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统的衰落与复归——以四篇《原道》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Decline and Revert of Orthodoxy ——Taking The Four Texts of Original Doctrine as the Center
  • 作者:赵长杰
  • 英文作者:ZHAO Chang-jie;Chongqing Publishing Group;
  • 关键词:《原道》 ; 刘安 ; 刘勰 ; 韩愈 ; 章学诚 ; 道统
  • 英文关键词:the Original of Doctrine;;Liu An;;Liu Xie;;Han Yu;;Zhang Xuecheng;;the orthodoxy
  • 中文刊名:NH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重庆出版集团;
  • 出版日期:2019-03-19 17:36
  • 出版单位: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20;No.105
  • 语种:中文;
  • 页:NHDS201901016
  • 页数:14
  • CN:01
  • ISSN:43-1357/C
  • 分类号:105-118
摘要
《淮南子》《文心雕龙》《韩昌黎文集》《文史通义》四部著作皆以《原道》一文传世。通过文献著录、文本细读考察原道理论内涵的发展演进,并结合思想史历程、文本创生时代背景以及士人心态,探析原道思想吁求的使命担当。从广义的道统发展史来看,他们都面临着道统的衰落,却用理论创新与实践成果彰显着道统衰落形势下的复归之举。
        There is the text of the original doctrine in Huainanzi, Wenxin Diaolong, Han Changli's Collection and Wenshi Tongyi.Through documentary description and text reading,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original doctrine, and combines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the background of the era when the text was created and 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 to explore the mission of the call of the original doctrine. From the broad sense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orthodoxy, they are all faced the decline of orthodoxy, but with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s they highlight the recovery of the situation of the decline of orthodoxy.
引文
[1] 蔡方鹿.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
    [2] [日]荒木见悟.道统论的衰退与新儒林传的展开[M]//吴震,等.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3.
    [3]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新注(上册)[M].仓修良编注.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7:4.
    [4] 钱志熙.论章学诚在文学史学上的贡献[J].文学遗产,2011(1):112-122.
    [5] 仓修良,叶建华.章学诚评传(下册)[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33.
    [6] 钱穆.中国学术通义[M].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5:6.
    [7]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16.
    [8] [唐]魏徵,等.隋书经籍志[M]//张海峰,整理.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3卷.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9]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五·艺文三·志七七二[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0] [宋]郑樵.通志·卷六十五·艺文三·志八二八[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1]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讲疏[M]//顾实讲疏.王承略,刘心明.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4卷.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33.
    [12]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修订版.北京: 中华书局,2012:301.
    [13]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M].2版.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7.
    [14]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下册)[M].北京: 中华书局,1965.
    [15]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上册)[M].孙猛,校证.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95.
    [16] 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M].台北: 学生书局,2002:117.
    [17]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5.
    [18]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上册)[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2013:1-2.
    [19]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
    [20] 罗宗强,等.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概述[M].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97.
    [21] 蒋述卓,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85.
    [22] 林衡勋.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新探索[J].文艺理论研究,2009(1):45-51.
    [23] 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3.
    [24] [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
    [25] 罗立刚.史统道统文统——论唐宋时期文学观念的转变[M].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2005:259.
    [26]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11.
    [27]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M].北京: 三联书店,2000:253.
    [28] 陈民镇.文体备于何时——中国古代文体框架确立的途径[J].文学评论,2018(4):58-68.
    [29]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35.
    [30] 钱穆.国史大纲(上册)[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140.
    [31]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2卷[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2] 班固.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9册[M].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 中华书局,1962:2707.
    [33]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 中华书局,2004:66.
    [34] 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68.
    [35] [梁]沈约.宋书·卷三·武帝本纪下:第1册[M].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58.
    [36]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三十九·刘瓛陆澄列传:第3册[M].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7:763.
    [37] [唐]姚思廉.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第1册[M].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 中华书局,1973:96.
    [38] [唐]姚思廉.梁书·卷八·昭明太子列传:第1册[M].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 中华书局.1973:165.
    [39] 田汉云.论六朝经学的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经学史论之一[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0(3):10-14.
    [40] [唐]姚思廉.梁书·卷二.·武帝本纪中:第1册[M].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 中华书局.1973:49.
    [41] 皮锡瑞.经学历史[M].周予同,注释.北京: 中华书局,2011:130.
    [42]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 中华书局,1987:1.
    [43]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北京: 三联书店,2001:319.
    [44] [唐]李延寿.北史·卷八十一·儒林列传上:第9册[M].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 中华书局,1974:2709.
    [45] 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6]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六十·韩愈列传:第13册[M].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 中华书局,1975:4195.
    [47] 张文利.宋代理学视域中的韩愈道统——以《原道》为中心的考察[J].孔子研究,2012(1):70-76.
    [48] [宋]柳开.柳开集·卷一·应责[M].北京:中华书局,2015:12.
    [49] [宋]苏轼.苏轼文集:第2册·卷十七·潮州韩文公庙碑[M].孔凡礼,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1986:509.
    [50]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三七:第8册[M].王星贤,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1986:3255.
    [51] 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M].北京: 三联书店,2012:45.
    [52] [清]戴震.戴震全书:第6册 [M].杨应芹,诸伟奇,编.合肥: 黄山书社,2010:368.
    [53] 陈祖武.清代学术源流[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96.
    [54] 雷恩海.一种隐性文学现象之考察——以《文心雕龙》思维方式对韩愈的影响为例[J].文学评论,2010(5):25-30.
    ①关于道统的研究著作,主要有[美]Thomas A. Wilson《道之谱系》(Genealogy of the Way)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蔡方鹿《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梁涛《儒家道统说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李川《中华道统的当代承续》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关于道统的研究论文,主要有[日]荒木见悟《道统论的衰退与新儒林传的展开》(吴震等主编《思想与文献:日本学者宋明儒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李卓颖蔡涵墨《新近面世之秦桧碑记及其在宋代道学史上的意义》(姜锡东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12辑,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张佩《近些年关于“道统”人物研究的综述》《船山学刊》2012年第4期,刘成国《9~12世纪初的道统“前史”考述》《史学月刊》2013年第12期,王基伦《中唐入宋时期的“道统”与“文统”》(胡晓明主编《美的观点与中国文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7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韩星《重建道统,传承文统》《中国文化论衡》2018年第1期。
    ②综论《原道》者如郝朴宁《儒家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变迁——以三篇〈原道〉为透视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孙秋克《原道理论与原道文学》《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章立明《从三篇〈原道〉管窥儒家美学系统的开放性特征》《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分论《原道》者如刘爱敏《〈淮南子〉道论探微》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林衡勋《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之“道”新探索》《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孙晓春《韩愈的道统学说与宋代理学家的政治哲学》《文史哲》2017年第5期,石明庆《〈文史通义·原道〉篇发微》《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③清人陶方琦曰:“《文子》首章之《道原》,即《淮南》之《原道》;《精诚》即《精神》;《上德》即《说林》;《上义》即《兵略》;实相一致。而割裂矛盾之迹显然。”参阅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尽管《文子》之作者、编年、真伪尚存争议,但《文子·道原》与《淮南子·原道》宇宙生成之道论的相似性应引起学人注意。
    ④关于目录学蕴涵文学批评之研究,参阅彭玉平《中国文学批评的学术理念与传统目录学之关系》《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吴承学黄静《〈郡斋读书志〉与文学批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⑤薛璞喆《中国古代学术观念新探——以〈文心雕龙〉〈史通〉〈文史通义〉为中心》从三部著作的学术源头、学术内涵、学术素养分析了中国古代学术观念的演进(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