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实践的嬗变与正当性危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赵梦溪
  • 关键词:舆情 ; 实践 ; 嬗变 ; 正当性
  • 中文刊名:DACB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 机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当代传播
  • 年:2019
  • 期:No.204
  •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化社会与移动舆论场的引导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6JD001
  • 语种:中文;
  • 页:DACB201901021
  • 页数:5
  • CN:01
  • ISSN:65-1201/G2
  • 分类号:67-71
摘要
自舆情概念兴起以来,如何证明其合理性备受关注,相关实践也成为权力博弈和知识生产的重要场域。围绕舆情的正当性危机,本文首先对舆情实践的源起和嬗变进行考察,进而从理性论证、经验认同两个维度探讨危机的源起与深化。本文认为,当下的舆情实践在了解民意与引导民意的价值冲突中,陷入了道德论证的悖论与内部认同的困惑;这种危机折射了现代民意的价值理性与制度安排的内在冲突,并反映出人们对普遍的现代社会控制的反思。
        
引文
(1)(36)胡泳、陈秋心:《舆情:本土概念与本土实践》,《传播与社会学刊》2017年第40期。
    (2)本文从最广泛意义上界定民意一词,即人们对重要问题所表达的偏好的复合体,见Hennessey,B.C.(1985).Public Opinion.Belmont,C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pp.8-13。
    (3)刘杨:《正当性与合法性概念辨析》,《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3期。
    (4)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序第7页。
    (5)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与舆情研判》,《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6)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绪第17页;祝华新:《舆情监测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记者》2014年第7期。
    (7)黄旦:《民主和效率:舆情分析与中国社会治理》,2014年“社会舆情分析与社会治理创新”学术论坛;胡泳、陈秋心:《舆情:本土概念与本土实践》,《传播与社会学刊》2017年第40期。
    (8)2014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网络舆情研究阳光共识》,强调从事舆情监测而非舆情监控,《人民日报》2014年2月27日20版。
    (9)李爽、文涛:《夹缝中的舆情分析师》,《财会月刊》2014年第27期。
    (10)Blumer,H.(1948).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Polling.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3,542-554.
    (11)(42)[美]普赖斯著,邵志择译:《Public Opinion》,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147页,第148页。
    (12)[美]鲍尔等编,朱进东译:《政治创新与概念变革》,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序第1-2页。
    (13)早期“舆人”属“皂舆隶僚仆台圉牧”八等贱役之人,但不同于布衣百姓或奴隶。见《春秋左传正义》卷34《襄公二十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90页。
    (1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177《崔慎由列传》,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585页。
    (15)[宋]包拯:《包拯集》卷1《致君·七事》,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页。
    (16)林语堂著,王海、何洪亮译:《中国新闻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1页。
    (17)《晋书·王沉传》中首见舆论的表述:“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
    (18)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19)魏源:《魏源集》上册《默觚下·治篇十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67-68页。
    (20)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理论界》2010年第9期。
    (2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22)钱穆:《国史新论》,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2页。
    (23)唐小兵:《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自我理解》,《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4)王栻主编:《严复集》(第5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14页。
    (25)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页。
    (26)丁柏铨:《略论“舆论倒逼”》,《新闻记者》2013年第4期。
    (27)祝华新:《“两个舆论场”的由来和融通之道》,《南方传媒研究》2012年第38辑。
    (28)(38)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29)评论员文章:《做好舆情分析是有效引导的前提》,《中国记者》2001年第3期。
    (30)王来华:《中国特色舆情理论研究及学科建设论略》,《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31)唐绪军:《由“宣传”到“舆论”意味着什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29日第4版。
    (32)祝华新:《舆情监测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记者》2014年第7期。
    (33)Bernays,E.L.(1928).Propaganda.New York:N.Y.Horace Liveright,p.37.
    (34)Ellul,J.(1965).Propaganda:the Formation of Men’s Attitude.Translated by Konrad Kellen and Jean Lerner,NY:Alfred A.Knopf.
    (35)刘海龙:《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303页。
    (37)本节经验材料来自作者对东部某省互联网治理的田野调查,调查围绕互联网治理议题开展深度访谈、焦点组及后期追访;材料包括政府、媒体及网民代表的访谈,以及政府相关文件和舆情报告。
    (39)林闽钢:《超越“行政有效,治理无效”的困境--兼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突破点》,《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5期。
    (40)受访者为L市网信办负责人。
    (41)[德]卡尔·曼海姆著,黎鸣等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出版社2014年版,第152页。
    (43)Rhodes,R.(1996).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Studies,XLIV,p.658.
    (44)Lee,C.K.,&Zhang,Y.(2013).The Power of Instability:Unraveling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Bargained Authoritarianism i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