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医风:明清医者画像中的理想形象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onfucian's Medical Ethics:The Idealistic Self-image of Healers Expressed in the Portrait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 作者:冯玉荣
  • 英文作者:Feng Yurong;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明清 ; 医者 ; 儒医 ; 画像 ; 儒士
  • 英文关键词: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portraits of doctors;;Confucian scholar image
  • 中文刊名:HZ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5-27
  • 出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年:2016
  • 期:v.55;No.241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近世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12JJD770018)
  • 语种:中文;
  • 页:HZSD201603022
  • 页数:13
  • CN:03
  • ISSN:42-1040/C
  • 分类号:144-156
摘要
本文通过明清医者的画像、像赞,探讨医者如何从一个草泽铃医的形象,转变为融会自我认知与社会标准的一代儒医。明清科举时代,儒者入仕是为人生正途,由儒向医多是谋生选择。儒者习医从医之后,并未改其儒家本色。身穿儒服,交往高士,吟和诗文,中道清逸,是不少医者崇尚的生活方式。上医医国,救世安身,医书传世,知名医家多以儒医同道作为医者之最高境界。本文收集医者画像,图文互证,尝试从一侧面更为形象化地揭示明清儒医的容样风骨。画像虽不完全,但可见"其貌清癯,心存仁术,志好儒书"已成为其时医者推崇的理想形象。医者以儒风示人,反映出儒不仅在职业上是效法的对象,也是为人处世、自我定位和社会评判的标准。医者的儒道医风,显现其专业声誉与社会地位的关联,而此种趋同的代价是医者放弃自身之职业识别。医者画像,在一定程度上是医、儒在社会身份上难以界分的佐证。此种情形,在其他职业阶层中也有显现,这反映出在科举社会之中儒士阶层的至高无上。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self-cognition and idealistic self-image of healers through the portrait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n the Ming and Qing imperial society,engaging in politics to be an official was a common choice,and practicing medicine was only a way of making a living.Even after the Confucians studied medicine,it did not change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Dressed in Confucian clothes,making friends with famous Confucians,writing and chanting poems with them was their ideal way of life.They believed that the first-rate doctors may heal the disease of society and all wanted to set up their new medical school because the highest target of practicing medicine was to combine medicine with Confucianism.Analyzed with the portraits,it can be found that "thin figure with warm heart and keen on Confucian books"was a highly recommended image. Those images painted in the portraits revealed Confucianism was not only the ethic model to emulate in career,but also their way to deal with others and the criteria for their social evaluation.Confucian's medical ethics would elevate their professional reputation and social status but at the cost of losing their own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Therefore portraits of doctors were the evide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Confucian.Such cases could also be found in other occupation,which reflects the supreme status of Confucian scholar in the imperial society.
引文
(1)2005年由Wellcome Trust资助在北京召开国际研讨会“全球中医史:图像史”,并于2007年出版《形象中医:中医历史图像研究》一书,该论文集涉及炎帝药学文化的历史图像、中医古书插图,以及有关针灸、诊法、本草、养生等图像的解读,重在中医的疗法、身体经络、中药本草的形象化表达,但其未有对医者本身肖像画的研究。参考王淑民、罗维前:《形象中医:中医历史图像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祝平一在论及宋明之际的医史,对《名医传》有详细的考证。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3分,2006年。
    (3)赵元玲一书对三皇庙有详细的考证,Chao,Yuanling.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AStudy of Physicians in Suzhou,1600-1850.New York:Peter Lang,2009.
