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与况周颐的听歌之词:民国沪上的艺文风雅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ei Lanfang and Kuang Zhouyi's Poetic Works on the Theme of Watching Peking Opera:On the Shanghai Art and Literati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 作者:彭玉平
  • 英文作者:Peng Yuping;Department of Chinese,Sun Yat-sen University;
  • 关键词:梅兰芳 ; 况周颐 ; 《秀道人修梅清课》 ; 《清平乐》组词 ; 《西江月》组词
  • 英文关键词:Mei Lanfang;;Kuang Zhouyi;;Xiu daoren xiu mei qingke;;qing ping le;;xi jiang yue
  • 中文刊名:FDDX
  • 英文刊名: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中山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61;No.300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词学通史”(项目批准号:17ZDA239)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FDDX201901009
  • 页数:23
  • CN:01
  • ISSN:31-1142/C
  • 分类号:76-97+103
摘要
况周颐早年寓居京城,与梅兰芳父亲过往甚密。1913年后,梅兰芳数度来沪演出,尤其是1920年,以梅兰芳为中心的香南雅集,不仅绘图以记其事,各家题图之作亦一时称盛。况周颐则从1916年开始作听歌之词,后合并此后数年之作而成《秀道人修梅清课》,其中《戚氏》《满路花》之外,以《清平乐》和《西江月》《浣溪沙》三组组词最具规模。况周颐的听歌之作不仅写梅兰芳的音容之美、演剧之高,也从中寄寓自己深隐的遗民情怀。以况周颐听歌之作为考察对象,不仅可以勘察其后期词在题材风格上面的新变,也从一个侧面可勘察民国沪上词人的艺文风雅及其遗老群体的共同心志,其价值值得充分肯定。
        Kuang Zhouyi got along well with Mei Lanfang's father when he lived in Beijing in his early years. Later after 1913,Mei visited Shanghai several times for giving performances. In 1920 the literati gathering"xiang nan ya ji"witnessed a grand occasion that the event was recorded in many drawings and poetic annotations of renowned artists.Kuang began to write poems about watching Peking operas since 1916 and compiled his works into a collection Xiu daoren xiu mei qingke,with three sets "qing ping le,""xi jiang yue,"and "huan xi sha"as representative works.Kuang poured his nostalgic feelings of the former dynasty into the description of Mei's achievement in his artist looks and acting skill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s this kind of poetic works as a case study to examine into Kuang's subject shifting in his later creation,as well as the ideals of the adherents and some aspects of literati gatherings in Shanghai.
引文
(1)参见《申报·梅讯》1920年4月17日:“畹华自民国二年抵沪,三年又来,五年又来,此遭九年。其戏之变化:第一次来专演旧剧,戏目亦不多,晚间尝唱《御碑亭》《穆柯寨》《虹霓关》之类;三年来则戏较多;五年来辗转杭沪间六十日,有昆、有古装、有专重唱工、有专重做工者,是可谓集其大成;此遭逆料旧戏唱工戏必较上次为少,而古装等戏则加多。”按,晚清以来,关于戏曲改良的声音便不绝如缕,如署名“三爱”实为陈独秀的《论戏曲》一文便提出了改良五法。陈文参见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60~462页。
    (2)参见唐雪莹:《〈申报〉对梅兰芳沪上演出的报道》一文,《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8期(下半月);王省民:《〈申报〉戏曲广告对戏曲消费的促进作用---以梅兰芳1913年至1929年来沪演出为考察对象》,《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3)关于况周颐与梅兰芳的交往及相关词作的基本情况,可参见周茜:《民国初期梅兰芳与沪上词学家交往考述》,《文艺研究》2014年第8期;秦玮鸿:《痴不求知痴更绝,万千珠泪一琼枝---论况周颐与梅兰芳的交往及其咏梅词》一文,《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谷曙光:《咏“梅”诗词:梅兰芳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考》,《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周文综合梅兰芳与诸多词学家的交往经历,其中包括况周颐;秦文涉猎部分况周颐咏梅词,以梳理史实为主;谷文综述咏写梅兰芳诗词的整体情况,侧重在文献述略及可能的研究空间。
