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警舆情态势分析:根源、现状与趋势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Analysis on Public Opinions Related with Police:Source,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s
  • 作者:王欢
  • 英文作者:WANG Huan;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Hubei Police College;
  • 关键词:涉警舆情 ; 集群化 ; 舆情长尾 ; 舆情反转 ; 警民关系 ; 警媒关系 ; 协同治理
  • 英文关键词:public opinions related with police;;group;;long-tail of public opinions;;inversion of public opinions;;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e and the public;;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lice and media;;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 中文刊名:SHG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Police College
  • 机构:湖北警官学院学报编辑部;
  • 出版日期:2017-05-20
  • 出版单位: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 年:2017
  • 期:v.29;No.153
  • 基金:2016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网络涉警负面信息的辩证认知与理性运用——以大楚网报料平台为分析样本”(项目编号:16Y142);; 2016年度湖北警官学院一般科研计划项目“涉警舆情的现实境况与治理取向研究”(项目编号:2016YB009);; 2016年度四川警察学院社会冶理创新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涉警舆情反转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SHZLYB16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HGX201703020
  • 页数:13
  • CN:03
  • ISSN:37-1432/D
  • 分类号:143-155
摘要
涉警舆情生成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和互联网助力的微观背景,其最终态势取决于政治管控与技术力量的博弈结果。近年来的涉警舆情热点事件具有警察集群化发声开始影响舆论走向、舆情几度爆发促成长尾效应显现、舆情频繁反转令事件真相真伪难辨三大特点,反映出紧张的警民关系和微妙的警媒关系。涉警舆情的发展趋势是舆论格局不断被刷新并趋于开放,舆情结果被警方、民众和媒体三方力量博弈而左右,舆情核心依然是对事件真相的揭示与反思。相应的涉警舆情协同治理模式应为以涉警舆情事件为触发点,以警方、媒体和民众为治理主体,通过利益协调和资源配置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通过沟通调和和功能聚合确保目标走向和有效结果的立体化结构。
        Produced in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micro background of internet assistance,public opinions related with police finally depend on the game result between the political control and technology strength. In recent years,the hot events of public opinions related with police ar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public opinions affected by police's collective voice,long-tail effect promoted by the outbreak of public opinions,and discrimination difficulty of the fact or fiction of events from the frequent public opinions,which have reflected the inte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e and resi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e and media. The situation of public opinions has been constantly refreshed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ublic opinions related with police. The results of public opinions are controlled by police,the public and the media,and the core of public opinions can reveal and reflect the truth. The relevant model for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public opinions related with police should be trigged by the events of public opinions related with police,with the governance subjects including police,media and the public through a positive interaction formed by the harmony of interests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to ensure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goal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results by communication,harmonization and functional aggregation.
引文
[1][28]王若珺.涉警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14-16.14.
    [2]李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舆情生态演变机制及其特点分析[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3,(1):242-245.
    [3]戚攻.社会转型·社会治理·社会回应机制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09.
    [4]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J].江苏社会科学,2002,(6):30-33.
    [5]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J].社会主义研究,2011,(4):8-9.
    [6][7]周晓莹.社会转型背景下的警察职能再定位[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15.17-21.
    [8]单卫华.社会转型视域下的警民关系探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6):116.
    [9]冯海波.社会矛盾视域中的社会转型[J].理论研究,2010,(2):16.
    [10]王郅强.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形态与性质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2,(7):43.
    [11]吴玉辉,谢新洲.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J].当代传播,2013,(3):69-70.
    [12]胡百精.互联网、公共危机与社会认同[J].社会科学文摘,2016,(4):7.
    [13]陈伟球.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调整[J].国际新闻界,2014,(5):83-86.
    [14]许静,夏少昂,李彤.网络传播中场域性互动对社会舆论的影响[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09,(1):60.
    [15]许同文.颠覆与同构:自媒体传播场域公众话语权的二律背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7):218-219.
    [16]王静梓.过剩与匮乏——经济学视角下泛媒时代的信息悖论[J].东南传播,2012,(12):17.
    [17]殷融,张菲菲.不同类型集群行为的差异比较[J].心理科学进展,2015,(1):121.
    [18]弯美娜,刘力,邱佳,等.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J].心理科学进展,2011,(5):724.
    [19][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10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94.
    [20]乐国安,薛婷,陈浩.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0.
    [21]喻国明,等.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4-15.
    [22]毕宏音.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媒体传播[J].重庆社会科学,2013,(4):50-57.