    (4)高春媛、陶广正:《文物考古与中医学》第六章《绘画书法医学资料简编》,专列“名医刻画像”类,将庙宇中的名医刻画像、名医画像册、文物资料中的名医像进行梳理,但数量极为有限。高春媛、陶广正:《文物考古与中医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66-175页。
    (5)马继兴曾收集炎帝药学文化的图像,多至22类,炎帝呈现多样化的形象,既有汉代武梁祠石刻神农躬耕像,也有辽代应县木塔背篓采药像,形象并不统一。马继兴:《炎帝药学文化的历史图像》,载王淑民、罗维前:《形象中医:中医历史图像研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第10-20页。
    (6)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人物》卷11《孙思邈》,万历三十五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3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717页。
    (7)明代熊宗立《历代名医图姓氏》(1476年)收入自伏羲皇帝至唐代药王韦慈藏14幅名医图。熊宗立:《历代名医图姓氏》,载陈嘉谟:《本草蒙筌》,《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第19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0-44页。
    (8)王肯堂画像,高130cm,宽75cm,金坛王氏家传,中国医史博物馆藏。载傅维康、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150页。
    (9)张卿子像,明曾鲸,绢本,设色,纵111.4cm,横36.2cm,浙江省博物馆藏,明天启壬戌年(1622)。
    (10)(46)汪机:《痘治理辨》,明嘉靖十年(1531)刻补修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医家类第4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633页。
    (11)章楠:《医门棒喝》,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029册,第169页。
    (12)孙一奎,明代医家,撰有《赤水玄珠》、《孙文垣医案》等书。《赤水玄珠》一书中之孙氏木刻画像,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藏。载傅维康、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文物图谱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149页。
    (13)陈谏:《荩斋医要》,明嘉靖七年(1528)刻本,《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2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336页。
    (14)张四维:《医门秘旨》,万历同安张氏恒德堂刊本,《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2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15)蔡正言:《甦生的镜补遗》,《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1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331页。
    (16)赵术堂:《医学指归》,双湖先生像,《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第21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第11页。
    (17)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3《传神总论》,清乾隆四十六年冰壶阁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068册,第539页。
    (18)《明史》卷67《舆服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34页。有关朝服沿革,亦可参见周汛、高春明编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9-10页。
    (19)陈谏:《荩斋医要》,第335页。
    (20)陈谏:《荩斋医要·自叙》。
    (21)虞淳熙:《(光绪)钱塘县志·外纪》,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肖永芝对木扇陈氏亦有考证,可参考肖永芝:《浙江妇科名医世家---木扇陈氏》,《浙江中医杂志》1998年第7期。
    (22)王圻、王思义辑:《三才图会·衣服》卷2《君臣冠服》,第652页。
    (23)王宏翰:《古今医史》续增明《王琠传》,清钞本,《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030册,第368页。
    (24)《历溪琅琊王氏宗谱·明太医院御医直圣济殿事王琠加授登士郎制》,转引自徐焘《明代御医王琠考》,《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10月第9卷第5期。
    (25)周汛、高春明合编:《中国古代服饰大观》,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第271-277页。王圻、王思义辑:《三才图会·衣服》卷2《君臣冠服》即绘有此两种服制,第648页。
    (26)(32)毛文芳:《观看自我:明人的画像自赞》,见《图行成乐:明清文人画像题咏析论》,台北:学生书局,2008年,第99-158页。
    (27)王宏翰:《古今医史》续增明《王肯堂传》,第370页。
    (28)《明史》卷67《舆服三》,第1649页。
    (29)王圻、王思义辑:《三才图会·衣服》卷1,第628页。
    (30)周汛、高春明编著:《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第10页。
    (31)方凤著,方勇辑校:《方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58-162页。
    (33)刘勰:《文心雕龙》卷2,四部丛刊影明嘉靖刊本。
    (34)徐师曾:《文体明辨》卷48《“赞”按语》,万历建阳游榕铜活字印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312册,第129页。
    (35)《后汉书》卷48《应奉传》附应劭。
    (36)有关文人行乐图中的政治赞颂可参考王正华相关研究,王正华:《传统中国绘画与政治权力一个研究角度的思考》,《新史学》第8卷第3期,1997年9月,第161-216页。Wang,Cheng-hua.Material Culture and Emperorship:The Shaping of Imperial Roles at the Court of Xuanzong(r.1426-1435).Ph.D.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1998,214-221,Chapter 4,The Painting Category Xuanzong’s Pleasures.
    (37)陈谏:《荩斋医要自叙》,《荩斋医要》,第335页。
    (38)赵升:《朝野类要》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622页。
    (39)《赞筠亭像》,进士出身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使竹虚唐诗书。张四维:《医门秘旨自叙》,《医门秘旨》,万历同安张氏恒德堂刊本,《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2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40)张四维:《医门秘旨自叙》,见《医门秘旨》,第17页。
    (41)松溪友弟叶枢为受轩仁丈书于达观堂。蔡正言:《达观堂新镌甦生的镜补遗》,《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第11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331页。
    (42)方尚恂:《题甦生的镜》,见蔡正言:《甦生的镜》,第3页。
    (43)梁梦环:《甦生的镜序》,见蔡正言:《甦生的镜》,第6页。
    (44)陶宗器:《甦生的镜序》,见蔡正言:《甦生的镜》,第11页。
    (45)赵术堂:《医学指归自叙》,《医学指归》,第10页。
    (47)何乔远:《名山藏》卷102《方技记》,明崇祯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27册,第569页。
