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的有限性:语言学转向后的诠释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Limitation of Interpretation:Hermeneutics after the Turn of Linguistics
  • 作者:姚婧 ; 林萌
  • 英文作者:YAO Jing;LIN Meng;
  • 关键词:诠释学 ; 语言学转向 ; 有限性 ; 主体间性 ; 表征危机
  • 中文刊名:AFJ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9-20
  • 出版单位: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v.36;No.199
  • 语种:中文;
  • 页:AFJY201805015
  • 页数:5
  • CN:05
  • ISSN:34-1303/G4
  • 分类号:80-84
摘要
诠释学在诠释文本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它最早以追求作者原意为鹄,这一思路遵循的是语言工具论和诠释学方法论的逻辑。语言学转向后,伽达默尔正式将诠释学带入了本体论哲学的领域,并认为诠释活动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发生,是主体间视域的融合。而主体又是被语言塑造的,语言在此成为了根本性问题。语言活动的不稳定进一步导致了诠释的有限性。这打破了"单一诠释"的"专制主义",赋予了诠释者和作者同等重要的地位,诠释活动成了一种主体间的和解。
        
引文
[1]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箴言[C]//洪汉鼎,主编.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乔治娅·沃恩克.伽达默尔——诠释学、传统和理性[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张隆溪.道与逻各斯[M].冯川,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利科.哲学主要趋向[M].李幼蒸,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彭富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0]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佛科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林书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12]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