    [23]唐嘉国.风险社会语境下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分析[J].公安研究,2012,(1):72.
    [24]贺艳花.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议题流变方向分析[J].中国报业,2015,(12):24-25.
    [25]李娜.“意义空间里的斗争”——突发舆情事件“议题”的多元博弈及舆论引导[J].新闻界,2016,(2):69.
    [26][29]李苏.从UGC模式的价值张力看“舆论反转”现象[J].新闻知识,2015,(9):7-8.8.
    [27]张斌.浅析当下媒介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反转”——以庆安枪击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5,(10):88-89.
    [30]李小波,潘庆柱.涉警舆情媒体应对研究[J].公安教育,2012,(7):32.
    [31]于语和,王婷婷.当前警民关系的法律思考[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2):115.
    [32]李小波.网络时代和谐警民关系的困境与进路[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10-111.
    [33][36]吴云柯.从“雷洋事件”论社会转型期的警媒关系[J].新闻知识,2016,(8):75-76.76.
    [34]孙洪波.全媒体时代警媒关系研究[J].净月学刊,2016,(3):124-125.
    [35]姜燕.警媒关系危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2.
    [37]王石川.面对监督莫让站队取代“站对”[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5/0202/c1003-26487953.html.
    [38]张征,陈海峰.简论“两个舆论场”的内涵与价值[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4,(3):12,13.
    [39]丁柏铨.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格局与舆情研判[J].天津社会科学,2013,(6):39.
    [40]王国华,肖林,汪娟,等.论舆论场及其分化问题[J].情报杂志,2012,(8):4.
    [41]张潇潇,尉天骄.尝试界定“舆论环境”新概念[J].新闻研究导刊,2014,(18):19.
    [42]郑满宁,李彪.治理与转换:2013年社会舆情发展态势及特点研究[J].编辑之友,2014,(2):17.
    [43]朱彤.自媒体时代下突发涉警舆情引导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5,(4):70.
    [44]孟威.媒体融合是传媒变革的关键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9-17.
    [45]雷跃捷,李汇群.媒体融合时代舆论引导方式变革的新动向——基于微信朋友圈转发“人贩子一律死刑”言论引发的舆情分析[J].新闻记者,2015,(8):59.
    [46][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30-133.
    [47][美]沃纳·J·赛佛林,小詹姆斯·W·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31.
    [48]王国华,张剑,毕帅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领袖研究——以药家鑫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1,(12):2.
    [49]罗莉,周婷.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作用[J].新闻战线,2016,(8):26-27.
    [50]张鑫,王叶菲.网络舆情的熵值异变与网络意见领袖管理因应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6,(5):110.
    [5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07.
    [52]向剑平,左劼,乔少杰,等.网络舆情态势分析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989.
    [53]周斌.“强—弱”冲突案件的网络舆情及传统媒体的理性应对[J].新闻爱好者,2013,(11):43.
    [54]吴玉敏.当前舆情非理性态势堪忧[J].人民论坛,2013,(12):67.
    [55]张昭阳.“舆情反转”频发有利于舆论场的理性养成[N].吉林日报,2016-04-19(05).
    [56]郁建兴,任泽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12,(8):24-25.
    [57]范如国.复杂网络结构范型下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2014,(4):107.
    (1)舆论是“多数人对共同关心的事物表达的大体一致的意见”。参见赵强.中国国家舆论安全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9,(2):42.舆情的概念即由此得出。
    (2)详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年来发布的各类专题舆情报告和月度、年度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参见人民网舆情频道,http://yuqing.people.com.cn/。
    (3)详见周栋梁.郭声琨在公安部党委会议上强调扎实组织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整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EB/OL].http://www.mps.gov.cn/n2253534/n2253535/n2253536/c5390599/content.html.
    (1)截至2016年7月,在中国知网以“涉警”+“舆情”作为关键词搜索文章主题,得到期刊论文154篇,硕士学位论文24篇,报纸文章8篇,会议论文1篇。按发表时间排序可知,2008年1篇,2009年3篇,2010年30篇,2011年21篇,2012年31篇,2013年32篇,2014年29篇,2015年33篇,2016年7篇。另有王若珺撰写的《涉警舆情研究概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专著一部。
    (2)孟建柱同志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新闻发布制度,确保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能够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参见孟建柱.着力强化五个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维护稳定水平[J].求是,2009,(23):6.
