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对“光州固始”的记忆与诠释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ujian People's Memo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Guangzhou Gushi"
  • 作者:尹全海
  • 英文作者:Yin Quanhai;
  • 关键词:闽人 ; 光州固始 ; 闽祖光州固始 ; 记忆与诠释
  • 英文关键词:Fujian people;;Guangzhou Gushi;;ancestors legend;;memory and interpretation
  • 中文刊名:ZZXK
  • 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 机构: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1-15
  • 出版单位:中州学刊
  • 年:2017
  • 期:No.241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原姓氏入闽迁台的历史、记忆与认同研究”(14BZS077);; 河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2013—ZG—009)
  • 语种:中文;
  • 页:ZZXK201701017
  • 页数:14
  • CN:01
  • ISSN:41-1006/C
  • 分类号:116-129
摘要
"闽祖光州固始"之说,首见于宋高宗绍兴九年秋,郑樵为莆田《荥阳郑氏家谱》写的序。至今所见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三个版本《家谱后序》《荥阳家谱前序》和《荥阳郑氏家谱序》的发现与流传中,先后呈现出对"光州固始"不同的记忆形态及多元意涵。从闽籍学人对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三个版本的收录、引用、选择与解释中发现,"闽祖光州固始"是郑樵的预设;"闽祖光州固始"之闽人,实指当时的漳州人和泉州人,今天的闽南人;闽(南)人记忆中的"光州固始",不仅有"永嘉之固始"与"光启之固始"之别、泉州人与漳州人不同的"光州固始"情结,而且还存在精英与民间的双向建构。古今闽籍学人对"光州固始"的记忆与诠释,均属文化理念建构,"光州固始"现象为中华文化认同模式之一。
        It is widely spread that Fujian people' s ancestors were from Guangzhou Gushi in Henan province. The viewpoint was firstly read in the preface of Xingyang Zhengs' genealogy. The preface was written by historian Zheng Qiao in the autumn of Shaoxing ninth year of the Emperor Gaozong in Song Dynasty( AD.1139). Wherever,It has three versions: the Genealogy Afterword,the Xingyang Genealogy Preface and Xingyang Zhengs' Genealogy Preface,and there are different accounts of " Guangzhou Gushi" in the three articl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ujian scholars' selection,re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ree versions,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It was presupposed by Zheng Qiao that Fujian people's ancestors were from Guangzhou Gushi in Henan province. In fact,what he said about Fujian people were today's Zhangzhou and Quanzhou people in south Fujian province,and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 Yongjia Gushi" and " Guangqi Gushi" of the south Fujian people. The views were used to be interactively constructed by elite and mass in Fujian province. The ancient or modern Fujian people's memo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 Guangzhou Gushi" belong to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 Guangzhou Gushi" phenomenon becomes one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models.
引文
(1)八姓入闽传说始于唐代,初为林、黄二姓入闽,唐宋之际演变为林、黄、陈、郑四姓(或黄、陈、郑三姓)入闽,至宋代元祐年间终定型为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尹全海《“八姓入闽”考释》,见《中州学刊》2015年第3期。
    (2)郑樵(1104-1162),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存有《夹漈遗稿》三卷。
    (3)方大琮(1183-1247),字润德,自号铁庵,南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正史无传,著有《铁庵集》三十七卷。
    (4)《铁庵集·题跋》卷三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本,1986年,第302页。
    (5)方大琮:《跋方诗境长官迁莆事始》,《续修四库全书》548册,《史部·传记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3页。
    (6)黄仲昭(1435-1508),名潜,号退岩居士,明代著名方志学家、诗文家,福建莆田县东里巷人,编《八闽通志》八十七卷,合编《兴化府志》五十四卷,及《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和《南坪县志》。
    (7)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54页。
    (8)目前所见《夹漈遗稿》(三卷)之“海艺珠尘本”“函海本”“四库文渊阁本”均未见收录《家谱后序》。
    (9)洪受,字凤明,明代同安县凤山人,著有《沧海纪遗》十卷,散佚。事迹收录《民国同安县志》(卷三十一)《人物录·文苑五》:“洪受,字凤明,潜心力学于经传,多所发明,著有《四书易经从正录》、《沧海纪遗》十卷。嘉靖乙丑(1565),以贡历国子助教、夔州通判,卒于官。”
    (10)洪受《光州固始辩》作于何时,暂无可考,首收《沧海纪遗·词翰之纪》(卷九),而《沧海纪遗》成书于隆庆二年(1568),以此推之,大约作于1565-1568年间。见汪毅夫:《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44-45页;陈峰:《厦门古籍序跋汇编·沧海纪遗序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4-115页。
    (11)民国十年《金门县志》,《台湾文献汇刊》(第五辑),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7页。
    (12)《郝玉麟等监修《福建通志》卷六六,《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5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73页。
    (13)乾隆《龙溪县志》,《中国方志辑成·福建府县志辑》(30),上海书店、巴蜀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94页。
    (14)道光《平和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0页。转引自汪毅夫《关于“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的若干思考---与戴吉强书》,《闽台文化交流》2011年第3期。
    (15)光绪《漳浦县志》,《中国方志辑成·福建府县志》(31),上海书店、巴蜀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14页。
    (16)民国十年《金门县志》,《台湾文献汇刊》(第五辑),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7页;民国十八年《民国同安县志》,《中国方志辑成·福建府县志辑》(4),上海书店、巴蜀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8页。