    (4)谷曙光:《咏“梅”诗词:梅兰芳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考》,《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此文未对况周颐咏梅词进行专题分析。
    (1)关于咏写梅兰芳诗词的基本文献和研究价值、路径等情况,可参见谷曙光:《咏“梅”诗词:梅兰芳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考》,载《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
    (2)梅兰芳述,许姬传、许源来、朱家溍记《舞台生活四十年》上册记载1913年初次到沪演出,“我们还认识了许多文艺界的朋友,如吴昌硕、况夔笙、朱古微、赵竹君等”。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
    (3)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15页。
    (4)王韬:《瑶台小录》(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下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671页。
    (5)张尔田:《词林新语》,《词学季刊》第一卷(1933年)第三号,第80页。
    (6)况周颐《清平乐》组词第三首尾注:“戊午四月,晤畹华于都门。”
    (7)参见郑炜明:《况周颐先生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01页。
    (1)参见《申报·梅讯》1920年5月15日。
    (2)参见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年),第101页。
    (3)(4)(5)(7)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365、366、417、420页。
    (6)参见《申报》1916年10月30日。
    (8)参见况周颐:《清平乐》其十七尾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404页。
    (1)(8)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391~392、424页。
    (2)(6)况周颐:《浣溪沙》小序,《况周颐词集校注》,第423、423页。
    (3)梅兰芳在1910年与王明华结婚后,即开始饲养鸽子。
    (4)关于梅兰芳习画之缘起与过程,可参见《梅兰芳口述自己的学画经历》,口述人:梅兰芳;整理人:梅绍武梅卫东,载《档案记忆》2017年第8期。关于梅兰芳习画之师承,亦可参见梅兰芳纪念馆:《梅兰芳与绘画》,载《书画世界》2018年第2期。
    (5)梅兰芳从1913年开始习画,分别师从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等。
    (7)《申报·梅讯》,1920年5月10日。
    (1)(2)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423、420页。
    (3)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年),第101页。
    (4)据《郑孝胥日记》三月二十五日记,乃是“梅求《香南雅集图》”,则当由梅兰芳提出,而况周颐转请吴昌硕绘制。郑孝胥之语转引自沈文泉:《朱彊村年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26页。
    (5)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二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59~160页。陈三立为《香南雅集图》题七绝四首,参见《小说月报》第十一卷第七号“文苑”。
    (6)张尔田《词林新语》云:“嘉兴沈子培居上海,十年不涉歌场。自畹华来沪,遂往观剧,并作《临江仙》一解,时人以为难能。”唐圭璋编:《词话丛编》,第4371页。沈曾植在辛亥革命后即寓居上海,据张尔田所云“十年”云云,此《临江仙》当作于1920年前后,但检朱孝臧著、白敦仁笺注《彊村语业笺注》,于其编年词中,1920年并无《临江仙》词,1919年系年中有《临江仙》(门柳低垂墙杏簇)一首,但与听歌无关,似非张尔田所提及之《临江仙》一阕。而在1924年系年中也有一阕《临江仙》,其小序云:“此辛酉岁暮同寐叟作,叟目为‘调高意远’者也,稿佚不复省,慈护世讲检叟遗箧得之。”慈护即沈曾植之子。朱祖谋此序对此词创作经过及失而复得之事记述甚详。如果朱祖谋记忆无误,则此词当作于“辛酉岁”,即1921年,而《彊村语业笺注》却将其系于甲子年(1924),或未措心朱祖谋“辛酉岁”之提示,显然误系。但此词与观剧之事的关联并不密切,虽有“吹笛未宜休”“有情歌小海”云云,但指向也是模糊的。而沈曾植的和作也同样与观剧无关。再者朱祖谋此词如果果然与梅兰芳演剧有关,也应是1920或1922年之事,1921年,梅兰芳并未莅沪演出。而作于1919年之《临江仙》也同样与观剧无关。则或朱祖谋当时所填之《临江仙》未能保存下来,或者张尔田对朱祖谋之词所用词牌记忆有误。因稍作辨析如上。《彊村语业笺注》编年误系情况所在多有,如将朱祖谋《清平乐》(残春倦眼)一词系于1924年,其实此词1920年即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一卷第七号。
    (7)参见《小说月报》第十一卷(1920)第七号“文苑”。
    (1)《申报·梅讯》,1920年5月21日。
    (2)(3)(4)参见《小说月报》第十一卷(1920)第七号“文苑”。
