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共和行政”历史真相新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杜勇
  • 关键词:西周 ; 共和行政 ; 共伯和 ; 二相共和 ; 首席执政
  • 中文刊名:RWZZ
  •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 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人文杂志
  • 年:2019
  • 期:No.27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西周史》”(17ZDA1789)
  • 语种:中文;
  • 页:RWZZ201905004
  • 页数:10
  • CN:05
  • ISSN:61-1005/C
  • 分类号:27-36
摘要
关于"共和行政"的真相问题,以往学者或信《汲冢纪年》"共伯和干王位",或持《史记》"二相行政"说,久讼不决,殆成千古疑案。近出清华简《系年》有厉王流彘"共伯和立"的记载,可与《纪年》相呼应,似乎加强了人们从《纪年》不从《史记》的信心。实际上,国人暴动赶走厉王以后,畿内诸侯共伯和并未篡位自立,而是以三公首席执政的身份,会同召公、周公执掌王室大政,以共伯和的名义发布国家政令,以共和作为年号,组成贵族合议制政府,维持中央政权的运行。在王室无君的情况下,这种合议制政府的执政大臣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朝廷权力运行的制度规范,因而被称为"诸侯释位以间王政"或"共伯和摄行天子事"。这可能就是西周"共和行政"的历史真相!
        
引文
(1)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共和》,中华书局,1963年,第204~208页。
    (2)诸如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58~59页;晁福林:《论“共和行政”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王雷生:《关于“共和行政”若干历史问题的再考察》,《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陶兴华:《西周“共”地所在与共伯和“入为三公考”》,《历史地理》第2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刘丽文:《“共和行政”真相探赜》,《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等等。
    (3)《史记·三代世表·索隐》,中华书局,1982年,第504页。
    (4)[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2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后引同此)。
    (1)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黄永年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页。
    (2)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2),中西书局,2011年,第136页。
    (3)《晋书》卷51《束晳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32页。
    (4)《史记·周本纪·索隐》,中华书局,1982年,第144页。
    (5)《史记·周本纪·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144页。
    (6)⑩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第581~582、581页。
    (7)[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让王》,《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年,第423页。
    (8)日知:《释共和——共伯[和]可以休矣》,《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9)[清]惠士奇:《礼说》卷7《春官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宋]罗泌:《路史》卷23《发挥二·共和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史记·周本纪·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144页。
    (12)[宋]罗泌:《路史》卷27《国名纪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清]魏源:《魏源全集》第1册《诗古微》,岳麓书社,2004年,第548页。
    (14)[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第101页。
    (15)王雷生《关于“共和行政”若干问题的再考察》一文,根据《诗·大雅·六月》云“薄伐犭严玁狁,以奏肤公。有严有翼,共武之服”,硬生生臆造出一个“共武公”,并认为他就是共伯和,不可凭信。
    (16)《史记·周本纪·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144页。
    (17)《毛诗正义》卷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321页。
    (18)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95页。
    (19)刘卓异:《“共伯和”不是卫武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18日。
    (20)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卷10《殷周制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88页。
    (21)《春秋左传正义》卷5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113页。
    (22)[清]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37页。
    (23)[宋]罗泌:《路史》卷33《发挥二·共和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清]顾炎武:《日知录》卷25《共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第101页。
    (26)《史记·周本纪》《齐太公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第144、1482页。
    (27)《汉书·古今人表》注,中华书局,1962年,第899页。
    (28)[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1年,第101页。
    (29)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共和》,中华书局,1963年,第204页。
    (30)[宋]罗泌:《路史》卷13《炎帝纪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谥法解》(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43、645页。
    (32)《春秋左传正义》卷1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817页。
    (33)《毛诗正义·大雅·江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573页。
    (34)《春秋左传正义》卷5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2114页。
    (35)《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注引,中华书局,1982年,第40页。
    (36)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共和》,中华书局,1963年,第204页。
    (37)《国语·周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5页。
    (38)《史记·晋世家·正义》,中华书局,1982年,第1637页。
    (39)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共和》,中华书局,1963年,第204页。
    (40)[宋]苏辙:《古史》卷4《周本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1)杜勇:《清华简〈祭公〉与西周三公之制》,《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
    (42)杜勇:《从井氏采邑看西周世卿制度的尊贤功能》,《古代文明》2018年第4期。
    (43)[宋]罗泌:《路史》卷27《国名纪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4)③ [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第226页。
    (45)《春秋左传正义》卷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732页。
    (46)《春秋左传正义》卷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788页。
    (47)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2),中西书局,2011年,第136页。
    (48)[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让王》,《诸子集成》(3),上海书店,1986年,第423页。
    (49)[晋]杜预:《春秋释例》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春秋左传正义》卷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718页。
    (51)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7),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114页。
    (52)张政烺:《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朱凤瀚等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第258页。
    (53)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文史》第17辑,中华书局,1983年。
    (54)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第154、156、160页。
    (55)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增订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9~120页。
    (56)张长寿、陈公柔、王世民:《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79页。
    (57)张政烺:《张政烺批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朱凤瀚等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第258页;晁福林:《试论“共和行政”及相关问题》,《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1期。
    (58)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第238页。
    (59)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0年,第144页。
    (60)《汉书·地理志上》注引,中华书局,1962年,第1554页。
    (61)[宋]罗泌:《路史》卷27《国名纪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2)杜勇:《清华简〈祭公〉与西周三公之制》,《历史研究》2014年第4期。
    (63)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第21页。
    (64)[宋]欧阳修:《欧阳文粹》卷2《春秋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5)[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