    (17)1962年厦门大学“郑樵历史调查组”在莆田发现的八种现存郑氏家谱与族谱为:《郑氏大宗系》《南湖家谱》(传记)《南湖郑氏大宗谱》《南湖家谱》(艺文)《南湖郑氏历代墓志》《郑氏家乘》《郑氏族谱》《南湖郑氏族谱》,见《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
    (18)(19)娄曾泉:《跋郑樵的四篇佚文》,《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20)(54)吴怀祺:《郑樵文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63-69页。
    (21)欧阳修:《新唐书·表第十五上》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75年,第3258-3354页。
    (22)现已发现福建族谱中还有长乐陈氏否定先祖来自光州固始,陈时夏《重修族谱序》。
    (23)朱维幹:《福建史稿》,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47-149页。
    (24)杨际平:《陈政、陈元光史事考辨》,《陈元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73-274页。
    (25)谢重光:《〈唐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考〉质疑---附论陈元光平蛮开漳的性质》,《汕头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26)杨际平:《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看陈元光籍贯家世---兼谈如何利用族谱研究地方史》,《福建史志》1995年第1期;谢重光:《陈元光与漳州早期开发史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第83页。
    (27)杨际平:《〈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看陈元光籍贯、家世---兼谈如何利用族谱研究地方史》,《福建史志》1995年第1期。
    (28)杨际平:《唐开漳圣王陈元光自粤入闽说》,《老教授论坛》2009年第7期。
    (29)陈墨:《口述历史门径实务手册》,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64页。
    (3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1-72页。
    (31)杨际平:《也谈〈龙湖集〉真伪---兼评陈元光〈龙湖集〉校注与研究》,《福建学刊》1992年第1期。
    (32)(34)(36)(68)谢重光:《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9期。
    (33)据杨际平、谢重光研究,陈元光“光州固始说”,最早见于明崇祯(1628-1644)初年刊印的何乔远《闽书》。杨际平、谢重光:《陈元光“光州固始说”证伪---以相关陈氏族谱世系造假为据》,《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35)谢重光:《客家、父老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7页。
    (37)杨际平、谢重光:《陈元光“光州固始说”证伪》---以光管陈氏族谱世系造假为据》,《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38)郑庸:《闽南对中原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中州学刊》2009年第2期。
    (39)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8页。
    (40)“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为国台办、全国台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固始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学术研讨会,自2008年在固始每年一届,属于“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的主要内容之一。
    (41)(47)尹全海、余纪珍:《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5-6、328-331页。
    (42)陈支平:《从历史向文化的演进---闽台家族溯源与中原意识》,《河北学刊》2012年第1期。
    (43)陈支平:《跨越地域与历史的界限来重新审视黄河文明的文化意义---以中州文化与闽台文化的关联性为例证》,《安徽史学》2013年第1期。
    (44)陈支平:《历史与文化的歧义与超越---家族和族谱研究中的一个思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45)汪毅夫:《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44-45页。
    (46)汪毅夫:《闽台社会史札记》,《台湾研究集刊》2005年第3期。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及泉州《鑑城张氏族谱》、安溪《陈氏族谱》、晋江《吴氏族谱》,转引自陈支平《福建族谱》。
    (48)徐晓望:《河洛文化南传与闽文化的崛起》,《寻根》1994年第1期。
    (49)徐晓望:《闽台汉族籍贯股市问题研究》,《台湾研究辑刊》1997年第2期。
    (50)徐晓望:《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东南学术》2003年第5期。
    (51)徐晓望:《闽南史研究》,海风出版社2004年,第36-38页。
    (52)汤漳平:《从族唐初中原移民对闽南的开发谱资料看》,《闽台文化交流》2013年第1期。
    (53)汤漳平:《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1-73页;林殿阁:《漳州姓氏·前言》,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55)朱熹:《郑氏荥阳家谱朱子序》对“郑伯瞬袖出《荥阳家谱》的描述,与郑樵《荥阳家谱前序》对“宣教郎蒙菴揆出示《荥阳谱》的描述”,几无一字之差。
    (56)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引文为:莆田《南湖郑氏家乘·荥阳郑氏家谱序》郑樵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49页;陈支平《福建族谱》引文为:莆田《南湖郑氏家乘》,郑樵《序》,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8-129页;陈支平《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引文为:莆田《南湖郑氏家乘》,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 -5页。
    (57)陈支平主编:《台湾文献汇刊》,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
    (58)陈支平《从历史向文化的演进---闽台家族溯源与中原意识》引文为:莆田《南湖郑氏家乘》,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见尹全海、余纪珍《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九州出版社,2012年,第329页;陈支平《从历史向文化的演进---闽台家族溯源与中原意识》引文为:郑樵《荥阳家谱序》,(莆田)《南湖郑氏家乘》清刻本,见《河北学刊》2012年第1期;陈支平《跨越地域与历史的界限来重新审视黄河文明的文化意义---以中州文化与闽台文化的关联性为例证》引文为:莆田《南湖郑氏家乘》,郑樵《荥阳郑氏家谱序》,见《安徽史学》2013年第1期。
    (59)陈支平主编:《闽台族谱汇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陈支平(名誉)主编:《闽南涉台族谱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
    (60)光州之管辖范围相当今天河南、安徽交界之若干县市,州治先后在今天河南信阳之光山、潢川境内。
    (61)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李通传》(卷十五),中华书局,2012年,第575页。
    (62)刘昫等撰:《旧唐书·地理志三》(卷四十),中华书局,2012年,第1577-1578页;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五》(卷四十一),中华书局,2012年,第1054页。
    (63)本文所指闽南人,其外延包括闽南文化覆盖的闽台地区。
    (64)谢重光:《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9页。
    (65)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通志》卷二,《氏族志·人民篇》统计。
    (66)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9页。
    (67)谢重光:《关于客家移民与文化认同的若干思考》,见《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