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多重内涵:理解西方现代艺术思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茂盛
  • 中文刊名:WYZM
  • 机构: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5-12-25
  • 出版单位:文艺争鸣
  • 年:2015
  • 期:No.257
  • 语种:中文;
  • 页:WYZM201512040
  • 页数:5
  • CN:12
  • ISSN:22-1031/I
  • 分类号:187-191
摘要
<正>在人们对层见错出的后现代艺术景观习以为常的当下,重新谈论现代艺术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不少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史家,甚至早已为"艺术史"画上了句号,典型的例子如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和美国艺术评论家阿瑟·丹托,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艺术终结论",把这一话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后续的研究者踵事增华,乃至打出了危言耸听的旗号,"艺术已死"。其实,如果认真阅读
        
引文
(1)鄂霞、王确:《文学性与文学艺术终结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2)[法]马克·西门尼斯:《当代美学》,王洪一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80-81页。
    (3)吴仁平、彭隆辉主编:《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第129-132页。
    (4)(5)(12)[美]罗伯特·威廉姆斯:《艺术理论:从荷马到鲍德里亚》(第3版),徐春阳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3页,第53页,第89页。
    (6)参见[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78页。
    (7)高建平:《艺术的边界研讨——划界与越界的背后:艺术性的寻找及其意义》,《诗书画》第4期,2012年4月。
    (8)[英]昂纳、弗莱明:《世界艺术史》(第7版),吴介贞等译,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年,第421页。
    (9)石炯:《欧洲视觉艺术史》,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71页。
    (10)[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64页。
    (11)[美]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