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到赋名:当代康巴藏族作家群的形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Nameless to Naming:The 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khams-pa Tibetan Writer Group
  • 作者:俞蓓 ; 朱霞
  • 英文作者:YU Bei;ZHU Xia;
  • 关键词:康巴藏族作家群 ; 形成 ; 自觉 ; 赋名
  • 中文刊名:MZWX
  • 英文刊名: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民族文学研究
  • 年:2019
  • 期:v.37;No.168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视域下的康巴藏族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5XZW042)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MZWX201901014
  • 页数:10
  • CN:01
  • ISSN:11-1443/I
  • 分类号:108-117
摘要
随着康巴作家群的异军突起,关于当代康巴藏族作家的作品研究,目前学界已有不少评论性著述,但是从整体上对其自我书写者集体亮相的溯源、探究尚不多见。文章采取文本分析的方法,聚焦当代康巴藏族作家以汉语写作的小说代表作,尽量从康巴藏族作家自我表达的本位视角、而非他者的眼光,去梳理当代康巴藏族作家从1983年至2012年这三十年间所经历的主体自觉、历史自觉和集体自觉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力图对当代康巴藏族作家群如何从无名到赋名;实现从边缘向中心的集体性突围进行溯源。
        
引文
(1)根据阿来在《为“康巴作家群”书系序》中的界定:本文所指的康巴,包括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2)阿来:《为“康巴作家群”书系序》,载泽仁达娃《走在前面的爱》(康巴作家群书系第二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1页。
    (3)格绒追美主编《康巴作家群评论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
    (4)钱国纲:《民族化与现代艺术手法的融汇——意西泽仁新时期短篇小说片论》,《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5)为统一起见,本文中出现的关于作品的时间划分均以第一次出版时间为准。
    (1)资料来源于列美平措《文学编辑,我一生的职业》,未刊稿。2016年8月笔者调研时由《贡嘎山》杂志社供稿。
    (2)刘万庆、莫福山:《新时期藏族文学述评》,《民族文学研究》1984年第6期。
    (3)陈墨:《藏族文学的新篇章》,《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12期。
    (4)意西泽仁:《依姆琼琼》,《大雁落脚的地方》,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56页。
    (5)沙驼:《意西泽仁小说的民族特色散论》,《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钱国纲:《民族化与现代艺术手法的融汇》,《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6)刘大先曾经批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容易陷入的误区之一就是常常因陋就简地套用“民族性”的话语陈词。参见刘大先《远方、自我与集体性》,《南方文坛》2015年第4期。
    (1)意西泽仁:《我对自己说……》,《松耳石项链》,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296页。
    (2)钱国纲:《民族化与现代艺术手法的融汇》,《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3)同上。
    (4)意西泽仁:《大雁落脚的地方》,第185页。
    (5)徐其超:《背负草原面对世界——意西泽仁小说创作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6)降边嘉措、张小明:《藏族青年小说家论》,《民族文学研究》1985年第4期。
    (7)意西泽仁:《大雁落脚的地方》,第9页。
    (8)意西泽仁:《帕尔洛老汉》,《大雁落脚的地方》,第168页。
    (1)意西泽仁:《松耳石项链》,第295页。
    (2)徐其超:《背负草原面对世界——意西泽仁小说创作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3)降边嘉措、张小明:《藏族青年小说家论》,《民族文学研究》1985年第4期。
    (4)徐其超:《春风吹遍盆周山区——论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5)意西泽仁:《大雁落脚的地方》,第184页。
    (6)同上,第184-185页。
    (7)沙驼:《意西泽仁小说的民族特色散论》,《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1)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编委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年,第1086-1091页。
    (2)降边嘉措、张小明:《藏族青年小说家论》,《民族文学研究》1985年第4期。
    (3)玛拉沁夫:《〈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少数民族文学集〉导言》,载玛拉沁夫、吉狄马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1949—1999——理论评论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4)这一提法引自刘大先《新启蒙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学:多元化与现代性》,《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5)资料来源于唐闯《〈贡嘎山〉:坚守文学的天空》,未刊稿。2016年8月笔者调研时由《贡嘎山》杂志社供稿。
    (1)徐琴:《民族精神的追寻与写照——亮炯·朗萨的文学风景》,《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2)亮炯·朗萨:《布隆德誓言》“序言”,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年。
    (3)同上,第1页。
    (4)亮炯·朗萨:《布隆德誓言》“序言”。
    (5)同上,第103页。
    (6)管学宣、万咸燕编《(乾隆八年)丽江府志略·艺文略》,丽江:丽江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1991年翻印,第301页。
    (1)马学良、戴庆厦:《〈白狼歌〉研究》,《民族语文》1982年第10期。
    (2)温玉成:《对甘孜地区历史文化的考古调查》,《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3期。
    (3)亮炯·朗萨:《布隆德誓言》,第207页。
    (4)同上,第282页。
    (5)同上,第284页。
    (6)徐琴:《民族精神的追寻与写照——亮炯·朗萨的文学风景》,《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1)彭超:《照亮历史深处的瑰丽之光——〈布隆德誓言〉的女性叙事》,载格绒追美主编《康巴作家群评论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72-77页。
    (2)徐琴:《民族精神的追寻与写照——亮炯·朗萨的文学风景》,《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刘大先:《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叙事模式、情感结构与价值诉求》,《文艺研究》2016年第4期。
    (4)达真:《康巴》,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14年。江洋才让:《康巴方式》,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亮炯·朗萨:《寻找康巴汉子》,北京:中国书店,2011年。
    (5)资料来源于列美平措《文学编辑,我一生的职业》,未刊稿。2016年8月笔者调研时由《贡嘎山》杂志社供稿。
    (6)杜永彬:《“康巴学”的提出与学界的回响——兼论构建“康巴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3期。
    (7)严秀英:《“世界上所有的梦早已被梦过”——评格绒追美小说〈隐蔽的脸〉》,载格绒追美主编《康巴作家群评论集》。
    (1)胡希东:《藏地村庄演绎的描述与追忆》;吴义勤、王秀涛:《人神共游史诗同构》,载格绒追美主编《康巴作家群评论集》,第26-43页。
    (2)阿来:《〈康巴〉:民族融合的人性史诗》,载格绒追美主编《康巴作家群评论集》,第56页。
    (3)路晓明、陈慧:《“命定”的“康巴”史诗》,《当代文坛》2013年第2期。
    (4)王锐:《康巴之魅——藏族作家达真〈康巴〉论》,《西藏研究》2010年第5期。
    (5)达真:《康巴》,第55页。
    (6)同上,第1页。
    (7)同上,第15页。
    (1)达真:《康巴》,第480页。
    (2)赵林云:《一部民族志式的“边地奇书”——评江洋才让的小说〈康巴方式〉》,《小说评论》2010年第2期。
    (3)江洋才让:《康巴方式》,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5页。
    (4)同上,第227页。
    (5)引自《格绒追美访谈记录》,未刊稿。采访人:朱霞、马传江;文字记录:刘薛薇;采访时间:2016年8月19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