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惠州人、惠州会馆与海外华人研究的新视野——王琛发教授访谈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New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on Huizhou People,Huizhou Association and Overseas Chinese——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Ong SengHuat
  • 作者:郭平兴 ; 王琛
  • 英文作者:Guo Pingxing;Ong SengHuat;Huizhou University;Shandong University;
  • 关键词:马来西亚 ; 惠州人 ; 惠州会馆 ; 海外华人研究
  • 英文关键词:Malaysia;;Huizhou people;;Huizhou Association;;Overseas Chinese research
  • 中文刊名:DFHY
  • 英文刊名:Local Culture Research
  • 机构:惠州学院;山东大学;
  • 出版日期:2018-12-15
  • 出版单位:地方文化研究
  • 年:2018
  • 期:No.36
  •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特别委托项目“东江流域侨乡研究”(项目编号:GD14TW01-15);; 广东省档案局项目“马来西亚惠州会馆制度档案收集与整理”(项目编号:YDK-117-20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项目编号:17ZDA194)子项目“客家向海外的拓展”;; 2018广东海外名师资助项目客家华人华侨(梅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对外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DFHY201806011
  • 页数:9
  • CN:06
  • ISSN:36-1322/C
  • 分类号:100-108
摘要
惠州人是马来西亚具有鲜明特色的地缘性群体,由惠州人所组成的惠州会馆则是马来西亚重要的华人社团之一,是联系惠州乡亲与祖国原乡之间的重要桥梁。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关于马来西亚惠州人及其社团的学术研究却长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资深海外华人研究的专家,王琛发教授对于马来西亚惠州人和惠州会馆有着精深的研究,其学术观点具有创新性和颠覆性,构建了全新的研究架构,从而为海外华人研究提供了新角度、新思路和新思考。
        Huizhou people is a geographical group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Malaysia, and their association also is very important. Huizhou association is an important bridge between Huizhou villagers and the motherland. However, the relevant academic research was lagging behind due to various reasons. Professor Ong Seng Huat had a profound research on Huizhou people and Huizhou Association in Malaysia. His academic viewpoint had a totally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ubversion, impact and shock. It also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new ideas and new thinking for overseas Chinese research. Some transcripts of oral visits are listed below to help others.
引文
(1)王琛发先生认为:“一个武装自治的商业共同体就是会党,大家一起担风险,谁做得多就分得多。当时的整个开发,华人组织必须以会党的形式组成。会党讲大家平等,大家是兄弟,将中国整个伦理道德融入会党的规矩和行为法则,变成实行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军事性、武装性的。有学者说他是暴力的,不暴力是不行的。在一个没有秩序的地方,到处是山林猛兽,可能有人抢了你的成果。关于会党,有学者借西方人的观点说它是黑社会,但同时又歌功颂德说他们是开拓先贤。会党根本就是华人一个很公开的组织形态,而且有共同的“反清复明”宗旨。”详见郎国华:《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第10页。
    (2)Wong,C.S.(1963).A Gallery of Chinese Kapitans.Singapore:Dewan Bahasa Dan Kebudayaan Kebangsaan,Ministry of Culture,pp.104-105.