    (5)《申报·梅讯》,1920年5月24日。
    (6)此题或为朱彊村后来所加,参见白敦仁笺注:《彊村语业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第307页。按,《彊村语业笺注》将此词系于1924年,疑误。《小说月报》第十一卷第七号“文苑”初次发表朱彊村此词时只标《清平乐·题香南雅集图》。
    (7)《小说月报》第十一卷第七号所刊赵尊岳《清平乐》四首,虽皆题“题香南雅集图”,但当非题某一图,可能是分题多图,然后汇成一题发表的。
    (8)《申报·梅讯》,1920年5月9日。
    (9)《申报·梅讯》1920年5月11日记云:“汪鸥客工绘山水,畹华辈见之,各求绘事,鸥客已面允矣。”
    (10)《申报·梅讯》,1920年5月11日。
    (11)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571页。
    (1)关于香南三集的具体情况,可参见周茜:《“大梅党”赵尊岳与梅兰芳---以1920、1922年〈申报·梅讯〉为例》,载《文艺研究》2017年第6期。
    (2)《申报·梅讯》1922年6月29日:“日昨香南三集,到者甚多。凤(王凤卿)、畹(梅畹华)、妙(姜妙香)、玉(姚玉芙)五时莅止,八时始归也。”
    (3)参见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编:《赵凤昌藏札》第二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68页。
    (4)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417~418页。
    (1)转引自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附录《王国维词论汇录》,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36页。
    (2)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365页。
    (3)按,此乃况周颐描述辛酉(1921)暮春梅兰芳来沪演出时朱祖谋痴迷之形,但此前数年梅兰芳到沪搬演,朱祖谋与况周颐也是痴迷如此。屈兴国:《蕙风词话辑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第504页。
    (1)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话丛编》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248页。
    (2)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年),第89页。
    (3)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327页。
    (4)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99页。
    (1)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七十二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5203页。
    (2)(3)参见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年),第94~95页。
    (4)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392页。
    (5)周茜《“大梅党”赵尊岳与梅兰芳---以1920、1922年〈申报·梅讯〉为例》云:“赵尊岳专为梅郎所作《清平乐》十四首,《国香慢》《南浦》《疏影》各一首。赵氏现存《珍重阁词集》为其女赵文漪所编,因朋友的不慎失落下部,故上述咏梅词只有《国香慢》等三首和两首《清平乐》收录,还有十二首散佚。”《文艺研究》2017年第6期,第109~110页。
    (6)《申报·梅讯》,1920年5月10日、13日。
    (1)《小说月报》第十一卷(1920)第七号“文苑”。
    (2)(3)(4)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392,397、399、403,398页。
    (5)高永旺、张仲娟译注:《维摩诘经》,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97页。
    (1)高永旺、张仲娟译注:《维摩诘经》,第135页。
    (2)(3)(4)(5)(6)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399、400、394、404、406、407页。
    (7)高启著,金檀辑注,徐澄宇、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651页。
    (1)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417页。
    (2)张尔田:《词林新语》,《词学季刊》第一卷第三号(1933年),第80页。
    (3)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画维诗词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578页。
    (1)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年),第95~96页。
    (2)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370~374页。
    (1)屈大均著,陈永正主编:《屈大均诗词编年笺校》,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10页。