    (3)综合现有文献可知,学界的研究侧重可通过相关“限定词”加以区分:种类方面的“限定词”有“网络”、“互联网”、“负面”、“突发事件”等;背景方面的“限定词”有“新媒体环境”、“自媒体传播”、“创新社会管理背景”、“微博舆论生态”、“风险社会语境”等;对象方面的“限定词”有“非利益相关者”、“警察形象”、“网民心理”、“警察伦理”等;实战方面的“限定词”有“上海市”、“朝阳区公安系统”、“杭州‘五·七’交通肇事案”、“绍兴市‘5·27’交通事故”等;对策方面的“限定词”有“引导”、“应对”、“研判”、“处置”、“管控”等。
    (4)学界对于警察职能的定义基本达成一致观点,但对于警察职能的具体划分则存在争议。本文将警察职能分为维护秩序、执法和社会服务三种基本职能。参见王小海.社会变迁中的警务——西方警察职能演变的历史探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5,(1):92-102.
    (1)详见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16/c_1117481089.htm.
    (2)有学者认为,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蒙昧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等四个阶段。依据一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影响程度来判断新的社会形态是否产生,可以断言,人类社会已经迎来了崭新的社会形态即“互联网社会”。参见王国华,杨腾飞.社会治理转型的互联网思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5):24.
    (3)法国哲学家福柯最早提出话语权的概念,认为话语即权力。之后,费克劳也系统地分析了各种话语如何包含并生成权力。参见陈伟球.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调整[J].国际新闻界,2014,(5):80.
    (4)美籍德裔心理学家考夫卡认为,场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还有人的心理空间和被心理空间支配影响后所发生的行为。心理场域是人知觉于现实的想法和观念,而物理场域就是被人知觉后的现实。参见张勍.场域传播在当代传播技术下的解构与重建[D].长春:吉林大学,2013.3-4.
    (5)警民关系与警媒关系的实际状况可能与涉警舆情热点事件所呈现出的状态并不完全一致。本文仅就涉警舆情反映出的警民关系与警媒关系展开讨论。
    (1)集群行为(collective action)又被译为集体行动,最早是Ross(1908)提出的。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延续了其关于集群行为“群体性”与“冲突性”的观点。参见弯美娜,刘力,邱佳,等.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J].心理科学进展,2011,(5):723.
    (2)在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警界”的推送文章《白岩松为代表的媒体,请积点口德,人与人需要善良》被广泛转载,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多,点赞数超过5000。之后,微信平台出现多篇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文章。在微博平台,被认证为“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民警”的@沈阳网警小胖发表长微博《请原谅我的矫情》,被迅速转发2700多次,评论逾1600条,是该微博该账号近期阅读量和被关注度的一个峰值。参见肃宁枪击:“警界”为啥不满白岩松?[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d707660102vpk1.html.
    (3)从百度移动搜索中可见,针对“白岩松”的移动互联网搜索量大增。百度需求图谱中,针对“白岩松”上升最快的衍生关键词为“白岩松事件”,搜索量上升之快,超过了普通的公共舆情事件。新浪微博微话题#白岩松下课#,阅读量达到58万,讨论人数达到1400人次。参见肃宁枪击:“警界”为啥不满白岩松?[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d707660102vpk1.html.
    (4)前者如2015年庆安枪击案和太原王文军案,后者如2015年兰州记者赵文辱骂牺牲民警事件。参见步老毕后尘?白岩松遇到坎怎样破解此类舆情?[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615/00/22998329_478168362.shtml.凤凰知道:警察大V维护警察,从来不是问题[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614/16/535749_567727747.shtml.
    (5)如2016年雷洋案和深圳警察查验身份证事件。参见凤凰知道:警察大V维护警察,从来不是问题[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614/16/535749_567727747.shtml.
    (6)有学者认为,“集群”是社会学概念,一般称为群体或集体。集群可分为正式的集体和临时的集群。参见祁海军.我国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5):9-10.但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学界中的“群体”和“集群”是有所区别的,后者的互动水平相对较低。参见乐国安,薛婷,陈浩.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99-100.本文虽然认可广义上的集群定义,但在分析时仍采狭义的集群概念。
    (7)参见董天策.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91.也有学者认为,网络集群行为既包含了网络上的言语或行为表达,同时也包含了涉及现实行为的群体活动。参见乐国安,薛婷,陈浩.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1.
    (1)该理论认为,只要渠道足够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微内容)的商品销量也能和主流的、需求量大(宏内容)的商品销量相匹敌。参见王晶.试论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中的长尾效应[J].东南传播,2008,(10):92.
