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溪与聂双江——《致知议略》中的良知论争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Wang Longxi and Nie Shuangjiang——The Argument of Conscience in the “knowledge of knowledge and discussion”
  • 作者:福田殖 ; 胡嘉明 ; 关春红
  • 英文作者:Fukuda;Hu Jiaming;Guan Chunhong;
  • 关键词:王龙 ; 聂双江 ; 动静良知
  • 英文关键词:Wang Longxi;;Nie Shuangjiang;;move;;quiet;;conscience
  • 中文刊名:GZWS
  • 英文刊名:Guizhou Culture and History
  • 机构: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8-15
  • 出版单位:贵州文史丛刊
  • 年:2018
  • 期:No.166
  • 基金: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近现代哲学的转换研究”(12XZX014)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ZWS201803003
  • 页数:7
  • CN:03
  • ISSN:52-1004/K
  • 分类号:10-16
摘要
在阳明后学当中,围绕"良知"命题之辩驳向来不绝。王龙溪与聂双江在《致知议略》中对"良知"之究竟义展开反复论争,成为王门的重要议题。王龙溪肯定"良知现成",从变化生成之"动"的立场对"良知"作以理解,阐明人须"反诸一念良知",返归于跃动之生命实相与本来;而聂双江则直言"良知归寂",从"未发之中"之"静"的角度,指出须于"绝对的孤独中"直觉内心,在静坐瞑想中追求宇宙生命与实践伦理的统一。王龙溪与聂双江对于"良知"之论争作为王门的重要议题,既充分彰显出"良知"问题的张力,也实然推动了阳明后学中关于"良知"义理的进展。
        In the later study of Yangming, there is always a debate about the proposition of conscience. Wang Longxi and Nie Shuangjiang both began to argue repeatedly about the true meaning of"conscience"in the"knowledge and discussion",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topic of Wang scholars. Wang Longxi not only affirms the"conscience ready-made", but also mak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conscience"from the position of the"movement"of the changing generation,and clarifies that the man must"oppose all the thought of conscience"and return to the reality and the original of the life of the leap. In the heart of intuition,we pursue the unity of universal life and practical ethics in meditation. Wang Longxi and Nie Shuangjiang's debate on"conscience"as an important discussion of Wang gate, not only fully demonstrates the tension of the "conscience" problems,but also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the"conscience"in Yangming's later learning.
引文
1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明代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和王阳明是同郡的宗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南京职方主事,任南京兵部武选郎中之职,短时间内辞职,在野四十余年,毕生致力于王阳明的良知心学的宣扬与讲学。王学左派(现成派)的代表人物。
    2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明代永丰(今江西省)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历任华亭知县、御史、苏州知府、平阳知府,后升任陕西按察使副使,被当时的辅臣夏贵溪陷害,罢免还乡,不久被逮捕下诏狱。嘉靖二十九年,因徐阶的冤案而拜为右佥都御史,不久擢拔为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官至兵部尚书。后因反对严嵩的“开海滨互市禁”政策而被世宗下旨以忤逆罪罢免归乡。信奉王阳明的良知心学,阳明死后,称为门人。王学右派(归寂派)的代表人物。
    3《龙溪王先生全集》卷六(以下简称《全集》)。
    4徐阶,字子升,号存斋。明代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名。作为优秀的官员从翰林院编修一直晋升,作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政务。不久晋升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封太子少傅。嘉靖四十一年,与严嵩争权,虽然代严嵩而为首辅,但后被高拱排挤罢官。是聂双江的门人,在《明儒学案》卷二十七“南中王门学案三”中有小传和“存斋论学语”。黄宗羲批判徐阶陷于霸术而不自觉,全无儒者之气象。如果考虑到对王门的讲学活动的贡献等等,似乎有点过贬的评价。关于徐阶有川胜守《徐阶和张居正》(《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纪念明代史论丛》上卷所收,汲古书院,1990年)、中纯夫《徐阶研究》(《富山大学教养部纪要》第二十四卷一号--人文·社会科学编,1991年)等资料。
