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形象的历史建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istorical Memorial Structure of Sun Simiao
  • 作者:徐双 ; 严世芸 ; 陈丽云
  • 英文作者:Xu Shuang;Yan Shiyun;Chen Liyun;
  • 关键词:孙思邈 ; 药王 ; 孙真人祠 ; 历史记忆
  • 英文关键词:Sun Simiao;;King of Medicine;;Temple of Sun Zhenren;;Historical Memory
  • 中文刊名:YGWZ
  • 英文刊名: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 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中医药文化
  • 年:2019
  • 期:v.14;No.81
  • 基金:上海中医药大学师资博士后基金项目
  • 语种:中文;
  • 页:YGWZ201902005
  • 页数:10
  • CN:02
  • ISSN:31-1971/R
  • 分类号:29-38
摘要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之所以被后世尊称为"药王",是历史人物形象建构与记忆沉淀的结果。这一历史过程既包括了道教元素的裹挟以及普通士人的世俗化渲染,同时也伴随着我国古代其他被一度尊奉为"药王"的人物形象的日益淡化。这些正反因素互相结合而非排斥,在历史认知层面巧妙地构成了人物建构的"接力",使得人们最终将"药王"名号定于孙思邈一身。
        The reason why Sun Simiao, a famous doctor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called "the King of Medicine" by later generations was the resul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gures and public memory. This historical process includes both the in?uence of Taoism elements and the secularization of ordinary scholars. At the same time, the original?gure that was once respected as "the King of Medicine" faded out public sights gradually. The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are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instead of rejecting each other, which form a "relay" in the aspect of character construc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cognition level. Finally the name of "the King of Medicine" was given to Sun Simiao.
引文
[1]郑金生:《中国历代药王及药王庙探源》,《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第2期,第65-72页。
    [2]韩素杰、胡晓峰:《基于中国方志库的药王庙研究》,《中医文献杂志》2015年第2期,第59-63页。
    [3]于赓哲、张彦灵:《唐代医学人物神化考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122-134页(本文之后引述简称《于文》)。近年来,学界借助金石、考古或是民间传说等资料,对古代医家的多元形象探讨还有若干,如晨明、高正国:《永济扁鹊庙》,《中医药文化》2018年第3期:封三。
    [1]黄永年:《唐史史料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5、6、11页。
    [2]刘肃:《大唐新语》卷一〇,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56页。
    [3]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15页。
    [4]骆天骧撰,黄永年点校:《类编长安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1]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三八,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32页。
    [2]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83页。
    [3]刘克庄著,辛更儒校注:《刘克庄集笺校》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570、4571页。
    [1]一般意义上的巫、医关系探讨较为复杂,近阶段的成果可以参考李小青等:《巫医三题》,《中医药文化》2018年第5期,第44-50页。
    [2]宋徽宗本人对于道教的尊崇,并非基于信仰,也不偏重于内丹派、新旧符箓派或是上清派、正一派等任一派别,主要意在以道教手段自我神化,引入个别道教人物参政目的在于掌控朝政平衡。读者可参看方诚峰:《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第六章第一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239-259页。
    [3]沈清崖、吴廷锡等撰:《陕西通志》卷二九,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第863页。
    [1]明代学者乔三石《耀州志》云“五台山东为罄玉山,山出青石,唐天宝中取为罄”,误。其一,五台山与罄玉山乃是一山二名;其二,“罄玉”之名解为唐代故事,不知何据?故而其说不取。
    [2]有关碑刻景观效果的论述,似乎还是学术界不甚为人关注的一面。读者可以参看仇鹿鸣:《从“罗让碑”看唐末魏博的政治与社会》,《历史研究》2012年第2期,第27-44、190页。
    [1]穆彰阿等纂修:《大清一统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134页。
    [2]穆彰阿等纂修:《大清一统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351页。
    [3]沈清崖、吴廷锡等撰:《陕西通志·续通志》卷一三,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第393页。
    [4]王昶:《金石萃编》卷三五,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653页。
    [5]清代文人钮琇(?-1704)《林野堂诗文集》卷六有“耀州太□洞碑记”一文,文中有“去州城三里许为太玄洞,相传系真人思邈羽化处……”。按:钮文所缺字,显系避讳(清圣祖康熙名玄烨),文中作“玄”字为疏漏。
    [6]沈清崖、吴廷锡等撰:《陕西通志·续通志》卷二九,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第863页。
    [7]乔世宁:《耀州志》卷八《人物志》“乔仲节”条,同书卷七《人物志》“孙思邈”条,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第192-196、229页。
    [1]王昶:《金石萃编》卷四七,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114、115页。
    [2]我们注意到,在王瓛的碑记中,在描绘孙真人祠周边的环境中,写有“左童侍而右虎伏者,真人之新堂也”,即以童子、伏虎为祠堂护卫。后世的“真人伏虎”传说便是由此演化而来,并且伪托到唐太宗时期。王昶以避讳为证,直指核心,当然,这也足以说明强解“伏虎”意义者的文化水平有限。
    [3]李贤等:《大明一统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556页。
    [4]赵廷瑞修,马理、吕楠纂,董健桥总校点:《陕西通志》卷十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604页。
    [5]沈清崖、吴廷锡等撰:《陕西通志·续通志》卷二九,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第851页。
    [6]沈清崖、吴廷锡等撰:《陕西通志·续通志》卷二九,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第852页。
    [1]沈清崖、吴廷锡等撰:《陕西通志·续通志》卷二九,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第857页。
    [2]沈清崖、吴廷锡等撰:《陕西通志·续通志》卷二九,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第871页。
    [3]沈清崖、吴廷锡等撰:《陕西通志·续通志》卷二九,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第865页。
    [4]毕沅撰,张沛校点:《关中胜迹图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861页。
    [5]王昶:《金石萃编》卷三五,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年,第653页。
    [6]杨超杰:《谈道兴碑与1387窟》,见洛阳市文物局编:《耕耘论丛》(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
    [7]丁明德:《洛阳龙门药方洞的石刻药方》,《河南文博通讯》1979年第2期,第27-33页。
    [8]此药方有清代拓本,辗转多人之手,现藏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范行准写有题跋,作是语,参见张瑞贤主编:《龙门药方释疑》,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2-253页。
    [1]郑金生:《中国历代药王及药王庙探源》,《中华医史杂志》1996年第2期,第65-72页。
    [2]徐天基:《地方神祗的发明:药王邳彤与安国药市》,《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第156-180页。
    [3]任锡庚著:《太医院志》,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600中和月刊史料选集》第六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0年,第643页。
    [4]余新忠:《医圣的层累造成(1065-1949年)--“仲景”与现代中医知识构建系列研究之一》,《历史教学》2014年第14期,第3-13页。
    [5]曾国荃等撰:《湖南通志》卷一三、卷四四、卷二三八,台北:京华书局,1967年影印本,第567、1174、496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