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南说书人的乡村地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Status of Storytellers in Jiangnan Rural Area in Modern Times
  • 作者:郝佩林 ; 小田
  • 英文作者:HAO Peilin;XIAO Tian;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oochow University;
  • 关键词:传统社会 ; 乡村 ; 教化 ; 说书 ; 评话 ; 弹词 ; 评弹
  • 英文关键词:tradional society;;rural area;;education;;storytelling;;pinghua;;tanci;;pingtan
  • 中文刊名:SSF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5-25
  • 出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47;No.260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14ZDB041)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SFS201803017
  • 页数:7
  • CN:03
  • ISSN:31-1120/C
  • 分类号:138-144
摘要
近代江南说书人的社会地位不宜笼统而论,他们在乡村的好名声为其赢得了"先生"般的地位。在江南乡人心目中,说书先生博闻强识,以历史知识启慧,以传统伦理教化,堪比传道授业的师者。这样的师者,靠的不是冬烘式的思想灌输,而是运用口技、乡谈和角色扮演等妙趣横生的艺术技法,在愉悦的氛围中触抵乡民的心灵。在乡村共同体中,说书人的体面行头成为他们自塑"先生"形象的重要符号,更让乡民钦敬的,是说书人身上所体现的周急继乏的乡绅行谊、谨严的职业操守以及社会责任感。修行砥名的说书人所获得的良好评价和社会承认决定了其在乡村社会的先生地位。这种地位源自近代江南乡村世界的日常逻辑,非贱视民间艺术的知识精英所能理解。
        In modern times,the social status of storytellers in Jiangnan area should not be discussed generally,because their reputation in the countryside earned them the respectable status equal to the"master". In Jiangnan area,villagers regarded storytellers as teachers who had wide learning and retentive memory,enlightened people with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educated people by traditional ethics. Furthermore,storytellers touched the hearts of the villagers in a cheerful atmosphere by their witty words and artistic skills such as vocal imitation,dialect and role play instead of pedantic infusion of ideas. In the rural community,storytellers dressed decently for their profession and they became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master". What the villagers admired and respected was the strict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storytellers who would help the poor and those who were in need,and their conduct matched that of the landed gentry. Therefore,the storytellers earned favorable social recognition and their status as the"master"in rural society by their code of ethics. This followed the daily logic of the rural world in Jiangnan area and this may not be understood by those intellectual elites who despised folk art.
引文
(1)周良:《说书的王周士》,周良主编:《评弹艺术》(第19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本文中的说书人指苏州评弹艺人。
    (2)小相:《书艺古今谈》,《申报》1938年11月18日,第4张第13版。
    (3)张静庐编著:《中国小说史纲》,泰东书局1921年版,第60页。
    (4)易生:《记一个天才的弹词家》,《申报》1934年10月3日,第4张13版。
    (5)大多数苏州评弹研究者们都会同意近代说书人自己的说法:“当时说书的是被人看轻的,属于下等人。”(周玉泉:《谈艺录》,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书坛口述历史》,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检讨近代说书人的从艺生涯,研究者归纳出当时社会对于说书人的基本态度:“说书的确是个低贱的行业。”(万鸣:《严雪亭评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注意到说书人地位的差别,俞明指出:“艺人的文化修养不同,技艺水准高低不等,艺人的名声、地位、待遇也各个不同。响档红角收入丰厚……大多数先生只能在小码头流动,收入菲薄。”(俞明:《评弹人家》,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事实上,决定社会地位的变量不仅仅是收入的多少、响档与漂档的差别,“身为苏州响档的说书人也是要到中小码头去的”(唐力行:《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总序》,唐力行主编:《别梦依稀:说书人唐耿良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4页)。
    (6)顾锡东:《顾锡东文集》(文论卷),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7)[宋]曾巩:《曾巩集》,陈杏珍等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18页。
    (8)[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祝敏徹、孙玉文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14页。
    (9)老听:《书坛杂话》,《艺海周刊》1939年第7期,第5页。
    (10)横云阁主:《钱雁秋之后西厢》,《书坛周刊》1948年第22期,第1页。
    (11)吴宗锡主编:《评弹文化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页。
    (12)左畸:《书场杂咏》,苏州市评弹研究室1981年编印,第12页。
    (13)唐耿良:《别梦依稀》,唐力行整理,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1页。
    (14)[清]徐珂编撰:《清稗类钞·音乐》(第10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45页。
    (15)万鸣:《严雪亭评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16)蓉城旅客:《过去的书坛健将》(下),《弹词画报》1941年第3期,第3版。
    (17)巴玲:《说书在农村》,《新闻报》1947年4月12日,第12版。
    (18)陈汝衡:《说书小史》,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59页。
    (19)彭本乐:《评弹家录》,周良主编:《演员口述历史及传记》,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页。
    (20)胜境:《告海内说书家》,《申报》1921年4月28日,第5张第17版。
    (21)黄志良:《重续评弹情》,周良主编:《评弹艺术》(第38集),2007年12月,第1页。
    (22)陈虞孙:《门外谈艺:评弹畅想篇》,苏州评弹研究协会编:《评弹艺术》(第1集),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23)阎锡珍:《农村娱乐与新农村之建设》,《新农村》1935年第23期,第46页。