    1徐阶的《龙溪王先生传》依据《和刻影印今世汉籍丛刊·思想续篇》所收的《龙溪王先生全集》(中文出版社出版,广文书局印行)。清道光二年刻本影印,丛书汇编第一编之一《王龙溪全集》(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刊行)卷首的《龙溪王先生传》是节略文,不能参考。这个莫晋校刻本比较粗糙,山下龙二氏已有指出。参照山下龙二的王龙溪的解说(阳明学大系第六卷“阳明门下”中所收,明德出版社)。
    2《双江聂先生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卷五《存斋记》是为徐阶阐明只有静中的工夫才是存心的要诀之文。据文中所述为双江七十四岁、徐阶六十七岁时所写。
    3在王龙溪的《全集》卷六中有《与存斋徐子问答》一文。这是徐阶七十九岁、龙溪七十五岁的隆庆六年(1572)时相互间进行的问答。这一年是双江殁后的第九年。在这个问答中,龙溪说“公(指徐阶)之静中所得,若有幸一一受教,定不违此行”,最后龙溪根据“功夫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尽,便是圣人”之王阳明的日减法(《传习录》上,薛尚谦所录),说“后世学术,正是添的勾当,所以终日勤劳,更益其病。果能一念惺惺,冷然自会,穷其用处,了不可得,此便是究竟话”。一念惺惺指静悟。龙溪批判静中所得不是究竟的功夫,徐阶承认龙溪主张的日减法的功夫,说“此数语诚为究竟之义也,佩服佩服。”龙溪并未否定静坐,但因为静坐不免等待,认为不能成为究竟之法,将悟得次第分为解悟、证悟、彻悟,认静中所得只是证悟,判彻悟为最高。如此,徐阶受龙溪的影响在“龙溪王先生传”中写道“予久与公同事于学。公之友东廓、绪山、南野、水洲、荆川、念庵等诸公及现在游从的张阳和、邓定宇、沈少林三太史的年轻有为,予皆所识。公过顷松举武卫之事,虽老助予无有懈怠。予因之得访陆宗伯、平泉的数君子开会讲习。自己已然有幸得随公,窃以公之嘉惠为德”,由此亦可得知。
    4《明儒学案》卷三十二,在《泰州学案》一文的序中有“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的记载。
    5《传习录》卷之下《陈九川所录》。
    6《传习录》卷之中《答顾东桥书》。
    7同上书。
    1在朱子《大学章句》的“格物补传”中,“致知格物”是经过“即物而穷其理”之严密论证,才得以达到“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2参见荒木见悟的《近世儒学的发展--从朱子学到阳明学》,《朱子·王阳明》世界名著19所收,中央公论社1978年版。
    3参照拙稿《阳明学派中聂双江、罗念庵的位置》,《日本中国学会报》第四十七集1995年版。
    4《全集》卷六,“语录”。
    5参照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四章《致知议辩》疏解,学生书局1979年版;以及佐藤仁译注的《聂双江、双江聂先生文集抄》,“阳明学大系”第五卷“阳明门下”上所收,明德出版社1973年版,第325页。
    6参照《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五“年谱附录二”、《王阳明全集》第九卷“年谱”226页,明德出版社1991年修订版。
    7根据《明儒学案》卷十五《侍郎王敬所先生宗沐》篇所记,宗沐是王门陈明水、双江、龙溪及邹东廊的门人,与李见罗等相交。在给双江的书简中批判“近来从事于道者,更相瞒诳,误己误人”,阐述了只有“戒慎、位育”(中庸)才能使“不息之体”完满。虽站在邹东廊、欧阳南野的修证派立场,但好像也对双江和念庵的江右王门派抱有亲近感。
    1《传习录》卷之中《答顾东桥书》。
    2同上书,卷之上《薛尚谦所录》。
    3在《大学章句》经一章的“致知在格物”之朱子的注中有“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如陈沣所言,虽将“知”解为“见识”,然未出即客观界存在的事物而穷其理的主知主义的方法论之范围。
    4“良知者本心之明”在双江的《文集》中变为了“良知者本心自明”。
    5《文集》卷之十一《书四》,《答王龙溪即致知议略》。
    6《全集》卷之一《冲元会纪》中有“一念灵明,无内外无方所。戒慎恐惧亦无内外无方所。识得本体原是变动不居,不可以为典要。虽终日变化云为,莫非本体之周流,自无此病矣”。
    7《传习录》卷之下《钱德洪等所录》。
    8《明儒学案》卷十七《江右王门学案二》。
    9《文集》卷四《送王惟中归泉州序》。
    1“二乘”非大乘、小乘,而指“声闻”、“缘觉”这二乘。大乘不能说沉空之学。主张“静无”的老庄也包含在沉空之学中。
    2依据“知识”、“见识”而趣向博学多识的世间一般的儒学。推测为当时的朱子学者。
    3“未应非先,已应非后。即寂而感行焉,寂非内。即感而寂存焉,感非外也。”
    4在双江的《文集》中有“自家一个心体”,还遗漏了“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十一个字。
    5《文集》卷四《送王惟中归泉州序》。
    1参照《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第三章“王学之分化与发展”。
    2同上书,参照第四章“致知议辩”疏解。
    3在上章的章末有“又,黄宗羲明儒学案述罗近溪处有云‘论者谓龙溪笔胜舌,近溪舌胜笔’所谓‘笔胜舌’即是与江右辩也。此非徒以文笔胜。必义理明,而后文辩可畅。聂江显不及龙溪也”。只有王龙溪才精熟王学,是阳明后真正的王学者,这是牟氏的立场。
    4《全集》卷九《答茅治卿书》。
    5《文集》卷四《送王惟中归泉州序》。
    6参照楠木正继《宋明时代儒学思想的研究》第四章“明学中期”,“罗念庵”(广池学园出版部,1962年)。
    7参照《明儒学案》卷十八《江右王门学案三》,“罗念庵”本传。
    8楠本正继在《日本儒学的一断面》(《楠本正继先生中国哲学研究》所收,国士馆大学附属图书馆,1975年)中指出,吉村秋阳、池田草庵、林良斋等以及秋月的中岛操存斋都共同认为双江、念庵二人是阳明的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