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人民幸福观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Marx's Concept of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 作者:吴育林 ; 吕培杰
  • 英文作者:Wu Yulin;Lü Peijie;
  • 关键词:马克思 ; 人民幸福观 ; 实践 ; 社会关系
  • 中文刊名:XSYJ
  • 英文刊名:Academic Research
  • 机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0
  • 出版单位:学术研究
  • 年:2019
  • 期:No.414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18VZT003)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SYJ201905005
  • 页数:8
  • CN:05
  • ISSN:44-1070/C
  • 分类号:36-42+183
摘要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幸福理念。马克思扬弃了西方传统幸福观,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幸福异化镜像,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为致思原则,实现了从宗教神学"彼岸世界"、唯心主义"自我意识的人"向历史唯物主义"生活世界"和"现实的人"的幸福论域转换,建构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民幸福观。马克思的人民幸福观认为,人民是幸福的主体,劳动实践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规定和保证。开始新征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略和价值取向,强调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民生建设实现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期待,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当代坚守,也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人民幸福观的新阐释和实践发展。
        Happiness is the eternal pursuit of mankind, and different times have different concepts of happiness. Marx abandoned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happiness in the West, criticized the image of the alienation of capitalism, and realized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life is practical in practice" and "self-consciousness" from religious theology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and idealism. Transform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omain of "historical world" and "real people" into the domain of happiness, and constructing a people-based view of happiness based on practice. Marx's view of the people's happiness believes that the people are the main body of happiness, and labor practice is the fundamental way for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The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systems of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are the fundamental provisions and guarantees for the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We will start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 a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people-centered", and emphasiz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eople's good life expectation through deepening reform and strengthening people's livelihood, which is the "competi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or the people", The beginning of the present in the heart is also a new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Marx's people's happiness in the new era.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苗力田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伦理学卷)》,第4页。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95页。
    (2)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13页。
    (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页。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1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3)张哲:《利益多元化格局中的党群关系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9页。
    (4)袁祖社:《“万象共生”并“美美与共”——“发展价值观”的嬗变与“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河北学刊》2017年第1期。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8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9页。
    (1)罗素:《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4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7页。
    (3)约翰·格雷:《人类幸福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9页。
    (5)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3页。
    (7)《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95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5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6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7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84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8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84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6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6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70-17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页。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3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7页。
    (8)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44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页。
    (1)《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页。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