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象之评判与对对象之愉悦的情感的先后问题何以可能是“理解纯粹鉴赏判断的钥匙”?——以《判断力批判》第九节为基础,对康德纯粹鉴赏判断原理之阐明思路的深入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Based on What Kind of Principle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ve Priority in a Judgement of Taste of the Feeling of Pleasure and the Estimating of the Object Can Be the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ritique of Taste in Critique of Judgm
  • 作者:程培英
  • 英文作者:Cheng Peiying;
  •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 ; 纯粹鉴赏判断 ; 对对象之愉悦的感觉 ; 对对象的评判 ; 普遍可传达性 ; 普遍有效性 ; 想象力 ; 知性 ; 内心状态 ; 自由游戏
  • 英文关键词:Critique of judgment;;the pure judgement of taste;;the feeling of pleasure of object;;the estimating of the object;;the universal communicability of the pleasure;;universal validity;;the mental state;;imagination;;understanding;;the free play
  • 中文刊名:LZXK
  • 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2-15
  • 出版单位:兰州学刊
  • 年:2018
  • 期:No.293
  • 基金: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判断力批判》中审美与道德关系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WH3155001A)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LZXK201802007
  • 页数:14
  • CN:02
  • ISSN:62-1015/C
  • 分类号:72-85
摘要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第九节中所提出的问题即在鉴赏判断中"感觉"先于"判断"还是后者先于前者作为"理解鉴赏判断的钥匙",不但决定了对美的判断与崇高判断之间的关系理解,也决定了对于由美的判断和崇高判断所构成的"感性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之间的关系,甚至还决定了《判断力批判》与《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关系以及整体结构。因此,文章以此问题作为基础,分析和梳理康德以知性和想象力在自由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确定比例作为最终根据,由此所产生的鉴赏判断必然具有普遍可传达性,因而必然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内在原理和机制。
        In the ninth section of Critique of Judgment,the important content tha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question of the relative priority in a judgement of taste of the feeling of pleasure and the estimating of the object issued by Kant,which was called by Kant himself the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ritique of taste and the pure aesthetic judgment,not only determine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udgment of Beauty and the Judgment of Sublime,but also refer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Judgment and Teleological Judgment; moreover,it even influe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itique of Judgment,Critique of Pure Reason and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and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three critical works of Kant's. This paper will based on the ninth section to take a detailed analysis,try to trace the principle and mechanism of the universal validity of pure aesthetic judgment in Critique of Judgment,which was used by Kant to be a final foundation for aesthetic judgment created by the certain proportion that was created by the process of free game of intellectual and imagination.
引文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序言,译文有较大改动。
    (2)同上。
    (3)同上。
    (4)同上,第203页。
    (1)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特别需要对两种先后关系即“逻辑先后”和“时间先后”进行区分。康德要解决的实际上只是两个过程在逻辑上的先后关系问题而不是在时间上的。从我们最终阐明的康德思路上可以看出,事实上,就时间上的关系来说,两个过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对对象的评判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反过来如果有愉悦的感觉产生那么必定意味着对对象的评判已经发生了。
    (2)关于这种区分,康德在第三节中的具体阐述是“但在上面的解释中我们在感觉(Empfindung)这个词之下放置的是感官的一个客观的表象;而为了不要总是冒陷入误解的危险,我们应该把那种任何时候都必须停留在纯粹主观的表象中并绝不可能产生出一个对象的任何表象的东西,用通常惯用的情感(Gefühl)这个名称来称呼。”邓译本41页,译文有改动。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2页。
    (1)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在人类的“感觉”中区分出了一种特别的感觉也即情感,最终建立起了新的“愉快”即“愉快的情感”的概念,具体正是体现在美的判断和崇高判断所产生情感上。由于美的判断所产生的情感理论上具有先天原则,因而它就具有普遍可传达性,进而具有主观意义上的普遍有效性。由此,“情感判断”这样的概念在理论上也就随之产生并且具有了合理性。不过,在这里的理解上始终秉承严格的分野,用康德在第一批判和第二批判中对“情感”的看法而不是用第三批判中的结论来理解康德的反推,对读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无法对康德的推理思路给出恰当解释的情况几乎都是在对“情感”这个概念的理解上产生了问题。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2页,译文有改动。
    (3)同上。此处的理解上需要特别注意康德阐明的方法。当我们追问康德在这里的论证中是如何知道“快适判断”是主体对对象的质料有一种直接的依赖关系因而只具有个人的有效性而“鉴赏判断”则不是(事实上,如同康德在“感觉”中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感觉”因而具有普遍有效性那样,在“快适”中他也找到了一种特殊的种类,即虽然与质料有关但也具有普遍有效性),这就是因为康德在第一批判和第二批判以及《判断力批判》一开始的阐明中规定了这样的特点。由此就特别清楚地说明,康德作为先验哲学的鼻祖,他的哲学论证思路完全体现了先验哲学根本性的特点,即用规定了的前提作为之后论证的依据。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那个“规定的前提”是如何可能的,先验哲学会给出的回答就是:它是先验原理。先验原理就意味着不能再继续追问“为什么”。这就是康德哲学被人们经常讨论的“循环论证”问题即结论和前提互为彼此的证据。这一特点并不是仅在《判断力批判》中独有,但无疑地此处的论证最为具体、最为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个特点。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2页。
    (2)同上。
    (3)同上,译文有改动。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2页,译文有改动。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2页。
    (2)同上,译文有改动。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2页,译文略有改动。
    (2)同上。
    (3)在表达上可能使用“诸表象力”要更加准确,因为:首先,与“两种表象能力”的说法相比,“诸表象力”具有概念的力量;其次,与“诸认识能力”相比,“诸表象力”的所指更加确定因而稳定,因为如果没有限定前提是“鉴赏判断”的话,“诸认识能力”在第二批判中意指“知性”和“理性”,在第三批判中意指知性、理性和判断力。所以康德所谓的“诸认识能力”的说法是特别地需要根据语境来甄别的。此外,就“知性”和“想象力”的统称,康德后面也使用过“两种内心能力”的叫法。
    (4)所以在“自由游戏”概念中的“自由”是不同于《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自由”的。在第三批判中的“自由”就是“游戏”,反过来“游戏”就意味着“自由”。与此不同,第二批判中的“自由”意味着“意志”,它是被确定的概念---理性概念而不是知性概念---所决定的。可见,康德哲学中其实包含了两种“自由”,一种是“没有概念的自由”即“自由游戏”的自由;另一种是通过概念而建立起来的自由,即“自由意志”中的“自由”。这两种自由之间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升华。这样一种关系就正好铺垫了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所阐明的“美”作为“道德”的基础,而“道德”作为“美”的升华的理论根据。此外,这二者共同构成的“自由”概念的整体又正好与“自然”概念相对,由此,恰切地呼应了康德在《判断力批判》“导论”第一节“哲学的划分”中一上来就划分出的两种具有本质不同的概念类型,即“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译文有改动。
    (2)[德]同上,第75页。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2页。
    (2)同上,第134页。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2页。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