    (24)甘豫源编:《乡村教育》,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690),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25)彭本乐:《评弹家录》,周良主编:《演员口述历史及传记》,古吴轩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页。
    (26)退之:《说书闲谭》,《申报》1929年10月30日,本埠增刊第3版。
    (27)《陈云同志与评弹界交往实录》,周良主编:《评弹艺术》(第19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28)陶赓虞:《书坛偶忆》,《申报》1938年12月19日,第4张第15版。
    (29)徐正学编纂:《中国农村建设计划》,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续编)》(0765),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71页。
    (30)施中一:《旧农村的新气象》,苏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1933年,第17页。
    (31)蒋茂春:《“说书”在民众教育上之价值及其改进》,《教育与民众》1935年第15期,第2页。
    (32)菡子:《玉树临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33)思:《说书琐弹》,《申报》1927年4月29日,本埠增刊第2版。
    (34)陈醒华:《一个乡村里的塾师》,《绍兴民友》1935年第13卷第6期,第7页。
    (35)乔启明:《乡村社会区划的方法》,《乔启明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32页。
    (36)金亚声:《说书和教书》,《新闻报》1948年6月1日。
    (37)百批:《书坛小常识:口技》,《弹词画报》1941年第29期,第2版。
    (38)吴强:《我的爱好和我的心愿》,苏州评弹研究会编:《评弹艺术》(第3集),中国曲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39)艺堂:《乡镇上的会书》,苏州市评弹研究会编:《评弹艺术》(第3册),中国曲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69-270页。
    (40)横云阁主:《乡谈》,《茶话》1946年第3期,第130页。
    (41)陈汝衡:《说书小史》,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82页。
    (42)道听:《赵筱卿的乡谈》,《上海生活》1938年第2卷第7期,第60页。
    (43)黄茂忠:《浅说“乡谈”》,苏州评弹研究会编:《评弹艺术》(第12集),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44)徐铸成:《评弹忆昔》,徐铸成:《旧闻杂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页。
    (45)顾鸿希等:《常熟评弹史话》,《文史资料辑存》(第12辑),常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5年编印,第123页。
    (46)蓉城旅客:《过去的书坛健将》(中),《弹词画报》1941年第2期,第3版。按,钱裕卿,所引原文称“钱玉卿”。
    (47)退之:《说书闲谭》,《申报》1929年10月30日,本埠增刊第3版。
    (48)黄影呆:《两件有趣味的瞎新闻》,《申报》1929年3月25日,第5张第17版。
    (49)恂子:《在乡下听书回来》,《申报》1935年1月29日,第3张12版。
    (50)蒋茂春:《“说书”在民众教育上之价值及其改进》,《昆华民众教育》1933年第3卷第6期,第2页。
    (51)蒋茂春:《“说书”在民众教育上之价值及其改进》,《昆华民众教育》1933年第3卷第6期,第2页。
    (52)师爷:《书场与乡镇社会》,《吴江日报》1932年8月2日,第2、3版。
    (53)梦生:《响档与漂档》,《弹词画报》1941年第43期,第2版。
    (54)金声伯:《田少山趣事》,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编:《评弹艺术》(第18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
    (55)金曾豪:《蓝调江南》,古吴轩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6页。
    (56)静:《衣服》,《上海生活》1939年第3卷第1期,第78页。
    (57)俞明:《评弹人家》,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58)静:《衣服》,《上海生活》1939年第3卷第1期,第78页。
    (59)邹红雁:《童年的艺术启蒙》,苏州市评弹研究会编:《评弹艺术》(第9集),中国曲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60)魏含英:《从艺琐忆》,《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苏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编印,第208-209页。
    (61)恂子:《在乡下听书回来》,《申报》1935年1月29日,第3张12版。
    (62)蒋诒谷:《来江阴演出的评弹响档》,《江阴文史资料》(第13辑),江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年编印,第80页。
    (63)菊高:《谈马如飞》(中),《苏州明报》1934年8月13日,第2版。
    (64)道友:《说书人之带挡》,《铁报》,1947年1月30日,第2版;东峰:《书场杂谈:书德与书品》,《夜报》1948年9月27日,第2版。
    (65)周云麟、倪萍倩:《马如飞轶事》,苏州市评弹研究室编印,1986年版,第29-32页。
    (66)唐耿良:《别梦依稀》,唐力行整理,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7页。
    (67)据唐耿良在《别梦依稀》(第32页)中回忆,20世纪40年代在吴江盛泽东方书场说书,生意很好,“说了20天赚得的钱便买了三匹电力纺(丝绸料)”。常熟弹词名家陈希安儿时小名阿喜,20世纪40年代母亲之所以让他从艺,就是看中了说书人的待遇:“小有名气的评弹演员收入都很可观。而且吃住全由书场老板承担,招待大多很热情。……阿喜去学书岂不是捧上了金饭碗!”见彭本乐:《书坛常青松——弹词艺术家陈希安的故事》,周良主编:《评弹艺术》(第38集),苏州评弹研究室2007年编印,第163页。
    (68)殷业成主编:《碧溪镇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按:常熟人将站立在书场门口不出钱听书者,谓之“听转书”;见左畸:《书场杂咏》,苏州市评弹研究室1981年编印,第8页。
    (69)周德华:《听戤壁书》,庄鲁生等主编:《吴江风情》,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70)枫:《松陵书话》,《弹词画报》1941年第62期,第2版。
    (71)朱琪等:《常熟书场旧闻》,《文史资料辑存》(第12辑),常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5年编印,第93-94页。
    (72)《江湖侠士马如飞》,《上海生活》1939年第3卷第9期,第57页。
    (73)[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第10册),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38页。
    (74)费孝通:《中国绅士》,惠海鸣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75)费孝通:《乡土重建》,上海观察社1948年版,第70-71页。
    (76)邹树文:《新生活与乡村建设》,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续编)》(0765),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285页。
    (77)[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
    (78)东峰:《书德与书品》,(常熟)《夜报》1948年9月27日,第2版。
    (79)魏含英:《从艺琐忆》,《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苏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编印,第198页。
    (80)顾邬:《说书先生》,《申报》1936年4月12日,本埠增刊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