    (2)“二八定律”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首先提出,通常被描述为“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参见陈道兰.二八定律与长尾理论的辩证关系[J].才智,2010,(15):280.
    (3)参见雷洋案涉事民警被立案侦查!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关注?[EB/OL].http://www.sinotf.com/GB/News/1005/2016-06-01/xO MDAw MDIw MzU xO A.html.
    (4)传统的舆情发展经历“苗头—爆发—高潮—衰退—消亡”五个阶段,但峰值反复的舆情发展过程表现为“苗头—爆发—高潮—衰退—(小高潮—再衰退)*N—消亡”。参见清博舆情6月月报.12大要点全程解读舆论狂欢[EB/OL].http://www.qbdsj.cn/news-report/articles/137.html.
    (5)参见清博舆情6月月报.12大要点全程解读舆论狂欢[EB/OL].http://www.qbdsj.cn/news-report/articles/137.html.
    (6)参见清博舆情.2016年度涉警舆情盘点,穿透纷争的迷雾让理性回归[EB/OL].http://mp.weixin.qq.com/s/YlX IWd6NjX lW dlaX ZXGo-Q.
    (7)参见人民网舆情频道.6月政法舆情特点和传播规律[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0701/c209043-28516442.html.
    (8)有学者总结,常见的舆情周期形式包括梯形、单峰形和波浪形。波浪形更多地揭示了网络上整体舆情的运动方式,是指有些舆情反映了社会的长期矛盾,涉及的问题是长期的舆情问题,随着矛盾突出程度的不同而在时空上呈现出波浪式的运动形态。参见王来华.网络舆情的变动周期和热点表现[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6-04(03).
    (1)次生灾害是指在舆情应对、处置过程中因为时机或方式不当等原因给事态带来新的甚至更大的舆情危机的现象。参见艾春香.领导干部如何防止网络舆情的“次生灾害”[J].领导科学,2014,(4):48.
    (2)这七类话题分别是“交通舆情”“社会道德”“互联网管理”“旅游事件”“涉警舆情”“国际舆情”和“教育舆情”。参见凌蓉.大数据分析“舆论反转”新闻事件新闻“失真”引社会反思[EB/OL].http://www.jiupaicn.com/2016/0227/34443.html.
    (3)该事件与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安徽女大学生称扶老人被讹、女子被狗咬伤谎称救人骗捐、中国老人东京被撞被传“碰瓷”等被列为十大舆情反转经典案例。参见刘莉莉,唐露薇,肖潘潘,陈亚楠,许诺.2015年舆情反转典型事件[N].人民日报,2015-12-25(04)。在蚁坊软件2015年涉警舆情事件分析报告中,该事件与洛阳警察抓贼反被当地警察抓、河南农妇派出所自杀、证明你妈是你妈、上海交警被拖行致死等涉警负面或正面舆情被列为当年涉警舆情热点事件。参见2015年涉警舆情事件分析报告[EB/OL].http://www.eefung.com/company-news/20151124133555-26817.
    (4)虚假同感偏差是指人们对一切普通的事物有一种对等的心理期待,对占优势的事物有一种负面的心理期待,可以解释为什么负面新闻更容易吸引注意力。参见支庭荣.集合传播权与谦抑性原则——解析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两个舆论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3.
    (5)传统媒体时代的舆情发展遵循常态化过程,即新闻事件发生—媒介报道—受众议论—议题搁置或消解。而新媒体时代的舆情发展在遵循整体传播模式的状态下,同时发生了可视的“反转”的变异,并且这种“反转”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爆发的样态。参见张斌.浅析当下媒介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反转”——以庆安枪击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5,(10):88.
    (6)有学者总结,舆论反转的共同特征为:网上舆论爆发—真相逐渐还原—舆论发生反转—最初发布者或媒体遭讨伐。参见崔逾瑜,匡志达.“舆论反转”背后的反思[J].新闻前哨,2015,(10):16.
    (1)参见李敏蓉,张明,佟志伟.和谐警民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1,(3):58.有学者将警民关系总结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在依法履行职责和执行公务的活动中,为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通过一定的途径与相关团体或公众个人建立的权利、义务和人际关系”。参见于语和,王婷婷.当前警民关系的法律思考[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2):115.笔者认为,警民关系并不是一般的人际关系:它立足于警务活动基础之上,以警民互动为核心;警察在警民关系中相对处于主导地位,在改善警民关系中担负主要责任,故本文采李敏蓉等学者的观点。
    (2)现实生活中,警察群体仍然值得尊敬,“有困难找警察”仍然是社会的主流思维方式。警民之间的信任关系并未真正脱节,警民关系的基本面并未动摇。参见佚名.在公共舆论中警民关系因何紧张[J].公关世界,2016,(11):60.
