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知足不辱”思想探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f “Contentment keeps one from disgrace” in Daode Sutra
  • 作者:曾勇 ; 杨洁
  • 英文作者:Zeng Yong;Yang Jie;
  • 关键词:《道德经》 ; 知足不辱 ; 自知 ; 俭欲 ; 微明 ; 长久
  • 中文刊名:WORL
  • 英文刊名: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 机构: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世界宗教研究
  • 年:2019
  • 期:No.176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江西修水稀见道书与民间生命礼俗研究”(批准号:18BZJ042)的阶段性成果;; 鹰潭市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批准号:2016-ytsk04)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ORL201902013
  • 页数:9
  • CN:02
  • ISSN:11-1299/B
  • 分类号:131-139
摘要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其"知足不辱"的思想凝聚着对人生现实困惑的反思。这一思想发端于《震》《艮》,表述于《道德经》,阐发于注本中,表现出一种道学特有的内在理路。"自知"是其前提要素,"俭欲"是其精神要义,"微明"是其行为准则,"长久"是其价值目标。《道德经》"知足不辱"以素朴之道为依归,确立"自知者明""知足之(为)足"等人生理念,告诫并引导世人,在人与道的契合、知与行的统一中,在"以道观身""以身行道"的过程中,通过对嗜欲、外物的切实超越,臻于精神生命的"常足""长久"。
        
引文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45-46页。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81页。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下册),中华书局,2016年,第482页。
    (4)刘思白著,龙若飞校点《周易话解》,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第287页。
    (5)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下册),第492页。
    (6)同上,第500页。
    (7)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第133-134页。
    (8)唐士其:《老子哲学中“无”的三重含义——一个比较哲学的考察》,《哲学研究》2016年第11期,第33页。
    (9)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62-63页。
    (10)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2008年,第144页。
    (11)(宋)葛长庚(白玉蟾):《道德宝章》,《藏外道书》第1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302页。
    (12)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25页。
    (13)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181-182页。
    (14)高亨:《老子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79页。
    (15)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76-77页。
    (16)同上,第176页。
    (17)(宋)葛长庆(白玉蟾)《修道真言》,《藏外道书》第23册,巴蜀书社,1992年,第800页。
    (18)(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745页。
    (19)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142页。
    (20)刘昭瑞:《〈老子想尔注〉导读与译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21)同上,第112页。
    (22)(宋)葛长庚(白玉蟾):《道德宝章》,《藏外道书》第1册,第302页。
    (23)贡华南:《道与盗之辩——〈老子〉的价值取向》,《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第126页。
    (24)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48-49页。
    (25)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2002年,第326页。
    (26)许建良:《〈道德经〉的图谱》,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第175页。
    (27)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728页。
    (28)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231页。
    (29)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35页,
    (30)许建良:《〈道德经〉的图谱》,第20页。
    (31)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9页。
    (32)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140页。
    (33)同上,第139页。
    (34)张岱年:《张岱年全集:4》,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