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笔记对词学理论批评的建构——以对李煜、柳永、苏轼的评价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onstruction of Ci Study Criticism in Sketches of Song Dynasty
  • 作者:丁放
  • 英文作者:Ding Fang;
  • 关键词:李煜 ; 柳永 ; 苏轼 ; 宋代笔记
  • 中文刊名:WXYC
  • 英文刊名:Literary Heritage
  • 机构:安徽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文学遗产
  • 年:2019
  • 期:No.68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笔记考论”(项目编号16BZW058)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XYC201904012
  • 页数:12
  • CN:04
  • ISSN:11-1009/I
  • 分类号:107-118
摘要
宋代笔记中蕴藏着丰富的词学资料,其中,对唐宋以来三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词人李煜、柳永、苏轼,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论述。宋人笔记将李煜词分为亡国前与亡国后两个时期,同情其长于创作短于治国的不幸身世,赞扬其"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词作,肯定其词在抒写士大夫心声方面的贡献。论柳永词,对其俚俗的词风有肯定,有批评,对其大量创制慢词与铺叙手法均予首肯。论苏轼,肯定其提高了词的品位,开创了豪放之风,对其词音律方面的不足及以余力作词,均有微词,对柳苏之争,也有较公允的评价。这些都对后来专门的词话、词选之作,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为中国词学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引文
(1)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册,第3页。吴梅所列之书,分别指张炎《词源》、王灼《碧鸡漫志》、沈义父《乐府指迷》。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与《蕙风词话》合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7页。
    (3)马令《南唐书》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册,第278—279页。又:蔡居厚《诗史》、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一八也有类似记载。
    (4)近人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指出此词未必即去国之作,当去国之时,后主无暇也无心作词,此词当为后来追赋,“教坊、宫娥,乃诗人夸张手法,不定为事实。袁文之说虽是,不免胶柱鼓瑟”。
    (5)郭麐《南唐杂咏》,袁枚《随园诗话》,线装书局2008年版,第4册,第744页。
    (6)陈彭年《江南别录》,明《历代小史》本。
    (7)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3册,第572页。又:李煜善书、画。沈括《梦溪补笔谈》卷二:“后主善画,尤工翎毛。”魏泰《东轩笔录》卷一五:“江南李后主善书,尝与近臣语书,有言颜鲁公端劲有法者,后主鄙之曰:‘真卿之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扠手并脚田舍汉耳。’”可见李煜书画方面颇有造诣且颇为自负。曾慥《类说》卷五二引《翰府名谈》:“江南李主一目重瞳,务长夜之饮,内日给酒三石,艺祖敕不与酒,奏曰:‘不然,何计使之度日?’遂复给之。李主姿貌绝美,艺祖曰:‘公非贵貌也,乃一翰林学士耳。’有诗曰:‘鬓从近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旧黄。’又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皆是气不满,有亡国之悲。”《西清诗话》卷中云:“艺祖云:‘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
    (8)《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07页。
    (9)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4页。
    (10)冯煦《阳春集序》,王鹏运辑《四印斋所刻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光绪王氏家塾本,第331页。
    (11)陈师道《后山诗话》,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上册,第311页。
    (12)唐圭璋等校点《唐宋人选唐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下册,第637页。
    (13)《避暑录话》卷下,《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87册,第49页。
    (14)按:刘天文《柳永年谱稿》、薛瑞生《乐章集校注前言》指出:宋仁宗亲政在景祐元年,此前的天圣元年(1023)至明道二年(1033)是刘太后垂帘决事,故黜落柳永者乃刘太后。笔记小说的记载往往在疑信之间,但这则材料反映了柳永词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则是没有问题的。又张舜民《画墁录》曰:“柳三变既以调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绿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明《稗海》本)
    (15)李清照著,黄墨谷辑校《重辑李清照集》卷四《词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3页。
    (16)近人夏敬观持论较为公允:“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诐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夏敬观《吷庵词评乐章集》,葛渭君《词话丛编补编》,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册,第3445页)
    (17)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页。
    (18)《词谱》卷一〇称:慢“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中国书店2012年版,第175页)。
    (19)宋人对此事也有不同意见,《诗人玉屑》云:“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晁叔用以为东坡如毛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是则然矣。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耳。”(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76页)
    (20)丁放、夏小凤《苏轼词入乐可歌之新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21)《王直方诗话》云:“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云:‘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二《东坡五》,第284页)
    (22)孙克强编著《唐宋人词话》(增订本),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下册,第754页。
    (23)陈■《燕喜词序》,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九《集部》,清光绪万卷楼藏本。
    (24)汤衡《张紫微雅词序》,施蛰存主编《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3页。
    (25)王若虚《滹南诗话》(与《六一诗话白石诗说滹南诗话》合刊本)卷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0—71页。
    (26)元人刘埙《隐居通议》卷一八“诗文工拙”条:“世言杜子美长于诗,其无韵者,辄不可读。曾子固长于文,其有韵者,辄不工。东坡词如诗,少游诗如词。此数公者,皆名儒大才,俱不免有偏处。”(《读画斋丛书》本)
    (27)苏轼撰,茅维编,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五三《与陈季常》,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1569页。
    (28)赵令畤《侯鲭录》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7册,第407页。
    (29)《吹剑续录》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说郛》卷二四,《说郛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册,第429页)
    (30)叶梦得《避暑录话》引苏轼戏秦观的对句:“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山抹微云”为秦观《满庭芳》词句,“露花倒影”为柳永《破阵子》词句。《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二则记载苏轼批评秦观学柳词,秦观否认,苏轼举出秦词“销魂当此际”为证,秦观“惭服”。
    (31)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中,第70页。
    (32)参见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四部丛刊》景明本《樊川文集》卷九。原文作:“(李戡)尝痛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妇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册,第185页)
    (3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5页。
    (34)参见凌郁之《宋代文学雅俗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的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