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1933程砚秋赴欧考察“精神私史”考略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f the "Private Psychological History" of Cheng Yanqiu's Journey to Europe from 1932 to 1933
  • 作者:林婷
  • 英文作者:Lin Ting;
  • 关键词:程砚秋 ; 赴欧考察 ; 京剧 ; 男旦 ; 精神私史
  • 英文关键词:Cheng Yanqiu;;journey to Europe;;Peking Opera;;cross-dressing male singer;;private psychological history
  • 中文刊名:XJYX
  • 英文刊名:Theatre Arts
  • 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15
  • 出版单位:戏剧艺术
  • 年:2019
  • 期:No.207
  • 基金: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的‘疾病表现’研究”(16BB017)的中期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JYX201901010
  • 页数:18
  • CN:01
  • ISSN:31-1140/J
  • 分类号:91-108
摘要
程砚秋赴欧考察行为的发生除了受其"精英意识"影响,还与《文学周报》对梅兰芳的批判及以新艳秋为代表的坤伶崛起不无相关。在德期间的动向与去留选择体现其多重身份的相互掣肘与妥协。欧游经历对其艺术观念、戏剧实践、人生选择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This paper discusses Cheng Yanqiu's journey to Europe, which wa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his own idea of " sense of the elite" , but also by the criticism of Mei Lanfang from Literature Weekly Paper and the rise of Kunling( Kun Opera actresses) which was represented by Xin Yanqiu. Whether he should go back to China or stay in Germany after his journey reflected the mutual constraints he suffered and the compromises of his multiple identities he had to deal with. His European experience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his conception of art,practice of theatre, and choices of life in the rest of his life.
引文
(1)程砚秋生于1904年1月1日。
    (2)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54页。
    (3)程砚秋离平赴欧的时间有的文献说是1932年1月14日,但据当时报刊登载(如1932年1月13日《北京晨报》“定于今日下午四时二十分,由东站出发”,1932年1月14日《京报》“于昨日(十三日)午后四点二十五分启程”,因此准确时间应为1932年1月13日。
    (4)程砚秋:《在北平缀玉轩梅兰芳为程砚秋赴欧游学举行的欢送会上的致谢词》,《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5-16页。
    (5)程砚秋:《程砚秋先生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日记》,《程砚秋日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67页。
    (6)同上,第181页。
    (1)程砚秋的先祖是谁说法不一。有的说其五世祖名英和,字煦斋,号树琴,为乾隆朝仕官,也有传说曾任道光初年相国;有的说其曾祖父是阿昌阿,是皇族身份;有的说其曾祖父是穆彰阿,嘉庆进士,任内务府大臣、直上书房、翰林院掌管学士、大学士、军机大臣。虽无定论,但程砚秋是贵族血统却是共识。参见李伶伶《程砚秋全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第5-6页。
    (2)罗惇融(1872-1924),广东顺德人,字掞东,号瘿公。
    (3)程砚秋原来的艺名为“程艳秋”,1932年1月1日正式改名为“程砚秋”。
    (4)杨先让:《1918年徐悲鸿为梅兰芳、程砚秋画像的缘由》,《程砚秋日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63页。
    (5)金兆棪(1879-1945),浙江金华人,字仲荪。
    (6)如茀怡《程艳秋小传》,丁丁《程艳秋小史》,芚盦《义伶程艳秋小传》,髯侯《程艳秋小传》等,见金仲荪编:《霜杰集》上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
    (7)袁伯夔(1879-1939),湖南湘潭人,名思亮,字伯揆,亦作伯夔。
    (8)袁伯夔:《霜杰集·序》,《霜杰集》(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5页。
    (9)同上,第6页。
    (10)同上,第5页。
    (1)袁伯夔:《霜杰集·序》,《霜杰集》(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5页。
    (2)同上,第6页。
    (3)同上,第6页。
    (4)《乐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528页。
    (5)同上,第1527页。
    (6)朱文相:《罗瘿公生平及剧作资料辑录》,《戏曲艺术》,1982年第1期。
    (7)程永江:《记金仲荪爷爷》,《我的父亲程砚秋》,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83-85页。
    (8)同上,第86-87页。
    (1)程砚秋:《检阅我自己》,《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6页。
    (2)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4页。
    (3)程永江:《先父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之缘起》,《程砚秋日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01页。
    (4)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53页。
    (5)李伶伶:《程砚秋全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第329-330页。亦可参见《程砚秋史事长编(上)》第269-270页。
    (6)这两部剧作的创作缘起均与程砚秋的提议有关。
    (7)程砚秋:《〈世界社〉于中南海福禄居公饯郎之万、程砚秋赴欧宴上的答谢词》,《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1)程砚秋:《赴欧洲考察戏曲音乐出行前致梨园公益会同人书》,《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2)三爱(陈独秀):《论戏曲》,《新小说》,第二卷第二期(1905年)。
    (3)张次溪:《程艳秋传》,《戏剧月刊》,第三卷第三期(1930年)。
    (4)西源系郑振铎笔名之一。
    (5)西源:《打倒男扮女装的旦角·打倒旦角的代表人梅兰芳》,《文学周报》,第八卷第三号(1929年)。
    (1)张体道:《荀令香拜师记》,《剧学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32年)。
    (2)参见徐凌霄:《附录:“骂殿”与“无冕皇帝”》,《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1页。
    (3)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31页。
    (4)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254页。
    (5)《新秋消息》,《申报》,1928-08-13。
    (1)苏少卿:《后四大名旦论》,《苏少卿戏曲春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117页。
    (2)张体道:《荀令香拜师记》,《剧学月刊》,第一卷第一期(1932年)。
    (1)程永江:《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的五个问题---关于〈读《程砚秋先生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日记》后记〉》,《程砚秋日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23页。
    (2)同上,第223页。
    (3)胡天石口述、程永江整理:《读〈程砚秋先生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日记〉后记》,《程砚秋日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19页。
    (4)程永江:《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的五个问题---关于〈读《程砚秋先生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日记》后记〉》,《程砚秋日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23页。