    (2)(4)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年),第96页。
    (3)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4518页。
    (1)(4)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373、373~374页。
    (2)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894~1895页。
    (3)赵尊岳:《蕙风词史》。
    (5)杜文澜辑:《古谣谚》,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31页。
    (1)房玄龄等:《晋书》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48页。
    (2)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409页。
    (1)《申报·梅讯》,1920年5月14日。
    (2)《赵凤昌藏札》第二册,第123页。
    (3)(4)(5)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410、404、409页。
    (1)(4)(5)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416、410、414,412页。
    (2)张华:《博物志》卷五,清《指海》本。
    (3)《搜神记》卷十九: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饮之千日醉。时有州人,姓刘名玄石,好饮酒,往求之。希曰:“我酒发来未定,不敢饮君。”石曰:“纵未熟,且与一杯,得否?”希闻此语,知不免。饮之。复索,曰:“美哉!可更与之。”希曰:“且归。别日当来。只此一杯,可眠千日也。”石别,似有怍色。至家,醉死。家人不之疑,哭而葬之。经三年,希曰:“玄石必应酒醒,宜往问之。”既往石家,语曰:“石在家否?”家人皆怪之曰:“玄石亡来,服以阕矣。”希惊曰:“酒之美矣,而致醉眠千日,今合醒矣。”乃命其家人凿冢,破棺,看之。冢上汗气彻天。遂命发冢,方见开目,张口,引声而言曰:“快者醉我也!”因问希曰:“尔作何物也?令我一杯大醉,今日方醒,日高几许?”墓上人皆笑之。被石酒气冲入鼻中,亦各醉卧三月。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5页。
    (1)(2)(3)(4)(6)(8)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409、411、414、413、416,415,411,411,371页。
    (5)谢青云译注:《神仙传》,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第82页。
    (7)(9)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年),第96,96页。
    (10)朱孝臧著,白敦仁笺注:《彊村语业笺注》,第287页。
    (1)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278、234页。
    (2)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年),第94、95页。
    (3)赵尊岳:《蕙风词跋》,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537页。
    (4)孙德谦:《秀道人修梅清课序》,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536页。
    (5)况周颐著,秦玮鸿校注:《况周颐词集校注》,第387、388页。
    (6)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年),第91~92页。
    (7)(8)赵尊岳:《蕙风词史》,《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第101页。
    (1)况周颐:《八声甘州》小序云:“己未秋日……沤尹强拉顾曲,当时惘然。”《况周颐词集校注》,第446~447页。
    (2)赵尊岳《蕙风词史》跋云:“余笺先生词,起《新莺》,迄自定本,约为一卷。容当再笺《清课》。”《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年),第105页。
    (3)沈曾植:《秀道人修梅清课题词》,《况周颐词集校注》,第542页。
    (4)参见王省民:《〈申报〉戏曲广告对戏曲消费的促进作用---以梅兰芳1913年至1929年来沪演出为考察对象》,《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5)邵瑞彭云:“蕙风词竟夕朗吟,使哀云夜裂,海水不流,平生所低首者无过此翁矣。”《赵凤昌藏札》第六册,第140页。
    (6)赵尊岳《蕙风词史》云:“时先生客沪,大人之求题以为增重者益夥。”《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1934年),第82页。
    (7)腹痛《况蕙风先生外传》:“……世之求先生词者,趾踵日接,无不工胜卓绝,匪言可喻。”《申报·自由谈》1926年8月28日。
    (8)晚清以来,戏曲改良声音渐起,这种改良是建立在戏曲这一文体新的认知基础上的。三爱(陈独秀)《论戏曲》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又,箸夫《论开智普及之法首以改良戏本为先》云:“乃世之人往往游忽于当前,而系恋于已往,茫昧于现象,而致慨于陈迹。彼其感情之敏速,可于观剧时见之。”以上二文分别参见陈多、叶长海选注:《中国历代剧论选注》,第460、4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