J].电影文学,1994(01):4-7.钟大丰.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下)--再论“影戏”[J].电影艺术,1994,(02):4-7.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J].当代电影,1986(01):84-92.
    [32][美]保罗康纳顿,纳日碧力格译.社会如何记忆: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
    [33]钟大丰.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上)──再论“影戏”[J].电影文学,1994(01):4-7.
    [34]钟大丰.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上)──再论“影戏”[J].电影文学,1994(01):4-7.
    [35]周剑云,汪煦昌.影戏概论[A].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22-23.
    [36]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J].当代电影,1986(01):84-92.
    [37]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J].当代电影,1986(01):84-92.
    [38]李泽厚.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之一瞥[A].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C].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209.
    [39]张慧瑜.“影戏论”的形成--重提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电影史学研究[J].电影艺术,2013(03):103-111.
    [40]罗伯特·扬等.白色神话:书写历史与西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8.
    [41]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2]赵刚.方法作为救赎(序)[A].贺照田.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43]夏中义.新潮学案[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6:31.
    [44]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J].当代电影,1986(01):84-92.
    [45]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J].当代电影,1986(01):84-92.
    [46]杨远婴.电影学笔记[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5
    [47]黄式宪.中国大陆“新电影”的现代性[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9(02):4-33.
    [48]黄式宪.中国电影导演“星座”及其艺术谱系[J].当代电影,1992(06):79-87.
    [49]杨远婴.电影学笔记[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1
    [50]杨远婴.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J].当代电影,2001(06):99-105.
    [51]参见杨远婴.导演的谱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52]王志敏.第五代电影对中国电影的主要贡献[J].当代电影,2005(03):24-28.
    [53]见戴锦华.雾中风景[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4]王飞.试论“第三世界美学”--兼谈中国电影学派建构与“中国”叙述.在广州大学印象中的中国与世界青年工作坊宣读论文,2018年7月1日.
    [55]吴孟辰.要开拓性地抓好外国影片的进口问题.中国电影年鉴(1995),光盘版.
    [56]从狼来了到狼群来了--学者戴锦华谈进口大片[EB/OL].http://ent.sina.com.cn/m/f/2002-03-01/74242.html.
    [57]萧知纬,尹鸿,何美.好莱坞在中国:1897-1950年[J].当代电影,2005(06):65-73.
    [58]克罗齐,田时纲译.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5.
    [59]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A].刘豪兴编.文化的生与死[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