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的优化路径——基于第四轮学科评估若干问题的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n Optimized Path of the Discipline Assessmen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me Problems in the Fourth Round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 作者:解德渤 ; 李枭鹰
  • 英文作者:XIE De-bo;LI Xiao-ying;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关键词:学科评估 ; 学科建设 ; 中国特色 ; 激励相容
  • 英文关键词:discipline assessment;;discipline construction;;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centive compatibility
  • 中文刊名:XM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1-28
  • 出版单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251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与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研究”(18JJD880005)
  • 语种:中文;
  • 页:XMDS201901011
  • 页数:8
  • CN:01
  • ISSN:35-1019/C
  • 分类号:100-107
摘要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一经公布,即引起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涉及的若干问题引人深思。"分档呈现"与"排名混战"的事实投射出学术锦标赛思维在大学依然根深蒂固。"学科评估"与"学科建设"的分立映射出统一化学术管理与多元化学术诉求之间的实践困境。"评估指标"与"评估结果"的差异折射出学科评估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制度性失灵。"分类发展"与"领跑跟跑"的现实透射出不同教育政策之间的龃龉不合以及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纠结心理。诸多问题的出现,是学科评估制度"激励失效"的具体表征,而作为"惯习"存在的行政化思维则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以"激励相容"为典型特征的D-Map很可能会成为我国新一轮学科评估理念更新与技术革新的根本出路,也将成为中国特色学科评估体系的优化路径。
        The results of the fourth round of discipline assessment have generated much interest among both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Some problems are thought-provoking. Firstly,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classes"and"tangled ranking warfare"reflects the deeply rooted academic championship thinking in universities. Secondly,the division of"discipline assessment"and"discipline construction"reveals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unified academic management and diversified academic pursuits. Thirdly,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ssessment indicators"and "assessment courses"calls for an institutional adjustment of legitimacy and validity. Fourthly,the problem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tracks reflects policy contradictions and the ambivalence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Those problems are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of"motivation failures".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s the failure to fully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e government,theory and practice,legality and utility,and different policies. Administrative thought existing as"rituals"i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fourth round of discipline assessment. The D-Map with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incentive compatibility"is likely to become a new way of renewing assessment ideas and innovating assessment techniques; it is also expected to become an optimized path for the discipline assessmen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英国TEF主要围绕3个一级指标(教学质量、学习环境和学习结果)和6个二级指标(课程教学、评估反馈、学术支持、辍学率、就业率与继续深造比例、优秀就业率与继续深造比例)实施。(侯定凯:《英国大学卓越教学评估:为何评、评什么、如何看》,《高校教育管理》2018年第2期)美国的专业认证主要涉及特定专业(通常是应用型学科,如机械工程、建筑、医药等“硬”应用学科和法学、商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等“软”应用学科)的教学质量,一般不涉及传统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蒋笑莉、王征:《研究型大学学科国际评估的探索与实践》,《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第10期)英国REF评估的前身是RAE(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评估,维度主要包括成果质量、社会影响以及学术环境。
    (1)为避免学科间拼凑材料,第四轮学科评估在要求参评高校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填报材料的同时,采取了按学科门类“绑定参评”规则,即“同一门类下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及以上的学科要参评同时参评,不参评都不参评”,从而有效抑制了相近学科材料不合理整合现象,最大限度地保证申报材料真实准确反映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
    (1)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药学3个一级学科进入A+行列,南京林业大学的林业工程、林学2个一级学科进入A+行列,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学、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进入A+行列,云南大学的民族学、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学、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学、西北大学的考古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天津工业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南京医科大学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与舞蹈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也入围A+行列。
    [1][8]王小梅等:《以学科评估为契机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2期。
    [2]王立生等:《我国学科评估的发展历程和改革探究》,《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21期。
    [3]田延辉:《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思考》,《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2日。
    [4]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5]阎光才:《学术等级系统与锦标赛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3期。
    [6]王洪才:《中国大学为何难以实现学术为本》,《探索与争鸣》2014年第4期。
    [7]黄宝印:《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估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期。
    [9]《2017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中国教育在线,https://baike. so. com/doc/7531292-7805385. html,2017-10-12/2018-03-05。
    [10]蒋林浩等:《学科评估的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影响:美英中三国的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
    [11]解德渤、赵光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念、困境与突围》,《山东高等教育》2015年第4期。
    [12]陈学飞等:《中国式学科评估:问题与出路》,《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9期。
    [13]樊丽萍:《学科评估这根“指挥棒”该怎么看》,《文汇报》2018年1月4日。
    [14]王洪才:《“根叔”现象:大学进入后现代的征候》,《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第6期。
    [15]茹宁:《U-Map:欧洲版本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