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学质文论与作为风格阐释学的中古文质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薛学财
  • 关键词:文质论 ; 《春秋》学 ; 风格阐释学 ; 文质彬彬
  • 中文刊名:JXSH
  • 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 机构: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江西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v.39;No.392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诗学视域下的汉代《诗经》解释学与《春秋》家政治哲学综合研究”(17YJC751045)
  • 语种:中文;
  • 页:JXSH201907020
  • 页数:7
  • CN:07
  • ISSN:36-1001/C
  • 分类号:119-125
摘要
中古文论领域的文质论可分为形质说和形式说两大形态,其中形式说虽后起却是当时文质论的主流。文质论的形式说因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风貌而超越了对字词章句的意义阐释,成为一种风格阐释学。从文质论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文论领域的文质论深受《春秋》学质文论的影响。《春秋》学质文论将原本属于礼学的文质概念提升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抽象范畴,同时为文质论注入了某种历史哲学。这使得作为风格阐释学的文质论不仅仅只是理解作品感性形式的工具,也是在文学中理解个体自我与整体历史之关系的方法。
        
引文
[1]王运熙.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A].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阎步克.魏晋南北朝的质文论[A].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C].北京:三联书店,2001.
    [3]王运熙.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批评中的文质论[A].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程树德.论语集释[M].程俊英,蒋见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5]徐元诰.国语集解[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6](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
    [7](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唐)孔颖达.礼记正义[M].龚抗云,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刘松来.“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儒家文质论在《礼记》中的生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10]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11](汉)刘向.说苑校证[M].向宗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美)本杰明·史华慈.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程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3](梁)刘勰.文心雕龙义证[M].詹锳,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清)陈立.白虎通疏证[M].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
    [15](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6]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7](梁)钟嵘.诗品集注[M].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8](法)保罗·利科.从文本到行动[M].夏小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9](梁)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0]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1]李春青.趣味的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4.
    [22](魏)曹丕.曹丕集校注[M].夏传才,唐绍忠,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1)伽达默尔认为“理解”与“解释”是内在统一的,说:“解释不是一种在理解之后的偶尔附加的行为,正相反,理解总是解释,因而解释是理解的表现形式。”(见《真理与方法》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页)
    (2)前贤对中古时期文质论的不同取向已有辨析。王运熙指出文质既可指形式和内容,也可指两种语言风格;之后,刘宁将关涉形式和内容的文质论称为“本质论”,将关涉语言风格的文质论称为“中和论”。(见《中古文论中“文质论”的思想渊源与理论旨趣》,《励耘学刊(文学卷)》2005年第2期)笔者以为,指称形式和内容之关系的文质论同样追求“中和”的审美旨趣,因此改称前者为“形质说”,后者为“形式说”。“形质”一语此处取形式与实质之意,与亚里士多德的形质论不同。
    (3)关于汉代以降广泛运用文质概念的种种阐释实践可参考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第八章和《魏晋南北朝的质文论》(见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
    (4)文论中的文质论始于何时,有不同看法,或以为迟至佛经翻译,或径推至孔子,束景南认为始于扬雄。(束景南《从文化思想到文学理论:文质说的历史形成与发展》,《文献》1999年03期)
    (5)《文心雕龙》屡言九代文变,究竟是哪九代,说法多有不同,此处从范文澜说。
    (6)直至1946年傅庚生著《中国文学批评通论》,仍以文质论为基本框架描述文学演进,并施之于对新文学的解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