    (1)《马六甲惠州会馆》,载赖观福主编:《雪隆惠州会馆馆史》,马来西亚吉隆坡:雪隆惠州会馆第一一八届执委会编印,1997年,第326页。
    (2)王植原:《叶德来传》,吉隆坡:艺华出版印刷有限公司,1958年,第47,88,134页。
    (3)王琛发先生认为“华人的会党不是秘密组织、黑社会,而是武装自治的商业共回体:在1880年之前,工人们也不是以‘契约华工’(俗称“卖猪仔”)的身份存在,而是会党歃血为盟的兄弟。”详见郎国华:《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第3页。
    (1)王琛发先生认为:“前明遗民早期垦殖南洋各地,生活在地方土侯与外国势力环伺之下,一定要建立共同的基本社会形态与规范,却不见得能公然强调自身是明朝部队。当他们面对地方法制不明,缺少社会秩序,还必须迎接不同时代南下新丁,并关注实质的权能与财力分配。于是,作为现实社会组织的‘公司’制度,便可能回应现实需要,‘公司’也是洪门组织各分支对内对外的主体单位。由‘公司’组织包含大哥、二哥、先生、先锋、红棍、十三省议事、柜匙、收柜、代收柜,到领导小范围地区性质的‘草鞋’,还有挂上‘带马’职务的人员负责评鉴以及带进新丁,‘公司’就像一个生产军团,其管理深入扎根到街区里巷的层次。”详见王琛发:《17-19世纪南海华人社会与南洋的开拓——华人南洋开拓史另类视角的解读》,《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2)惠阳市侨务办公室(黄鹏生、邹金城):《惠阳华侨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1999年。
    (3)义兴公司,早期马来亚半岛的秘密会堂之一。
    (4)海山公司,早期马来亚半岛的秘密会堂之一。
    (5)王琛发先生认为:“迁移的心态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原本就有,天地会是强调不同的个人如何在一个新的地方成为一个新的占据体,所以他要给一个借口,要歃血为盟,建立一种拟血缘关系,同时通过神明建立神圣性,变成大家真的都是兄弟。还有一个是生存的意义,比立纲常更大,立纲常只是在当地组成家族,它是‘反清复明’,有一个理想来支持他们在海外奋斗,所以当时早期华人是用这样的心态过去的,开拓者的心态是这种心态。罗芳伯在婆罗洲建立南方共和,内心里面从来没有否认自己是来自中国的子民,他觉得自己只是建立了一个明朝的基地。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你必须先是王侯建国,你才有资格打回中原。”详见郎国华:《发现侨乡:广东侨乡文化调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第13页。
    (1)王琛发:《儒教在南洋的历史、传播与存在意义:天命、神道设教、“祖”“社”与开拓主权的系统观》,载《汉籍与汉学》2018年第1期,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办,第35-51页。
    (2)参考Burns, P.L., and Cowan, C.D.(ed).(1975).Sir Frank Swettenham's Malayan journals 1874-1876. Kuala Lumpur,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1-52。
    (3)参考王植原:《叶德来传》,吉隆坡:艺华出版印刷有限公司,1958年,第66-91页。
    (1)王琛发先生认为:“甚至各‘公司’内部,大‘公司’底下地方性质分支‘公司’,才是维护具体开拓地区的武装自治生产队伍。不同的大‘公司’落实在地方上的分支‘公司’,可能还会支持成员组织以地缘结合的同乡‘公司’互相整合资源与利益。以二房底下的‘义兴公司’为例,其内部便包括很多分支小公司,即使回到中国的组织,不论上海小刀会或是厦门小刀会,起义时总是尊重大公司,挂起‘义兴公司’的旗号。”详见王琛发:《17-19世纪南海华人社会与南洋的开拓——华人南洋开拓史另类视角的解读》,《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1)温梓川:《埋没了的洪门致公堂——兼述与槟城惠州人渊源极深的振汉社、联胜堂》,载槟城:《星槟日报新年特刊》1984年1月1日。
    (2)頼观福主编:《雪隆惠州会馆馆史》,马来西亚吉隆坡:雪隆惠州会馆第一一八届执委会编印,1997年,第59-60页。
    (3)可参考《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章程》,见中共惠阳地委党史研究室编:《东江党史资料汇编》第9辑,1987年12月,第279页。
    (4)惠阳市侨务办公室(黄鹏生、邹金城):《惠阳华侨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1999年。
    (5)頼观福主编:《雪隆惠州会馆馆史》,马来西亚吉隆坡:雪隆惠州会馆第一一八届执委会编印,1997年,第60页。
    (1)王琛发著《惠州人在大山脚开发史上的地位与组织的变迁》,《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第3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0年9月,第178-179页。
    (2)王琛发著《惠州人在大山脚开发史上的地位与组织的变迁》,《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第3期,吉隆坡:华社研究中心,2000年9月,第182-185页。
    (3)王琛发与冷剑波主持《居銮客家生命礼仪调研计划》的总结材料。计划由马来西亚东西方生死学基金会、居銮宏缘文化基金会、台北护理建康大学联合发起。柔佛惠州会馆也是计划的支持单位之一。参见马来西亚《中国报》2017年6月6日报道。
    (4)温故知:《仙师爷与师爷庙》,吉隆坡:辉煌出版社,1987年,第30-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