    (3)网友主要关注交通安全保障,呼吁严惩肇事者以儆效尤;律师群体关注案件公正审理,重申刑事律师的角色设定和应尽职责,主张律师对抗整个控方和媒体,防止出现司法不公;警察群体则关注执法者安全,希望加强硬件设备、完善执法程序,重新考量对袭警实施法律制裁手段等。参见钟杏梅.上海交警遭违章车拖行致死案舆情研究[EB/OL].http://www.legaldaily.com.cn/zfzz/content/2015-04/13/content_6041076.htm.
    (4)参见王媛,钟杏梅.江苏交警死亡事件:网络维权VS恶性炒作?[EB/OL].http://www.legaldaily.com.cn/The_analysis_of_public_opinion/content/2016-06/20/content_6679539.htm.
    (1)参见美亚舆情网舆情报告.“深圳警察吃娃娃鱼事件”网情综述[EB/OL].http://www.myyq.com.cn/reportview.action?id=2813&top Menu Id=report.
    (2)有学者总结道,依照不同标准,舆论场可被分为传统媒体舆论场和网络舆论场,或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或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或旧舆论场和新舆论场,等等。参见王国华,肖林,汪娟,等.论舆论场及其分化问题[J].情报杂志,2012,(8):1.
    (1)有学者结合三方博弈理论,根据网民、网媒和政府三类主体间相互联系、作用和制约机制构建了基于多主体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概念模型。参见陈婷,曲霏,陈福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政府应对仿真描述——基于三方博弈视角[J].图书馆杂志,2017,(2):79-86.也有学者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体划分为政府、涉事主体、媒体和第三方网民四部分。参见张玉亮,张昊苏.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体静态博弈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J].情报杂志,2014,(8):150.还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危机的实质乃是民众权利与政府权力博弈的一种行为表现。参见王淑萍.权利与权力的博弈:对舆情危机的深层透视[J].求实,2012,(7):56.本文认为,涉警舆情事件发生后,大量舆情主体,诸如当事利益双方、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网民、意见领袖等纷纷介入。从总体上看,这些舆情主体大致可分为警方、媒体和民众三类。但这并不妨碍此三方主体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和聚合,下文将详述。
    (1)所谓“结构洞”即存在于网络中有两个或多个没有紧密联系的节点集合之间的“空地”。结构洞是网络中的“枢纽节点”。处于枢纽节点的个体担当思想原创(或自媒体最新信息)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中介角色,其本身也可能是初始信息或原创思想的提供者。参见刘业进.网络舆情生成传播中心理群体的涌现机制[J].学术界,2016,(6):32-33.
    (2)这其实是一个描述互联网中某个网站(节点)的“流行度”的近似数学规律,即“流行”是一个极端不均衡现象,绝大部分人只享有极少的知名度,而只有极少数人享有极大的知名度。参见刘业进.网络舆情生成传播中心理群体的涌现机制[J].学术界,2016,(6):33.
    (3)所谓公共理性,就是指各行动主体以公正的理念,自由而平等的身份,在社会这样一个持久存在的合作体系之中,对公共事务进行充分合作,以产生公正的可预期共治效果的能力。参见周萍.公共理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价值选择[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
    (1)有学者认为,“治理主体的协同模式是以政府为核心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以媒体、网民、社会组织和网络运营商为协同主体,产生非线性作用的棱锥结构”。参见谭九生,任蓉.网络公共事件的演化机理及社会协同治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4.还有学者认为,“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是指政府出于治理需要,通过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和参与平台,加强对社会的支持培育,并与社会一起,发挥社会在自主治理、参与服务、协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参见郁建兴,任泽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12,(8):27.本文认为,协同治理之所以强调子系统的协同性,就在于各主体之间是自愿平等与协作的关系;之所以强调自组织组织间的协同,就在于政府能力受到诸多限制,自组织必须实现自我控制,才能享有更大程度上的自我治理的自由。协同治理中,政府只是嵌入社会的重要行为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或必须占据核心地位。参见李汉卿.协同治理理论探析[J].理论月刊,2014,(1):1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