    (48)(49)章楠:《医门棒喝》,清道光九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第1029册,第5-6页,第169-170页。
    (50)顾大韶:《炳烛斋稿》,《自题像赞》,清道光二十年(1840)钞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0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601页。
    (51)徐渭:《徐文长文集》卷22《自书小像赞》,明刻本,《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55册,第159页。
    (52)张岱:《自为墓志铭》,载《张宗子小品》,魏崇武选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第242页。
    (53)(56)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142,民国十一年(1922)本。
    (54)陈文述:《颐道堂集》诗选卷21《西泠怀古》,清嘉庆十二年刻道光增修本,《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05册,第191页。
    (55)吴庆坻:《蕉廊脞録》卷3,民国求恕斋丛书本,《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4册,第48页。
    (57)张遂辰:《蓬宅编集自序》,康熙间刻抄配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集部第2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21页。
    (58)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卷142,民国十一年本;吴骞:《尖阳丛笔》卷7,清钞本,《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39册,第492页。
    (59)吴庆坻:《蕉廊脞録》卷4,第57页。
    (60)周京:《无悔斋集》卷13《题张卿子先生遗像》,清乾隆刻本,《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277册,第232页。
    (61)南炳文:《明清考史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88页。
    (62)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22《孙治传》,清嘉庆扶荔山房刻本,《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698册,第506页;阮元:《两浙8轩录》卷7卷1《陆圻传》,《孙治传》,清嘉庆刻本,《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683册,第136、331页。
    (63)孙治:《孙宇台集》卷8《张卿子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孙孝桢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8册,第732页。
    (64)孙治:《孙宇台集》卷32《题张卿子隐居》,第148册,第158页;卷37《挽张卿子先生》,第149册,第122页。
    (65)吴庆坻谈及,“先大父旧藏张卿子隐君像一帧,天启壬戌闽人曾鲸波臣画,上有丁敬身、杭大宗、厉樊榭,梁芗林蔎、林周,穆门柳洁夫、沈塙士、彭芝庭诸先生诗,汪氏东轩吟社尝以此命题。”吴庆坻:《蕉廊脞録》卷7,民国求恕斋丛书本。今人董志仁对乾隆年间八位学者的题诗进行了考证,董志仁:《晚明杭州医人张卿子事迹》,《浙江中医杂志》1956年试刊号。浙江博物馆藏明代天启壬戍年(1622)。
    (66)阮元:《两浙8轩录》卷19“梁启心”条,下引梁同书行述略,第604页。
    (67)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3《书汪复园红板桥诗画册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陆贞一刻本,《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45册,第426页。
    (68)阮元:《两浙8轩录》卷21《杭世骏传》,第654页。
    (69)胡敬:《崇雅堂诗钞》卷9《题张卿子隐君像用帧中杭堇浦前辈韵》,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494册,第233页。
    (70)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18《沈文悫公事略》,清同治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38册,第413-415页。
    (71)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89《彭启丰传》,清光绪九年刊本。
    (72)沈心:《题张卿子先生遗像》,阮元:《两浙8轩录》卷23《沈心》,第1684册,第11-12页。
    (73)两幅画均为山西省文庙博物馆藏。高春媛、陶广正:《文物考古与中医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74页。
    (74)戴震:《(乾隆)汾州府志》卷13,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王士禛:《池北偶谈》卷8《傅山父子》,《四库全书》子部第870册,第108-109页。
    (75)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编:《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珍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第57页。
    (76)陆以湉:《冷庐杂识》卷4,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0册,第494页;潘衍桐:《两浙8轩续录》卷19,清光绪刻本,《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685册,第494页。
    (77)高春媛、陶广正:《文物考古与中医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73页。
    (78)潘衍桐:《两浙8轩续录》卷31,第184页。
    (79)王世贞:《本草纲目序》,李时珍编著,夏魁周校注:《李时珍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第3页。
    (80)郝长燚:《不断被记忆的李时珍---李时珍形象演变与社会文化变迁》,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81)金廷瑞:《荩斋医要后序》,陈谏:《荩斋医要》,第539页。
    (82)祝平一指出宋代的医史比附佛、道的宗教传统,而明代的医史转而比附儒学传统,以建立医家统绪的模范。祝平一:《宋明之际的医史与“儒医”》,(“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3分,2006年。Florence Bretelle-Establet曾对清代云南、广西、广东三省方志中的医家传记进行分析,以理解古人对于理想医者形象的期许,并指出在一些医书序言文本的文章中序言作者对于儒医形象塑造。Bretelle-Establet,Florence.“Chinese Biographies of Experts in Medicine:What Use Can We Make of Them.”East Asian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 3,no.4(2009):421-451.“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Writer’s Authority and Legitimac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rough Authorial and Allographic Prefaces.”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 19,no.4(2011):249-390.
    (83)乾隆甲戍(1754)初春梁启心题诗:先生古学者,一画探微旨。生当前明衰,丝乱不可理。筮待遯上九,决策隐不仕。时出医国手,活人以自喜。姓字熟闾巷,至今名其里。我曾读遗集,诗格逼元李。复此瞻遗像,鬑鬑须颇美。风度谁得如,神识疑未死。是宜传儒林,讵止列方技。孙曾尽英拔,我友犹嫌姽。即事书短句,用以朂后起。载董志仁:《晚明杭州医人张卿子事迹》,《浙江中医杂志》1956年试刊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