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的伦理思想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Li Zehou's Ethical Thoughts
  • 作者:陈来
  • 英文作者:Chen Lai;Department of Philosophy,Tsinghua University;
  • 关键词:李泽 ; 伦理 ; 理性凝聚 ; 人性能力
  • 英文关键词:Li Zehou;;ethics;;rational cohesion;;ability of human nature
  • 中文刊名:FDDX
  • 英文刊名: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清华大学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61;No.300
  • 语种:中文;
  • 页:FDDX201901002
  • 页数:13
  • CN:01
  • ISSN:31-1142/C
  • 分类号:7-19
摘要
李泽厚的伦理思想中,理性凝聚是指"理性支配感性"。按照理性凝聚的思想,理性的主宰应是文化心理最关键和最重要之所在,而这样一来,李泽厚的思想就应该走向理性本体,而不是他实际走向的情本体。"和谐高于正义"是李泽厚对照"权利高于善"提出的,这是李泽厚后期伦理学提出的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命题和口号,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李泽厚的伦理学体系并没有真正支持这一口号,因为只有完全奠基于儒家伦理,这个口号才能找到其坚实基础,彰显其伟大作用。
        In Li Zehou's ethical thoughts,rational cohesion means "reason's domination of sensibility. "According to the thoughts of rational cohesion,the domination of reason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rucial part of cultural psychology. In this way,it should move towards rational ontology rather than emotional Noumenon which Li Zehou actual trended. "Harmony above Justice"was put forward by Li Zehou in contrast to "right is higher than good,"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valuable proposition and slogan put forward by Li Zehou's ethics in his later period of great significance. But Li Zehou's ethics system did not really support this slogan,because only based on Confucian ethics,this slogan can find its solid foundation and demonstrate its great role.
引文
(1)(2)李泽厚:《哲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1、4页。
    (1)(2)(3)(4)(5)李泽厚:《哲学纲要》,第5、8、14、14、106页。
    (6)李泽厚:《哲学纲要》,第102页。李泽厚还说:“将生物的自然本性提升为一整套观念体系和制度秩序,以之定出是非观念、善恶标准,这也就是‘缘人情而制礼’(司马迁:《史记·礼书》),并将培育三者(情感、能力、善恶观念)合为一体,……这是中国文化伟大的‘转换性创造’即自然人化:人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哲学纲要》,第110页)
    (1)(2)(3)(4)(5)李泽厚:《哲学纲要》,第50、51、43、50、103页。
    (1)(2)(3)(4)李泽厚:《哲学纲要》,第65、65、69、66页。
    (1)(4)(5)(6)(7)(8)(9)李泽厚:《哲学纲要》,第104、86、100、88、94、96、95页。
    (2)(3)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4、432页。
    (1)(2)(4)李泽厚:《哲学纲要》,第89、99、96页。
    (3)李泽厚自己没有说他是性善论:“我是自然人性论者。人生下来如同动物生下来一样,其本性无所谓善恶;但由于成长在人类的历史环境中,在动物本能基础上,才培育和积淀出人所特有的人性能力、人性情感和某些共同的善恶观念而区别于动物,即中国古人所谓的礼义乃人禽之别。”(《哲学纲要》,第116页)
    (1)(2)(3)(4)(5)(6)(7)李泽厚:《哲学纲要》,第111、113、72、73、72、22、23页。
    (1)(2)(3)(4)(5)李泽厚:《哲学纲要》,第24、15、16、20、21页。
    (1)(2)(3)(4)(5)李泽厚:《哲学纲要》,第4、30、30、30、75页。
    (1)(2)李泽厚:《哲学纲要》,第32、36页。
    (1)(4)李泽厚:《回应桑德尔及其他》,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96、33页。
    (2)(3)(5)(6)李泽厚:《哲学纲要》,第114、115、124、117页。
    (1)(2)(3)(4)(6)李泽厚:《哲学纲要》,第118、118、124、121页。
    (5)李泽厚认为:“在‘哲学’上,海德格尔的‘未知死,焉知生’与孔老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便可做一个对照。……‘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的是,以普通日常生活为本根实在,以细致、丰富、多样的人世冷暖为‘本真本己’,以‘活在世上’的个体与他人的你、我、他(她)的‘共在’关系,来代替个体与Being或上帝的单向却孤独的‘圣洁’关系。‘未知生,焉知死’将‘神圣’建立在这个平凡、世俗、具体的现实生活之中。这就是‘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就是‘布帛寂粟之中,自中有许多滋味,咀嚼不尽’。……在中国传统,‘死’的意义和价值由‘生’来敲定,‘将死放在生的历史系列中去考察、诠释’。不是死,而是生(人活着),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在日常世俗、平凡生活本身中去建立或追求人生目标和生命价值。”(《哲学纲要》,第60页)他又说:“将最高最大的‘乐’的宗教情怀置于这个世界的生存、生活、生命、生意之中,以构建情感本体。这也就是前面讲的由‘理性的凝聚’而最终转化为‘理性的融化和积淀’,由‘立于礼’而‘成于乐’,由‘知之好之’而‘乐之’。在这里,生命与事物、灵与肉并不两分,它们同在一个现实的世间人际中。中国的‘彼苍者天’不是heaven,它超自然又仍是自然(sky)。地亦然。它是那‘厚德载物’可崇奉托付的‘坤德’,又是那非常具体的山水花鸟、乡土草木。从而,中国哲人总强调与自然天地、与山水花鸟、与故土家园相处在浓厚的人世情、人情味的流连依恋之中。就在这里而不必在超自然超人世中去追寻道路、生命和真理。这也即是中国人的‘天、地、国、亲、师’的情感-信仰。”(《哲学纲要》,第63页)
    (1)(2)(3)(4)李泽厚:《回应桑德尔及其他》,第25、51、52、55页。
    (5)(6)麦金太尔:《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美德概念的再讨论》,载《中国学术》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