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角度叙述海南环境变迁——张朔人等《海南人口与生态问题历史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Description of Hainan's Environmental Change from Perspective of Human-Nature Interaction:A Review of Historical Study on Population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in Hainan by Zhang Shuoren
  • 作者:崔思朋
  • 英文作者:Cui Sipeng;
  • 中文刊名:NJL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30
  • 出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19;No.75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与地图绘制”(13&ZD08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00年来中国农业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环境影响”(41371148)
  • 语种:中文;
  • 页:NJLS201903008
  • 页数:7
  • CN:03
  • ISSN:32-1607/C
  • 分类号:87-93
摘要
<正>自美国学者纳什(Nash)1970年首次提出"环境史"一词并发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后,西方多国学者将环境史研究引入历史学科之中。目前,环境史研究是国内外学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环境史"研究进入我国始于20世纪末,并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最近有幸拜读了海南大学张朔人教授新著《海南
        
引文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52-1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0.
    [3]马立博.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M].关永强,高丽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张研. 17—19世纪中国的人口与生存环境[M].合肥:黄山书社,2008:275.
    [5]崔思朋.游而牧之:游牧生产方式及其生态哲学智慧[J].青海民族研究,2018(3):89-94.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9.
    [7]崔思朋.环境史:从自身学科反思到生态文明建设支撑——2016年云南大学首届“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模式”学术论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124-131.
    [8]谢和耐.中国社会史[M].黄建华,黄迅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4.
    [9]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
    [10]龚丽娟.“自然人化”的超循环发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55-66.
    [11]王嘉川.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J].学术研究,2007(12):101-105.
    [12]刘燕华,李秀彬.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54.
    [13]刘思华.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的若干回忆——兼述我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8-30.
    [14]潘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N].学习时报,2006-09-27.
    [15]汪冰,余振国,姚霖.历史语境下生态文明内涵及其特征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