    (5)胡天石:《在欧洲考察的日子里》,《御霜实录:回忆程砚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27页。
    (6)同上,第121页。
    (1)程永江:《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的五个问题---关于〈读《程砚秋先生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日记》后记〉》,《程砚秋日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224页。
    (2)胡天石:《在欧洲考察的日子里》,《御霜实录:回忆程砚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129页。
    (3)指的是1933年日军侵占山海关,平津告急。
    (4)程砚秋:《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62页。
    (5)果素瑛:《追忆砚秋生平》,《御霜实录:回忆程砚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第25-26页。
    (6)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学术交流》,2006年第7期。
    (1)程砚秋:《在北平缀玉轩梅兰芳为程砚秋赴欧游学举行的欢送会上的致谢词》,《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6页。
    (2)程砚秋:《赴欧洲考察戏曲音乐出行前致梨园公益会同人书》,《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3页。
    (3)程砚秋:《在北平市长周大文饯行宴上的答谢词》,《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7页。
    (4)程砚秋:《〈世界社〉于中南海福禄居公饯郎之万、程砚秋赴欧宴上的答谢词》,《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21页。
    (5)程砚秋:《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70-71页。
    (6)程砚秋:《周游欧陆返平之程砚秋对各国戏剧之印象谈---1933年4月8日至11日〈华北日报〉记者访谈》,《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50页。
    (7)程砚秋:《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8)程砚秋:《自巴黎致南京戏曲音乐院北平分院研究所同人书》,《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9)程砚秋:《〈世界日报〉记者柱宇访问程砚秋纪实》,《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48页。
    (1)程砚秋:《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2)马彦祥《从程砚秋君赴欧说到旧剧》一文原出处不详,该文引文均出自程永江编《程砚秋史事长编》(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311-313页。
    (3)程永江:《程砚秋戏剧艺术三十讲》,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73页。
    (4)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311页。
    (5)焦尚志:《中国现代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第226页。
    (6)马彦祥:《从程砚秋君赴欧说到旧剧》,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311-312页。
    (7)程砚秋:《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1)马彦祥:《从程砚秋君赴欧说到旧剧》,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312页。
    (2)程砚秋:《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3)程砚秋:《对于改良旧剧的感想·新屋未成旧屋须爱护---1933年11月4日〈申报〉记者在上海沧州饭店访问程砚秋记》,《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37页。
    (4)程砚秋:《谈非程式的艺术---话剧观剧述感》,《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40页。
    (5)同上,第141页。
    (6)马彦祥:《从程砚秋君赴欧说到旧剧》,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313页。
    (1)程砚秋:《程砚秋致老摩登函---谈“皮黄与摩登”》,《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2页。
    (2)程砚秋:《检阅我自己》,《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3页。
    (3)程砚秋:《我之戏剧观---1931年12月25日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演讲》,《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8页。
    (4)同上。
    (5)同上,第7页。
    (6)程砚秋:《检阅我自己》,《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3页。
    (7)程砚秋:《我之戏剧观---1931年12月25日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演讲》,《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8页。
    (1)鲁迅讽刺梅党成员将梅兰芳“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而梅兰芳“竟没有想到从玻璃罩里跳出”,见鲁迅《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鲁迅全集》(编年版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
    (2)程砚秋:《谈非程式的艺术---话剧观剧述感》,《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41页。
    (3)程砚秋:《程砚秋谈剧---1939年7月某报记者于裕中饭店访问之专题报道》,《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4)可参看:马肇延:《戏剧大众化的问题》,《剧学月刊》第三卷第四期(1934年);马肇延:《中国戏剧对于戏剧艺术之启示及其美的观念之完成论》,《剧学月刊》,第四卷第九期(1935年)。
    (5)程砚秋:《谈非程式的艺术---话剧观剧述感》,《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41页。
    (6)程砚秋:《程砚秋谈剧---1939年7月某报记者于裕中饭店访问之专题报道》,《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1)程砚秋:《程砚秋谈剧---1939年7月某报记者于裕中饭店访问之专题报道》,《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2)程砚秋:《对于改良旧剧的感想·新屋未成旧屋须爱护---1933年11月4日〈申报〉记者在上海沧州饭店访问程砚秋记》,《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37页。
    (3)程砚秋:《程砚秋谈剧---1939年7月某报记者于裕中饭店访问之专题报道》,《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47页。
    (4)程砚秋:《谈非程式的艺术---话剧观剧述感》,《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139页。
    (5)《〈世界日报〉记者柱宇访问程砚秋纪实》,《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华艺出版社,2010年,第48页。
    (1)苏少卿:《程砚秋成名经过》(下),《苏少卿戏曲春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382页。
    (2)苏少卿:《观砚秋初演〈锁麟囊〉》(下),《苏少卿戏曲春秋》,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266页。
    (3)查《程砚秋史事长编》,时间应该为1934年10月3日到7日,旧历八月二十五到二十九之间。见《程砚秋史事长编(上)》,第368页。
    (4)王平陵:《国剧中的“男扮女”问题》,《剧学月刊》,第三卷第12期(1934年)。
    (5)李伶伶:《程砚秋全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第632页。
    (6)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368-369页。
    (1)程永江编《程砚秋史事长编(上)》第308页录有该诗全文,但有几处错误,此处录自李伶伶《程砚秋全传》第369页提供的诗作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