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行为研究:“关系——行为”范式的探讨及发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armers' Behavior: An Analysis of Guanxi-Behavior Paradigm and its Development
  • 作者:刘金海
  • 英文作者:Liu Jinhai;
  • 关键词:农民行为 ; 分析范式 ; “关系—行为”范式
  • 英文关键词:Farmers' Behavior;;Paradigm of Analysis;;Guanxi-behavior Paradigm
  • 中文刊名:ZNCG
  • 英文刊名:China Rural Survey
  • 机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8-09-27 15:10
  • 出版单位:中国农村观察
  • 年:2018
  • 期:No.143
  • 语种:中文;
  • 页:ZNCG201805009
  • 页数:17
  • CN:05
  • ISSN:11-3586/F
  • 分类号:128-144
摘要
影响农民行为的因素有多种。研究者因学科基础和关注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范式。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后认为,"关系—行为"范式在解释传统中国农民的社会行为时更有解释力,但也存在着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及现阶段农民关系的变化,发掘和拓展范式中"关系"的内涵,可以实现"关系—行为"分析范式从微观、社会领域到宏观、整体格局的转变。对中国农民行为历史的分析表明,"关系—行为"范式依次表现为三个次级范式:"社会关系—行为"范式、"政治关系—行为"范式和"经济关系—行为"范式。现阶段,农民的关系及行为朝着个体化方向发展,"关系—行为"范式亦将随之改变。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farmers' behavior. Previous scholars have constructed different paradigms of analysis based on certain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 concerns. In relative terms, the Guanxi paradigm has a greater explanatory power in understanding social behavi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armers. However, limitations also exist.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ose limitations and current changes in reality, the study proposes to explore and expand the connotations of Guanxi, so that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Guanxi paradigm can be achieved from a social sphere to a macro level. The analysis of farmers' behavior shows that Guanxi-behavior paradigm is demonstrated as three sub-paradigms: a social Guanxi-behavior one, a political Guanxi-behavior one and an economic Guanxi-behavior one.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and behavior of farmers are developing towards individualization, and that the Guanxi-behavior paradigm will change accordingly.
引文
1.包亚明,1997:《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皮埃尔·布迪厄,1998:《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3.边燕杰,2010:《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4.常庆欣,2014:《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集体主义的超越》,《当代经济研究》第5期。
    5.杜赞奇,2010:《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6.迪尔凯姆,1995:《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7.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8.费正清,1999:《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9.郭星华、汪永涛,2012:《农民行动逻辑的演变》,《黑龙江社会科学》第4期。
    10.郭于华,2002:《“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读书》第5期。
    11.黄宗智,2000:《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上海:中华书局。
    12.金耀基,1992:《关系与网络的建构:一个社会学的诠释》,《二十一世纪》第8期。
    13.李灵燕,2005:《关系导向行为的经济学解释》,《开放导报》第6期。
    14.李伟明,1998:《论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关系取向》,《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
    15.梁漱溟,1998:《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16.林聚任,2009:《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刘金海,2007:《社会化小农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经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第4期。
    18.刘金海,2015:《社会化小农:历史背景、演进逻辑及张力限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莫少群、张进宝,2012:《中国社会“关系主义现象”的内涵与特征》,《淮阴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20.托马斯·库恩,2003:《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1.肖倩,2005:《超越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试论布迪厄的关系主义方法论》,《晋阳学刊》第5期。
    22.徐勇、邓大才,2006:《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学术月刊》第7期。
    23.阎云翔,2006:《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4.杨国枢,2004:《中国人的家族主义:概念分析与实证衡鉴》,载杨国枢(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5.杨懋春,1998:《中国人的家族主义与国民性》,载李亦园、杨国枢(编):《中国人的性格》,台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
    26.翟学伟,1998:《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结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终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第1期。
    27.翟学伟,2001:《中国人行动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8.詹姆斯·C·斯科特,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译,北京:译林出版社。
    29.张良,2013:《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化与乡村社会重建》,《浙江社会科学》第3期。
    30.张云昊,2005:《关系:一个本土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式的构建》,《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4期。
    31.赵爽,2010:《中国农村个体化趋势的特征》,《兰州学刊》第2期。
    32.赵汀阳,2011:《深化启蒙: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到方法论的关系主义》,《哲学研究》第1期。
    33.郑伯埙、蔡松纯、周丽芳、姜定宇,2006:《关系认定的涟漪效应:权力距离、上下关系认定、及部属的社会行为》,载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编)《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4.Ezra,F.Vogel,1965,“From Friendship to Comradeship”,China Quarterly,21:46-60.
    35.Harry,T.Reis,and W.Andrew Collins.,2004,“Relationships,Human Behavior,and Psychological Science”,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13(6):233-237。
    36.Hsu.,F.L.K.,1981,American and Chinese:Passage to Difference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37.Samuel,L.Popkin.,1979,The Rational Peasan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 in Vietnam,Oa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8.Thomas,B.Gold.,1985,“After Comradeship:Personal Relations in China Sinc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China Quarterly,104:657-675.
    39.Tony,Lawson.,1997,Economics and Reality,London:Routledge.
    (1)参见马克思,1979:《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参见马克思,1995:《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参见马克思,195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2)参见马克思,1979:《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1)参见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3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1)有一位匿名评审专家指出,“关系—行为”范式本质上是结构—功能取向的研究方法论,其分析逻辑类似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同时指出,本项研究中的“关系”其实就是结构,可以考虑基于中国传统与经验构建一个新的概念,将“关系”和“行为”整合起来。笔者真诚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建议,接下来将在社会机制领域继续努力。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