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的跨学科性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tudy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Attribute of Literary Researc
  • 作者:冯黎明
  • 英文作者:FENG Li-ming;
  • 关键词:文学研究 ; 跨学科 ; 学科间性
  • 中文刊名:HDZ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6
  • 出版单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6;No.239
  • 语种:中文;
  • 页:HDZS201901010
  • 页数:5
  • CN:01
  • ISSN:42-1020/C
  • 分类号:66-70
摘要
文学研究的学科化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近代以来的文学学术历史是一部文学研究向外学科借取知识依据、思想资源、阐释技术和价值准则的历史。文学是隐喻性的语言活动,隐喻性的语言活动是一切意义的起源,它是先于学科界分而存在的,因此作为对文学进行意义阐释的文学研究必然要超越于学科化的知识生产体制。跨学科性(或者说学科交叉、学科互涉、学科间性)乃是文学研究的知识学属性的体现。
        
引文
[1]冯黎明.文学研究:走向体制化的学科知识[J].文艺理论研究,2011,(4).
    [2]M.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3]艾伦·卢克.超越科学和意识形态批判---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诸种发展[M]//文化研究(第5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冯黎明.文学研究的学科自主性与知识学依据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姜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Burton R.Clark.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c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M].Oa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7]斯文·埃里克·拉森.备受争议的概念:跨学科的历史及文化碰撞[J].探索与争鸣,2018,(1).
    [8]冯黎明.语言学的文学本体论论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1)查尔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的第八章中认为,笛卡尔的“分解式理性”乃是由奥古斯丁的古典“内在化”转向现代“自我”的关键。“分解式理性”为人类走出古典总体化知识形态,构建“分科立学”的现代知识形态,提供了主体条件。
    (1)康德的《系科之争》收入他的三篇论文,即《哲学系与神学系的争执》(1794)、《哲学系与法学系的争执》(1795)、《哲学系与医学系的争执》(1798)。中文参见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赵鹏、何兆武译,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的规划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客观的科学、普遍的道德和法律与自主的艺术”。(参见哈贝马斯《现代性对后现代性》,周宪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客观的科学”是不能完整地概括现代知识的特性的,笔者认为,除实证化的客观知识以外,知识的“学科化”和“形式化”同样体现了现代性在知识学方面的特性。
    (1)现代思想中,将文学性视为语言的“生成”、“出场”即未经异化的本源状态,得到许多思想家的认可。跟海德格尔在“真理的起源”意义上解释诗的存在性相类似,本雅明也认为,诗是一种“命名的语言”,而人类语言的本质就在于给予存在以“命名”。依照本雅明的思考,我们可以说,诗是人类语言的本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